毛泽东问邓小平和王洪文:我死以后,会怎样?小平的回复一针见血

毛泽东问邓小平和王洪文:我死以后,会怎样?小平的回复一针见血

00:00
06:12

晚年时期的毛泽东,因长期饱受疾病折磨,健康状态不容乐观。为此,他几乎推掉了所有工作,除了身边的医护人员和少数几个人之外,就连江青都很难见到他。自知时日无多的毛泽东,在选择“接班人”这件大事上,表现的更为迫切。

自建国之后,毛泽东曾亲自选过5任接班人,除了华国锋之外,其他4人都因为各种各样的原因,最终都和最高权力失之交臂。尤其是“9·13”事件过后,毛泽东仿佛突然变老了,他开始担心自己去世后,我党和国家的命运将会走向何方。

1975年9月,82岁高龄的毛泽东,在死亡的威胁下越发衰老,但他心中还有一件未竟的大事。他在“游泳池”最后一次接见金日成时,曾十分担忧地说:“我快不行了,周总理的身体也越来越差,叶剑英的身体也不好,只有他还算一个壮丁。”

当时,邓小平陪在毛泽东的身边,而毛泽东口中的“壮丁”,就是指71岁的邓小平。他是毛泽东指定的第三任接班人,但在十年特殊时期,邓小平却两度被“打倒”。

不过,毛泽东晚年时对接班人又提出了新要求,除了年轻、有政治经验之外,还必须是一个“工农兵”三位一体式的人物。在这种特殊的历史设定下,王洪文毫无悬念的脱颖而出。从客观角度来讲,王洪文之所以会进入毛泽东的视线,离不开他的“贵人”张春桥。

1969年,34岁的王洪文在“九大”上当选为中央委员,这也是他人生发迹的开端。此后,在毛泽东的一路提携下,王洪文成为了最年轻的副主席,这也意味着他完全有希望在毛泽东百年之后,成为集党政军大权于一身的新一届领导人。

但“四人帮”发现毛泽东对邓小平依然抱有很大的期望,于是掀起了“批林批孔”运动。为此,邓小平的工作受到很大的限制,全家都被下放至江西新建县,直到1973年才返回北京,并再次受到了毛泽东的重用。

反观这一时期的王洪文,为了尽快达到上位的目的,不惜联合江青、张春桥、姚文元等人组成小团体,试图在毛泽东去世之后,快速登上权力巅峰。但他毕竟是一个缺少政治头脑的年轻人,根本无法驾驭这场权力之争。

对于王洪文而言,毛泽东早就看出了他做不成大事。但碍于他是自己选定的接班人,所以本着治病救人的心态,曾多次提醒他要多注意自己的言行,多学习、多读书、多开会,但王洪文对此却始终置若罔闻。

随着时间的推移,王洪文开始不断放纵自己,在红墙内骑摩托车、用猎枪打鸟,平日里还特别讲究吃穿,这些乖张的行为,都成为了敲响王洪文走向没落的警钟。而毛泽东也在这个时候,开始考虑是否应该换接班人的问题了。

邓小平从江西回到北京之后,毛泽东在一次会议上提议,决定重新让邓小平出来主持工作。在此期间,他一直都在密切关注邓小平的一举一动,并且多次公开评价邓小平政治方面能力强,还懂军事、会打仗,是一个不可多得的人才。

从毛泽东的态度转变上不难看出,他内心的天平已经开始向邓小平倾斜。在一次私下谈话中,毛泽东看着坐在自己面前的王洪文和邓小平,突然向他们发问:“我死之后,国家会变成什么样?”

王洪文不假思索地抢先说道:“我会继续按照您制定的思想路线走下去。”毛泽东听后将脸转向邓小平,希望能听到令自己满意的答案。很显然邓小平对毛泽东的发问心领神会,他对毛泽东说:“如果不尽早采取行动,恐怕会出现天下大乱、军阀混战的局面。”

很显然邓小平的话里有话,他深知毛泽东之所以要提前谈起身后事,摆明了就是对各大军区的一把手不放心。这次谈话之后,中央以雷霆之势对八大军区的司令进行了对调,将毛泽东预见到的隐患消除在无形之中。

这便是毛泽东的高明之处,他非常了解邓小平的能力,之所以在明知道他身上有问题的时候,依然对他留有余地,原因就在于邓小平在毛泽东的心目中,是一个不可多得的人才。这也是为什么每到关键时刻,毛泽东都会重新启用邓小平的深刻用意。

以上内容来自专辑
用户评论

    还没有评论,快来发表第一个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