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 诗礼传家:素质教育与勤学
您好,我是黄向军。我来继续为您浓缩王阳明《传习录》的思想精华。
上一讲,我为您聊了王阳明的“知行合一”思想。知行合一的思想,当然倡导高效率行动。而且这个思想还有更深一层的内涵。它强调生命的动态性,让很多中国人重新审视自己跟文化与知识之间的关系,实践主义极强。要知道,你我之所以学知识,根本的目的,是为了培养出自己内在的真我。真我醒觉,你我才从此开启文化人生,有了这个学习的目标管理方向,人生学习各种知识,才真正让知识有了用武之地。“知行合一”思想,让当时以及以后的很多人,对“知先行后”思想以及常规知识的学习,重新反思。这些人,不再简单、盲目地去学各种知识了,更重视把知识投放到实践中去运用。
既然如此,是不是王阳明就反对学习知识,甚至不学知识呢?
这种极端的去知识化或者读书无用论,绝不是王阳明的看法。事实上,王阳明非常重视知识的学习。在王阳明《全集》中,到处可以看到,王阳明四处讲学,重视“勤学”。他甚至认为,应当从小就要建立起快乐学习的认真勤奋的好习惯。
当然了,王阳明主张的,绝不是填鸭式教育,他是素质教育的倡导者。为啥这样讲呢?因为《传习录》中卷最后的两篇文章,就是证据。
这两篇文章,名字叫做《训蒙大意示教读刘伯颂等》,还有一篇文章叫《教约》,反映了王阳明重视对儿童从小培养各方面学习的主张。《教约》这篇文章,是具体教学内容的指导。前面的《训蒙大意示教读刘伯颂等》这篇文章,则是讲教育理念。所以,王阳明的教育思想,主要体现在《训蒙》这一篇文献中。
不过呢,在这个文献里面,直接一上来就讲怎么教孩子如何如何如何,并没有说学习本身重要还是不重要。既然如此,这篇文章还能作为证明王阳明重视学习的的证据吗?
应当说,完全没问题。因为,儒家《论语》第一篇就是“学而篇”,“学而时习之,不亦悦乎?”学习这件事,在儒家看来可以说是理所当然的事。儒家内部的差异性,仅仅在于把学习摆在什么位置罢了。王阳明主张“知行合一”,更强调在实践中掌握真知,“要知道梨子的味道,就要尝一尝嘛”。所谓学习知识,就是需要不断地品尝,你我要去品尝,品尝梨子,要去实践。王阳明主张如此学习罢了,至于学习知识本身的重要性,完全没问题。
《训蒙》开宗明义,“古之教者,教以人伦。后世记诵词章之习起,而先王之教亡”,王阳明一上来就指出,老祖宗说了,教育的根本功能,对于小孩子,教育的核心在于教导人伦。但是,后来的很多人,就只知道去记忆读诵各种各样的知识了。咱孔夫子倡导的“先王之教”,核心的人伦教育,反而丢失了。
所以你看,儒家眼中的素质教育,其实是人性教育,培养做一个怎样的人。比如说,共产主义接班人,那可不能瞎培养。类似的,如何做一个人类而不是小动物,也不能随便培养。“经教童子,惟当以孝弟忠信礼义廉耻为专务”。就是说,培养一堆会读书、会写字、会讲人话的动物,是没意义的。应当面向儿童内心的人性,进行针对性地培养。
如何培养儿童内在的人性呢?
王阳明提出三个要点,“其栽培涵养之方,则宜诱之歌诗以发其志意,导之习礼以肃其威仪,讽之读书以开其知觉”。就是说,要教诗歌,要教各种各样的礼仪,还要读书学各种知识。你看,读书学知识是不能少的,一个人,需要读各种各样的书。为啥啥书都需要读呢?因为,人活在这个世界上,需要人类前辈的各种知识。所谓前辈人类的知识,是什么东西呢?其实,无非是过去各种各样的人活在这个世界上的经验总结。古代的人,把人生经验进行总结、提炼,发现其规律性,这不就是所谓的真理、所谓的知识了吗?知识这玩意儿,能够训练智商,可以让人少犯错误少倒霉,所以,学习各种知识,当然很重要。比方说,古人已经知道了各种各样的食物,哪种有毒,哪种没有毒,难道你自己不信,还得自己再去试一遍,把自己毒死吗?冒着把自己毒死的风险去瞎吃,完全没有必要。所以,这些知识还是要学的。
问题是,学习任何知识,都不仅仅为了活而活。灵魂活在这个世界上,是要有价值的。所有知识,最终是服务于自己灵魂的追求的。灵魂应当追求的生命价值之路,是啥呢?儒家说,这就是所谓的人伦了。所以,教育与学习的根本点,当然是“教之以人伦”。“人伦”这个词,用大白话来说就是,就是让灵魂真正的我自己、去正确抉择的人性之路。就像基督教说的那样,你究竟是选择信仰上帝,还是选择信仰魔鬼。归根结蒂,总得选一个啊。请注意,灵魂自我的选择,这个自我,真正的我自己,这玩意儿并不是天生就冒出来的啊?这事儿,是培养出来的。通过教育,培养每一颗心灵,这才是人类知识学习系统的底层功用。
所以说,有了文化的灵魂,真我已经觉醒的灵魂,知识的重要性,已经退到了第二等的位置。但是,人类是成长中变化的动物,对于灵魂还没有醒觉的人而言,知识就很重要。只有通过知识的学习,灵魂才能变得有文化,灵魂才能醒觉拥有真我。所以,强调生命实践性的“知行合一”思想,并不反对重视知识学习。因为,只有重视知识学习,才能让真我苏醒。
而且,真我苏醒之后,虽然已经踏上了致良知的正确人生之路,但是,致良知这件事儿,仅仅是面向内心让真我成长、让真我完美。再完美的心灵之中,也不是天生啥科学知识都知道啊,再完美的心灵,也要在现实生活中活下去啊。所以,知识的重要地位,仅仅是掉到了第二等位置,并不是知识无用、读书无用嘛。
总之,无论啥时候,儒家都是重视知识的学习的。
今天的中国人,对比欧美教育和中式教育,往往都认定中国就是应试教育。应试教育,为啥总是被人诟病呢?重要的原因,就是这种教育似乎没有把力气真正花在去把人的心灵打开。比方说,欧美大学甚至高中,按英国哲学家罗素提出来的教学方法,在讲解拿破仑滑铁卢战役的时候,老师们会给学生们讲,在欧洲人跟拿破仑打仗的时候,英国人认为,啥啥军队在战场上,一举扭转乾坤,把拿破仑干败了;然后老师们接着讲,法国人怎么看这件事儿,德国人怎么看这件事儿,真正打败拿破仑的,是怎么怎么地一回事儿。总之,关于历史的各种不同说法,欧美的教育按照罗素的这种方法,把各种说法、各种资料都教给孩子们。至于结论——没结论,让孩子们自己去想去,就行了。这是欧美当前教育的重点,在教学的过程中,训练孩子的自我判断,训练孩子们抉择自己人生的人性或者说个性。包括王阳明在内咱们中国古代的教育,其实,原本也是以此为核心的。
只不过,中国式教学,在这个基础之上,另外还多了一些重视的内容。啥内容呢?这就是诗歌。为啥多这一大块呢?因为,学习需要快乐。在《训蒙大意示教读刘伯颂等》这篇文章中,王阳明明确说,小孩子就是喜欢玩,你我必须让孩子们在教育的过程中,先感受到了快乐,感受到了鼓舞,他自己就喜欢了,自己就学起来了。
另外,王阳明强调,教育小孩子,不能像小动物一样的乱来,一定要让他们修习礼仪。古代中国,存在着各种各样的礼。让小孩子经常参加一些庄严肃穆的活动,身体力行地参与到庄严肃穆的活动里面去,让他们懂得各种各样的规范,不知不觉地学会自我约束、自我掌握自己的行为。这样一来,通过诵读诗歌,产生学习的兴趣;再通过修习礼仪,提升控制自己行为的能力。“诗”和“礼”,两者相加的基础上,再给他接触各种各样知识的机会,他自己就可以慢慢打开心灵,解放自我,开启文化的灵魂。总之,诗礼传家,王阳明的思路,无非如此。
王阳明对待知识学习的这种思想,并不是仅仅针对小孩子的。在《文录续编》的《教条示龙场诸生》,类似的内容,就是讲给成年人听的。知识学习这件事,是一辈子的事情,只不过,完成“致良知”的“立志”,这是生命第一等重要的事情,如果“立志”这事儿解决了,那么,进一步要干嘛呢?没有别的事情,无非就是勤学嘛。对各种各样的知识进行学习,不断培养并提升自己灵魂的文化性,如此一来,灵魂才能不断向上。
总之,学习这个概念,第一,要学做人,也就是“致良知”;第二,遵循实践的需要,知行合一地高效率行动;第三,遵循实践的需要,确确实实地学习各种具体知识,提升灵魂的文化性。这三件事,对王阳明而言,就是一件事儿:勤学而已。
只有知行合一地勤学,一边学、一边练,才能真正理解知识,才能学以致用,才能不断地发现自己身上的错误,改过自新,成全自我,成全自己的人生,让真我不断完美。可以说,在“立志”的基础上重视知识的“勤学”,这是对《传习录》思想主轴四要点的又一个重要补充。
王阳明的这个思路,是他自己开创的全新思想吗?不是的,王阳明非常儒家,他的思想,源远流长,其实来头很大。下一次,就聊这事儿。
我是黄向军,下次再见。
还没有评论,快来发表第一个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