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两弹一星”精神源泉在哪?直新闻记者在酒泉找到了答案

“两弹一星”精神源泉在哪?直新闻记者在酒泉找到了答案

00:00
06:28

直新闻是深圳卫视全媒体新闻品牌

由《直播港澳台》团队出品

更多分析请下载直新闻APP

参与评论请在新浪微博@直新闻

新时代航天人“两弹一星”精神传承

30日神舟十六号载人飞船发射任务取得圆满成功,整个酒泉卫星发射中心都洋溢着喜悦的气氛。在这胜利之夜,东风礼堂也上演了一场精彩组歌演出《“两弹一星”组歌一-江山民心》,舞台上东风航天人,用他们青春的歌声和生动的演绎让在场的观众重温那段“敢教日月换新天”的激情岁月。

《“两弹一星”组歌——江山民心》组歌现场画面

“两弹一星”精神的重要发源地-酒泉卫星发射中心

酒泉卫星发射中心是“两弹一星”精神的重要发源地,共和国第一个综合试验靶场,中国目前唯一的载人航天发射场。1970年4月24日,搭载中国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东方红一号”的“长征一号”火箭在酒泉卫星发射中心点火升空。

中国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东方红一号”

20世纪六七十年代,中国成功发射了东风系列导弹,研制成功了原子弹、氢弹,发射了东方红卫星。《“两弹一星”组歌——江山民心》将研制“两弹一星”的代表性事件串在一起,如“两弹结合”试验中递交“死就死在阵地上,埋就埋在导弹旁”生死状的阵地七勇士、严守保密纪律的夫妻、钱学森等科学家回国参加祖国建设、老一辈国防科技工作者创业初期艰苦奋斗用小算盘算出高科技的大奥秘,以及老百姓为“两弹一星”事业从家乡迁徙等所做出的支持,到如今新时代中国航天不断刷新国家软硬实力新高度等。

《“两弹一星”组歌——江山民心》组歌现场画面

《“两弹一星”组歌——江山民心》组歌现场画面

《“两弹一星”组歌——江山民心》组歌现场画面

“两弹一星”组歌里的每一首歌都见人见事

31日深圳卫视直新闻记者采访了《“两弹一星”组歌一江山民心》的主创人之一、酒泉卫星发射中心高级工程师张立新。

《“两弹一星”组歌——江山民心》的主创人之一、

酒泉卫星发射中心高级工程师张立新

接受深圳卫视直新闻采访

张立新介绍道,他们把所有参与“两弹一星”研制建设的这些单位,包括酒泉卫星发射中心,马兰核试验基地,还有青海原子城,都做了全面走访,采访了“两弹一星”当年很多的参与者,以及部分还健在的“两弹一星”元勋。她说,“两弹一星”留下的故事实在是太多了,只能从几百个故事最后精简成一个组歌,让里面的每一首歌都能够见人见事。

站在前辈的“精神高地”上

传承“两弹一星”精神

深圳卫视直新闻注意到,此次参演的演员们是一批90后航天人,张立新亲切地喊他们“小孩子”,在平时的排练和沟通过程中,她觉得这些“小孩子们”也非常认同“两弹一星”老前辈的这些精神。

《“两弹一星”组歌——江山民心》组歌现场画面

在酒泉卫星发射中心,有个地方叫“两弹结合”试验阵地,在航天人心中有着特殊的位置。50多年前,就是在这个阵地,“东风二号甲”导弹腾空而起。射向新疆罗布泊并在预定高度成功爆炸。从此以后,中国有了可用于实战的核导弹。

“两弹结合”试验阵地

原子弹爆炸威力巨大,两弹结合试验风险更高,一旦发射失败,一切就将化为灰烬。随着发射时间的来临,参试人员陆续撤离,但必须有人要留在地下控制室,完成最后的点火发射任务,最终有七名勇士毅然留了下来。他们立下“死就死在阵地上,埋就埋在导弹旁”的铮铮誓言,毅然走进地下控制室,这句话的精神也传承到今天。

张立新说:“我们的航天人在面对危险,没有退缩这件事情。有一次上去救火是90后、00后,本来说新同志不让他上,他却说‘我要是不上去,我就不是一个合格的航天人’。”

“把平凡的事做到极致就是最伟大的”

面对航天试验的风险性,航天人展现出了奉献精神。张立新提到航天试验还有一个特点“在面对太空时,很多事情是没有机会让你做第二次的,所以必须要一次做对”,“把平凡的事业干到极致就是最伟大的”。

张立新强调“导致航天失败的往往很多时候都不是产品本身的大问题造成的,大问题都能解决,有科学家有精英,啥解决不了,特别小的疏忽反而容易解决不了。”

“有时候只是拧一个螺丝钉,你不要觉得螺丝钉很好拧,哗哗一拧就行了。不是的,有时候拧偏了,就会拧断了,断在里面取不出来。”

在张立新看来,不管是今天的航天人,还是过去的老一辈航天人,面对的考验和试验的性质都是一样的,都是上天的事情。“老前辈已经给我们把路都指明了,我们是站在前人的肩膀上,所以对今天的航天人来讲重要的是,怎么去承载他们的这份精神,人的力量最终是来自精神的。”

作者|蒋雯丽、朱延瑞,深圳卫视直新闻特派记者

编辑|张思南,深圳卫视直新闻主编

排版|盘思仪,深圳卫视直新闻编辑

推荐阅读

更多精彩内容 搜索微博“直新闻”

以上内容来自专辑
用户评论

    还没有评论,快来发表第一个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