孙英刚《三国两晋南北朝》15侯景之乱:梁武帝昏招迭出葬送江山

孙英刚《三国两晋南北朝》15侯景之乱:梁武帝昏招迭出葬送江山

00:00
14:21

喜马拉雅的朋友们大家好,我是浙江大学历史学院的孙英刚,欢迎大家收听,由崇贤馆与喜马拉雅联合制作的《二十四史》大师课。


我们本节讲侯景之乱与南朝的衰落。南北朝时期,进入到公元6世纪,逐渐由南北对峙转入三足鼎立的格局。523年以后,北魏陷入六镇起义的混乱局势。528年发生了河阴之变,尔朱荣集团控制了北魏。532年高欢消灭了尔朱氏。534年宇文泰割据关陇,孝武帝元修投奔宇文泰,后来被宇文泰所杀。随即高欢和宇文泰分别拥立元善见和元宝炬为傀儡皇帝,建立了割据政权,那么北魏逐渐分裂为高欢控制的东魏和宇文泰控制的西魏,两个政权之间战争不断。加上南方一直渴望收复中原的梁朝,就形成了中国历史上的又一个三国时代,可以称为后三国时代,这就是侯景之乱的时代背景。

在这三个政权里面,东魏综合实力最为强大。东魏继承了作为政治经济中心的中原地区,占尽了天时地利,所以东魏及其后继的北齐是当时中国境内鼎力的三个国家中最富庶的一个。而西魏最为贫穷弱小,但是其实际的统治者宇文泰颁布了六条诏书整顿内政,贯彻关中本位政策,并且融合所割据的关陇区域内的六镇的民族及其他胡汉土著之人团结在一起,变成了一个不可分离之集团,能够“内安反侧,外御强邻”,很快就成为三国当中最有朝气的一国。而江南地区经过数百年的开发,到梁朝的时候可以说达到鼎盛,而梁武帝统治时期国家非常的和平,承平日久。所以史料记载,梁武帝统治时期“治定功程,远安迩肃”,“三四十年,斯为盛矣”,加上梁武帝本人非常重视文化礼乐,因此在三国之中文化最为昌明。中原的这些士大夫都认为梁武帝所在的建康,才是中国文化的正朔的所在。

侯景是谁呢?他出生于朔州的羯人,他是羯族人,他早年是尔朱荣的部下,后来就投奔了高欢,得到了高欢的重用。在532年4月的时候,他被拜为南道大行台,镇守河南。他在河南长期的经营,在542年升为河南道大行台,“拥兵十万,专制河南”。整个河南都是他的地盘。但是侯景与高欢的儿子高澄关系不好,在高欢的时代还能够维护好关系,但是等到高欢去世,侯景就不愿再服从高澄的命令。他曾经扬言,高欢如果在的话,我没什么意见,但如果高欢不在了,我不能与鲜卑小儿共事。这个鲜卑小儿就是指的高澄。547年高欢就死了,死后不久,几个月之后,侯景就公开反叛东魏,他先请求以河南六州归降西魏。西魏比较谨慎,西魏就授予侯景太傅、河南道行台、上谷郡公这样的官爵,但口惠而实不至,并没有派出兵进行接应。稍后,侯景又再次转向南方的梁,希望以十三州之地归附梁朝。

梁武帝在中国古代可以说是精通传统天学,他自己也相信天命。司马光的《资治通鉴》记载,在这一年正月乙卯这一天,萧衍做了一个梦,他梦见了中原这些首领们都来归附自己,举朝都在庆贺。到早上的时候,他就召见了中书舍人朱异告诉了他,并且说我很少做梦,如果我做梦就一定会准。而且朱异回答说,这很可能是天下统一的征兆。结果过了些天,侯景就来投降,梁武帝就认为这是梦里的预言实现了,觉得这个非常神奇。梁武帝相信侯景前来投奔,按照中国传统的阴阳谶纬思想,是他统一天下的征兆;按照佛教的理念,他作为佛教的转轮王不动一刀一兵就能统一天下。这也是非常重要的一步,最终促使他接纳了侯景,希望通过侯景谋取中原。在侯景来降之后不久,梁武帝就非常隆重地去同泰寺舍身,再一次强调自己是佛教转轮王,以致于在史籍记载里面,出现了侯景来降和梁武帝舍身交错记载的情形。其实我们用现在的理论、现在的理念去理解,很容易出现理解的偏差。我们会觉得,这时候军国大事如此的重要,梁武帝还跑到寺院里搞这样的一些仪式干什么,但是实际上按照佛教的理论来说,这就是他彰显自己转轮王身份的重要的时刻。这个要放在当时的知识信仰、逻辑背景下,我们就更好的能够理解梁武帝在操作什么。舍身其实就是把自己施舍给寺院,朝廷会出钱把他再赎回来。从同泰寺的这个名字大家也能看出梁武帝统一天下的决心,这个“泰”就是阴阳交泰,天下一统的意思。理解了这个,我们就知道,去同泰寺的这些活动是应对侯景来降而举行的重要政治举措,或者是一种宣传行为。

拥兵十万,长期盘踞在河南的侯景来降,的确让梁武帝产生了统一天下的想法。梁武帝也得到了侯景给他提供的方案,侯景的方案就是说“若宋齐一平,徐事燕赵”,最终要一统天下的。梁武帝也认为侯景来降不单中原可以收复,而且将来甚至可以收复塞北。梁武帝的战略眼光实际上我们并不能说不对,但是在具体的操作当中出现了太多的失误。侯景先投西魏,后投梁,这样让东魏长期联合萧梁对抗西魏的战略格局就被打破了。以前的时候,东魏是联合梁共同对抗西魏的,现在双方就出现了嫌隙。萧梁为了接应侯景派出了军队,但是在战争当中又被打败了,主帅萧渊明都被俘虏了。这时候高澄向梁武帝请求议和,恢复两国之间的联盟关系。如果这个两个政权恢复联盟关系,那么侯景就陷入了死地。反复无常之后,最终导致侯景在太清二年的八月,从寿阳起兵进军建康。

侯景起兵的时候,梁武帝并不在意,他觉得这个有什么用,我将拿棍子去好好教育他。到九月的时候,侯景把部将王显贵留在寿阳,他对外称自己要去打猎,就出了寿阳城。十月,侯景扬言要进攻合肥,实际上他引兵就到了长江。梁武帝征询都官尚书羊侃讨伐侯景之策,羊侃请求派2000人紧急占领采石,另外派一支军队袭击寿阳,这样的话侯景进退不得,最终就会失败。但是朱异这个人却跟梁武帝说,侯景绝对没有渡长江这样的一个计划,所以羊侃的建议并没有被采纳。

梁武帝让萧正德担任平北将军、都督京师诸军事,屯守丹阳。萧正德其实早已跟侯景勾结在一起约为内应,他派了大船数十艘,以运芦苇的名义暗中接济侯景的军粮辎重。侯景率领8000军队横江渡到南岸,抢占采石。接着又分兵占领了姑孰,俘虏了淮南太守萧宁,主力进至慈湖,建康震动。梁武帝将军务托付给了皇太子萧纲,萧纲部署健康的防务,让自己的儿子宣城王萧大器总督城内诸军,并赦免囚徒以参加军队。百姓听说是侯景的军队到了,争相逃入城中,士大夫几十年不见兵器,柔弱不堪,听到这样的变乱惶惶不可终日。南朝经过长期的和平,在战乱面前确实没有很多的抵抗力。

由于有萧正德的内应,侯景很快就攻破了建康的朱雀门,守门的东宫学士庾信也逃走了。接着萧正德又开了宣阳门,接应侯景大军入城。从十月二十五日开始,侯景就开始围攻台城,也就是宫城,除了外面的建康城之外,里面还有一个台城,但是台城非常坚固,侯景久攻不下,于是就挖了长长的沟堑来断绝台城内外的联系。十一月初一,萧正德登基做了皇帝,改元正平,封侯景为丞相,并加紧对台城的进攻。

549年三月,侯景再次引玄武湖的水灌台城,并四面猛攻,最终攻陷了台城。侯景进去拜见梁武帝,还有皇太子萧纲,并且以梁武帝的名义解散援军,各路援军也退还。侯景占领了建康全城,就控制了梁朝的军政大权。梁武帝心中不平,对于侯景的很多要求都加以拒绝,最终侯景就断绝了对梁武帝萧衍的粮食供应,到五月初二萧衍饿死在台城。皇太子萧纲即位,这就是简文帝,改元大宝,他仍然是侯景手中的傀儡。侯景娶了简文帝的女儿溧阳公主,自封为宇宙大将军、都督六合诸军事。这个时候梁朝的诸王不但不攻打建康,反而自相残杀,此后又延续了很长时间,侯景之乱长达四年才结束。

侯景之乱,是中国历史上的一次重大事件,其所造成的影响是非常深远的。陈寅恪也指出:“侯景之乱,不仅于南朝政治为钜变,并在江东社会上,亦为一划分时期之大时。”侯景之乱使南朝蒙受了空前的浩劫,庾信的《哀江南赋》正是于侯景之乱之后,南朝人悲凉心境的真实写照。

政治格局是侯景之乱对南朝直接影响的方面,其表现为政权更迭。随着侯景之乱的爆发,原本号称“如金瓯一片,无一伤缺”的梁王朝土崩瓦解,呈现出碎片化格局。纵使侯景之乱被平定,梁朝也四分五裂、名存实亡。侯景之乱对江南地区的经济文化的破坏是显著而惨重的。号称富庶的三吴之地经历侯景之乱后,“千里绝烟,人迹罕见,白骨成聚,如丘陇焉”,社会经济遭到毁灭性的破坏。而且对文化的破坏也是显而易见的,侯景的叛军烧毁了东宫藏书三万卷,并且象征梁朝文治的士林馆也在战乱中化为灰烬,后来梁元帝在江陵又焚书十四万卷。可以说东晋以来南方引以为傲的文化典籍,湮灭于侯景之乱以及其后引发的江陵之变之中。

侯景之乱还引发了南朝社会阶级关系的调整。自东晋以来,士族门阀是江南地区的统治阶级,南朝以来庶族地位上升,但其势力无法与士族高门相抗衡。陈寅恪也指出:“梁末之乱,为永嘉南渡后的一大结局。南朝士族在经过数百年腐化之后,于梁末被全部消灭。”与士祖落魄悲惨相应的则是奴婢的扬眉吐气,侯景攻入台城后,下令解放被梁朝作为奴婢的北方人,又任用了许多南朝士族家的奴婢为官,使他们纷纷投奔侯景,“人人感恩,为之致死”。侯景的队伍之所以能从入梁时的800人到起兵时的8000人,最后到围攻台城的10万人。

侯景之乱使南朝一蹶不振,加剧了南弱北强的形势,北方两国都成为这次变乱的受益者。后三国的均势被打破,极大拉近了南北统一的时间。其中西魏利用侯景之乱,国力得到最充分的扩充。总之,侯景之乱改变了南北朝的格局,使西魏及北周一跃而成为后三国中最强大的国家,为隋朝统一中国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好的,那本期节目就到这里,欢迎大家持续关注《二十四史》大师课,我们下期节目再见。


以上内容来自专辑
用户评论
  • 纯心皓洁

    世家大族长期垄断社会上重要位置,引起了底层的不满。侯景之乱,真好是底层和侯景合作,消灭士族的好机会。东晋门阀政治从侯景之乱后,结束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