喜马拉雅的朋友们大家好,我是浙江大学历史学院的孙英刚,欢迎大家收听,由崇贤馆与喜马拉雅联合制作的《二十四史》大师课。
本节讲北魏太武帝灭佛。在继位之初,北魏太武帝拓跋焘本身并不排斥佛教,相反拓跋焘对佛教很感兴趣,他经常请一些高僧大德讲经说法,每逢四月初八佛诞日的时候,拓跋焘还登上城楼,观看浴佛这些活动,并向佛像散花以表示敬意。拓跋焘甚至还以武力相威胁,向北凉王沮渠蒙逊索要胡僧昙无谶。因为昙无谶这个高僧可以说是非常重要的一个人物,沮渠蒙逊对他非常依赖,名气非常大。从这个事件上我们也能看出来,其实拓跋焘对佛教并没有那么反感。那为什么从信奉佛教,拓跋焘走上了毁佛的道路呢?其中一个人起了很大的作用,这个人就是汉族的大臣崔浩,他起到了推波助澜的作用。
在崔浩的劝谏之下,拓跋焘改进了寇谦之的天师道,就是道教的一支,开始排斥佛教,并逐渐的发展为灭佛的行动。崔浩出身于著名的世家清河崔氏,博览经史,善于阴阳五行以及术数之学,先后辅佐了道武帝、明元帝、太武帝三帝,官至司徒,经常参与军政机要,深受太武帝的信任。在结识寇谦之之后,崔浩就信奉了道教,接受了他的法术。寇谦之早年就热衷仙道,这是非常有名的道士,他修持的是汉末张陵、张衡、张鲁创立传承的五斗米道,随着方士他也到华山、嵩山去学道修炼,他认为曾有太上老君授予他天师之位,以及《云中音诵新科之诫》20卷。在明元帝的末年,寇谦之从嵩山就来到了平城,认识了崔浩,经常通宵达旦地听崔浩谈论古今的政治变动,为之赞叹。后来寇谦之把儒家学说和佛教经律论以及斋戒祭祀的仪式吸收到道教中来,重新改造了五斗米道,期望这样一来,道教能被北魏的帝王更加容易接纳。
拓跋焘虽然是鲜卑人,但是他非常想证明自己具有统治的正统性,他一度以轩辕黄帝的后裔自居,他说魏国的先人是出自黄帝的,黄帝有个儿子叫昌意,昌意的儿子受封于北国,那个地方有所谓的大鲜卑山,所以我们鲜卑人就是从这儿来的,我们都是黄帝的后裔。所以从这儿我们就看出来,拓跋焘是有非常强烈的希望能被汉族文化接受的这样的一个焦虑感的。崔浩抓住拓跋焘这样的一个心理,希望就是能够把道教介绍给他,利用了拓跋焘入主中原的急切心理,着力宣传《录图真经》中的符命之说,而寇谦之给太武帝就上了个道号,叫“太平真君”。这个太平真君指的是谁,就是太武帝拓跋焘,年号也改了,改成太平真君。太平真君元年、太平真君二年……并且在京都平城设立天师道场,拓跋焘亲临道场,并且接受了符箓。
太武帝始光初年,寇谦之献上了道书,但当时朝野信奉的人很少,崔浩于是上述劝谏太武帝,使太武帝信奉了道教,并且派人拿着玉帛牲畜去嵩山祭祀。太武帝又在平城设立了天师道场,兴建了静轮天宫,奉祀太平真君,改年号,成了一个十足的道教徒。那么是不是信奉了道教,就要迫害佛教呢?并没有直接的关系,其实还有其他的原因。
这个时候,北魏境内的寺院和僧侣的数量非常多,这个不符合太武帝全民皆兵的理念。外加兵荒马乱,没有多余的钱财来养这个佛教的僧侣,而且僧侣的资产特别的多,寺院特别富有,太武帝对这种现状很不满意。北魏为了统一北方,巩固在中原的地位,以全民为兵。那个时候由于和尚可以免除租税、徭役,所以锐意经营的太武帝对这个事情非常不满。于是在太延四年,他就已经下诏,凡是50岁以下的僧人,一律都要还俗服兵役。
太平真君的五年九月,拓跋焘派人将高僧玄高,还有惠崇,囚禁起来。玄高其实非常重要,他一度在宫廷里面地位很高,调解皇帝与太子的矛盾;而惠崇是当时朝中尚书韩万德的皈依师。地位这么高的高僧都被囚禁起来,并且不到半年就在平城去世,被草草地埋葬在城南的荒野之中。就是一切的迹象显示,拓跋焘将对佛教下重手。
到了439年,北凉被北魏所灭。我们都知道,北凉是跟佛教关系密切的,北凉因为当时抵抗力量不足,有不少的僧人充当军人守卫城池。太武帝攻下北凉以后,就打算处决这些僧人。因为天降神异,包括寇谦之,包括一些皇族的子弟的劝告而终止。《高僧传》说,这些僧人都是被胁迫的,但很有可能是他们事后的自辩之词。
北凉的确是跟佛教关系密切,到了太平真君六年的九月,出身于卢水胡的一个人叫盖吴,他在今天陕西省的黄陵县发动了起义,反对北魏统治。太武帝拓跋焘亲自率领大军讨伐,大军驻扎在长安的时候,在一个寺庙里面搜出了大量的兵器,这一下就触怒了拓跋焘。拓跋焘盛怒之下诛杀了全寺的僧人,抄没了寺院的财产。在抄没过程中,又发现寺庙里有地方政府的,还有富人所寄藏的大量财物。为什么会出现这种情况?因为寺院的僧人他是免税的,所以很多富人,包括地方的长官,他们愿意把自己的财产寄藏在寺院,甚至有的人愿意把土地放在寺院下面,这样就可以不用向国家再交相关的租税了。崔浩推波助澜,整个长安城的佛寺都受到了波及,经卷被焚烧,僧人被处死,佛像被焚毁。随后拓跋焘颁布诏令,以九州天命正统的名义将这场灭佛运动推向了北魏的全境。
太武帝下令,上自王公,下至庶人,一概禁止私养沙门,也就是僧人,并限期交出藏匿的僧人,如果隐瞒将诛灭全门。拓跋焘在诏书中说,佛教本来就是虚妄的,末世昏君乱主才会被佛教所迷惑,导致政教不行、礼仪混乱,最后鬼道,他把佛教称为鬼道。他说导致鬼道盛行,蔑视王法,从此以后造成很多祸乱,老百姓多灾多难,王化之地变得荒凉,以至于千里萧条,不见人迹,这一切都是佛教造成的。他把当时的这些战乱痛苦都归罪于佛教。拓跋焘发誓要除伪定真,除伪是要消灭佛教,那么定真他认为就是要恢复远古伏羲、神农的时候的传统,荡除一切的胡神,灭其踪迹。
拓跋焘在诏书中还说,自今以后,敢侍奉胡神,制造铜人、泥塑的就诛灭全族。以前这些佛教都没有的,前世的汉人无赖子弟刘元真、吕伯强这些人混淆视听,然后用老庄的一些概念来进行包装,都不是真实的。所以我们现在要铲除佛教,有非常之人行非常之事,我就是那个人。然后他告诉地方政府,包括军队,凡是有佛教的形象以及佛经的,全部都要焚毁。僧人不论是年老、年少全部坑杀,据说被屠杀的僧尼达到十几万人。
当时太子拓跋晃监国秉政,他一向是笃信佛法的,再三上表劝阻太武帝,虽然都没有被采纳,也由于如此,废佛的诏书得以推迟,使得很多僧人闻讯之后逃跑藏匿起来,佛像、经论有很多得到了保存。然而北魏境内的寺院塔庙无一幸免,这就是历史上的太武法难。废佛后不久,寇谦之就病死了,崔浩也因为私撰《魏史》,书中蔑视鲜卑族而遭到腰斩,其族人被诛者百余人。废佛后6年,太武帝驾崩,文成帝即位,下诏复兴佛教,佛教再一次恢复发展。
非常有意思的是,在1944年,敦煌艺术研究所在敦煌的土地庙的佛像肚子里发现了一件六朝的文书《大慈如来告疏》,生动地反映了太武帝灭佛政策在地方上引发的抗议。以前我们在官方史书里只看到上面的声音,我们没有看到老百姓的声音。这件文书是一件传帖,号召大家反抗灭佛的政策,并且把太武帝称为“污吾形体、毁经法”的贪王,什么叫污我形体,就是破坏佛像,破坏佛经,他是一个贪王。这个文献是典型的一个传帖,传出去之后它有一个机制,就是传帖你必须抄写,继续传下去,如果你要是留着不传的话,就会死后堕入地狱。它用这样的方式进行传教。
从经济上来看,佛教的过分发展,当时的确加深了世俗的地主跟佛教上层僧侣之间的矛盾。佛教寺院经济的发展也侵害了政府的一些利益,僧尼想要免除赋税、徭役的特权,他们又不直接从事生产,因此出家僧尼超过一定数量之后,就会影响国家的税收和劳役。在农业社会当中,户籍人口的多少直接决定了一个国家力量强弱。如果大量在编的老百姓投入寺院,就会妨碍社会经济的发展,这是国家所不能容许的。
在政治上来说,为什么会灭佛?统治北魏的拓跋部落进入中原以后,他们逐步采取儒家思想进行统治。太武帝拓跋焘选用了一些儒生,帮助他建立封建国家,儒家思想非常强调华夷之分。于是拓跋焘就宣传自己祖先是从中原迁到洛北的,是黄帝的子孙。那么对于从西方传入的佛教,就有了一种排斥心理。当太武帝拓跋焘灭佛的时候,他就把西来的这些佛教僧侣叫做“乞胡”。太武帝在内心希望标榜自己才是华夏的正统,比华夏更像华夏,这才是灭佛的思想背景之一。
好的,那本期节目就到这里,欢迎大家持续关注《二十四史大师课》,我们下期节目再见。
太武帝灭佛的根本原因,是佛教卷入了政治,和官方儒家哲学争夺理论、舆论的主导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