《社会心理学》158:旁观者数量:个体比群体更愿意提供帮助

《社会心理学》158:旁观者数量:个体比群体更愿意提供帮助

00:00
08:13

趣味导入


1964年313日凌晨3点,纽约酒吧经理基蒂•吉诺维斯在居住的寓所附近遭到持刀暴徒的侵犯,她惊恐地尖叫恳求帮助“我的天啊!他刺伤了我!来人哪!请帮帮我!请帮帮我!”她的声音回荡在宁静的夜中,吵醒了附近的邻居,很多人走到窗户边观望了片刻,目睹歹徒去而复返。直到有人打电话报警,歹徒才最终离开,但基诺维斯却已经遇害。之后的调查发现,有38人目睹了这场暴行却无动于衷。


无独有偶,17岁的安德鲁•莫米勒在乘地铁回家时,被歹徒用刀捅伤了腹部,在歹徒下车后,其他11名乘客眼睁睁地看着这个年轻人因流血过多而死。埃莉诺•布拉德利在购物时被绊倒并摔伤了腿,她头晕目眩且疼痛难忍,于是她呼救,足足40分钟,购物的人流只是从她旁边走过而没有人管她。最后,一名出租车司机带她去看了医生。


更不幸的是,20006月前后,纽约中央公园里超过百万的本地人和游客们正在温暖的阳光下漫步,一群酗酒的年轻人对60名单独出行的女性进行性侵犯,他们抚摸她,甚至还脱她们的衣服,当时至少有两名受害者跑向警察,但他们却没有任何反应。


次日,媒体对此展开了讨论。周围成千上万的游客都怎么了?他们为什么能够容忍这样的行为呢?很多旁观者都有手机,为什么就没有一个人报警?不是个别人在紧急情况下不伸出援助之手,而是牵涉在内的人几乎百分之百地都无动于衷。为什么呢?如果你我处在同样的和相似的情境中,是否也会和那些人一样?


上述这些事故激发了人们对旁观者效应的研究,社会心理学家设计实验来考察人们什么时候才会在危难之中伸出援手。他们还进一步考察,哪些人最有可能在非紧急情况下帮助别人,如捐钱、献血、提供时间等。今天就让我们一起来学习帮助行为有哪些影响因素。


旁观者数量


在听过课程开头提到的那些不幸的案件之后,你也许会对旁观者在紧急情况下的冷漠感到悲哀,会哀叹人们的疏远无情、漠不关心以及无意识的残酷冲动。人们往往把紧急事件中的不干预行为归因于旁观者的个人特点,并通常认为自己是有同情心的人,认为自己如果在类似情境中一定会提供帮助。


那么,那些旁观者就真的没有人性吗?社会心理学家并不这样认为,他们设计巧妙里危急情境,并进行研究,发现了一个情境因素,即其他旁观者的在场会大大降低人们对事件的干预。


直到1980年,研究者做了48个实验,比较了个体认为自己作为旁观者独自在场,和认为除了自己外还有其他人在场的情况下,所给予帮助的可能性发现,当只有一位旁观者时,受害者更可能得到帮助。同样的,在互联网的沟通中,当人们相信自己是唯一被请求给予帮助的人时,也会更容易给予对方帮助。


这似乎是个奇怪的现象,为什么有时候在有更多人在场的情况下,那些受害者却更少有机会得到帮助呢?研究者和145名合作者共测试了1497次,他们在乘坐电梯时装作不经意地掉落了一枚硬币。通过观察发现,当旁边只有一名乘坐者时,他们得到帮助的可能性有40%。当旁边有6名乘坐者时,他们得到帮助的可能性不超过20%


为什么会这样呢?研究者猜测,当旁观者的数目增加时,将分散旁观者对于事件本身的关注,任何一个旁观者都会更少地注意到事件的发生,更少地把它解释为一个重大问题或紧急情况,更少地认为自己有采取行动的责任。


注意


那么,假如在拥挤的街道上,有一个柔弱的女孩子不小心被绊倒并摔伤了腿。这时你正好经过这里,你的眼睛看着前面行人的背部,你的脑子里还想着白天发生的一些事情。这时你会注意到路旁有一个受伤的女子吗?但如果此时是人流稀少的时刻,街上车辆寥寥,十分冷清,那么你是不是会更容易注意到这名受伤的女孩子呢?


为了弄清楚原因,研究者招募了一些大学生来做实验,并让他们在一个房间里填写问卷,有些被试者单独填写,有些被试者则和两个陌生人一起填写。就在他们埋头填写问卷时,一个紧急情况岀现了:浓烟从墙上的通风孔吹了进来。那些独自填写问卷的学生几乎立刻就发现了浓烟,而那些与他人一起填写问卷的学生,则专注于他们的问卷,多数到了20秒钟以后才发现浓烟。


解释


想象一下,如果你和其他人一起呆在满是浓烟的房间里,即使担忧,你也不愿意表现得很紧张从而使自己丟脸。你通常会看看其他人的反应,如果他们看起来很平静、漠不关心,你就会认为一切都正常,你也许会耸耸肩然后又继续工作。


此时另一个人也发现了浓烟,而他看到你表现得无所谓,就同样不做声了。这就是信息影响,每个人通常都以他人的行为作为现实情况的线索。这种错误解释会延迟人们对真实紧急情况的反应。


研究者认为,人们之所以产生上述错误通常受被透明错觉的助长。透明错觉是指高估他人解读我们内心状态能力的倾向。在他们的实验中,面临紧急情况的被试者都认为,自己对情境的关心比实际情况要更为明显。我们的关心或警告,比我们通常所认为的要隐晦得多;由于对自身情绪非常敏感,我们通常认为别人很容易就能看穿自己。


的确,有时别人真的能看岀我们的情绪,但多数情况下我们都能很好地掩藏它们。其实人们对他人关于自己的想法和感受是无知的,在紧急情况下,每个人也许都认为“我很关心外界”,但认为他人十分平静,因此得出“情况可能并不紧急”的结论。


于是,就有了浓烟实验的结果。那些单独工作的人发现了烟雾,通常犹豫一下,然后走上前,到通风孔旁感觉一下、闻一下、挥手驱散烟雾,再犹豫一会儿,然后去报告,而那些几个人一组的人没有任何行动。


有趣的是,群体的被动性还影响了其成员对事件的解释。是什么导致了烟雾呢?“空调设备泄漏。”“楼内有化学实验室。”“蒸汽管的问题”但是没人说:“着火了。”不采取任何行动的组内成员彼此之间也会影响对情境的解释。


全篇总结


课程的最后,我们来总结一下今天所学的内容。我们讲到了帮助行为的影响因素,第一个影响因素就是旁观者的数量,当人们一个人独处时,往往更容易发现求助者并提供帮助,而随着旁观者数量的增多,人们对于外界求助的关注和提供帮助的意愿会越来越低。


好了,今天的课程就讲到这里,欢迎订阅专辑,第一时间收到更新提醒,我们下期再见吧。

以上内容来自专辑
用户评论

    还没有评论,快来发表第一个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