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不习乎?搞定心学的路径

传不习乎?搞定心学的路径

00:00
12:18

01 传不习乎?搞定心学的路径


您好,我是黄向军。

从这一次开始,我来为您浓缩《传习录》的精华。为什么选择这本书呢?因为,这本书,是掌握王阳明心学思想的钥匙。不读《传习录》,不可能懂得什么叫做心学。既然如此,这是一本什么样的书呢?如何通过这本书快速抓住心学的精华为我所用呢?


下面,先来聊一聊,《传习录》是一本什么样的书。

《传习录》的书名,取自《论语》。《学而篇》中讲:“曾子曰:‘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所谓“传不习乎?”,意思是说,老师所传授的智慧,自己有没有经常复习、练习真正实践、真正用起来呢?可以说,《传习录》的书名,最少有两层含义,其一,咱儒家孔圣人传下来的智慧,有没有用起来呢?其二,咱老师王阳明所解读的儒学应用方法,有没有实践起来呢?

所以你看,由这个书名可以看出来,《传习录》的版权,虽然归属王阳明,但是,它是王阳明的弟子纪录并编订出来的。最后定稿的主编,名叫钱德洪。现在流传的《传习录》,分为上中下三大部分。上卷原来的主编,是王阳明的学生薛侃。薛侃以及徐爱、陆澄,都曾经向王阳明求教,并且把求教过程中王阳明的思想,记录下来。于是乎,在王阳明活着的时候,薛侃把三个人的笔记,整理成最初版本的《传习录》。在王阳明去世前五年,另一个王阳明的弟子南大吉,在最初版本的《传习录》基础上,补入八篇王阳明的书信,这就是现在的中卷。王阳明去世26年之后,钱德洪整理《王阳明全集》,他把曾才汉另外编订的七个语录集子,补入《传习录》,这就是下卷。

就是说,《传习录》是经过近四十年的时间编订出来的一部书。这部书,或者是学生笔记,或者是王阳明的书信,并不是王阳明自己书写的一本书。但是,书中纪录的资料,来自王阳明本人,而且钱德洪编订这部书的时候,选择的是王阳明思想的精华。所以,《传习录》是王阳明思想的全面展现,版权归属王阳明,是没有任何问题的。

由以上所说的这些情况也可以看到,不学习《传习录》,不可能真正懂得什么是王阳明心学。不学习《传习录》,就根本没有继承王阳明传授的智慧,更谈不上让心学为我所用。

既然如此,《传习录》中都写了啥呢?它的主题是什么?下面我通过迂回的方式,来为您说说《传习录》中的主题。

老实说,现当代人直接读《传习录》,往往会感觉晕头转向,为什么呢?因为书中的上卷与下卷,都是一条一条的语录,师生之间的问答,神神乎乎的,让人不知所云。中卷是书信部分,虽然是连续的文字,但读起来也好不到哪里去,让人不知道书中在打什么哑谜。其实,原本不是哑谜,只是对现代人成了哑谜。这是怎么回事呢?

要知道,中华文明在唐朝的时候,儒释道三家基本完成了合流,它们彼此独立、相互支持的思想格局,基本形成。在这个思想结构中,儒家一直是主流文化。宋代的时候,儒家思想界特别活跃,兴起了理学思想。从早年的北宋五子,到后来的朱熹,都为理学思想开辟出了一些基本话题。请注意,这些话题在明朝的时候,是人所共知的常识。问题是,这些古代的常识,对你我这些现当代人来讲,就不是常识了。王阳明在跟学生们讨论问题的时候,涉及的相关话题,就像你我说互联网、智能手机这些词,当然没必要详细说明。因为,你我都明白互联网和手机是个啥。但是,500年前的人们知道什么是智能手机吗?同样的,你我这些500年后的人,不了解王阳明他们所知道的常识,就直接去读《传习录》,当然会不知所云。你我看他们所说的话,就像在看他们打哑谜。不具备基本的思想文化常识,直接读《传习录》,肯定一头雾水。

既然如此,需要具备哪些基本的常识,才能透彻读懂《传习录》呢?据我所知,至少有三个要点需要知道。

第一点,在宋代的时候,儒家形成了“十三经”的观念。宋代的中国人,基本都认为:中华文明的核心线索,是从上古传到孔子,然后辗转传到孟子。这个传承,传授的是中华文明的精华,叫做道统,也就是真理的传承系统。宋朝人认为:在孟子之后,学术界乱了套,直到咱们大宋朝才重新找回了这个真理的传统。于是乎,宋代儒家确立了《四书》的思想结构。这个基本立场,在王阳明那里,没有变化。

第二点,中华文化的根本思想,是“气一元论”。“气一元论”的思想,是从古代到宋代再到明代都被中国人认可的世界观模型。但是,这个模型有点乱。从周敦颐《太极图说》开始,宋朝的理学家们,整理出来一个以大“道”为根本的世界观。这个大“道”相关的学问,就是“道学”,或者叫做“理学”。“理学”的思想框架,在王阳明那里,也没有变化。王阳明心学,是理学的一大分支。王阳明并没有搞独立。

第三点,人活在世间,是有价值的,有意义的。人生的意义,是没法子自我欺骗,需要真实地实现。但是,生命的价值如何来实现呢?人们很可能各持己见。宋朝的时候,朱熹和同时代的陆九渊,虽然都是理学,但是他们开始彼此争吵。当时的朱熹,学术功底更扎实,社会影响力更大。于是乎,理学中的程朱这一派,占了上风。程朱理学的思想,甚至成了元朝、明朝科举考试的教科书标准。宋朝陆九渊的嗓门,不够大。到了明朝王阳明的时代,王阳明认为,陆九渊才是对的。于是,王阳明大力弘扬这一派的思想。总之,在如何实现生命价值这个问题上,王阳明继承陆九渊,形成陆王心学。请看,“如何实现人生价值”,这个问题在哲学上,可谓是“方法论”。方法论问题,可谓是《传习录》集中探讨的的主题。

总体而言,第一点,王阳明继承的,是儒家“十三经”的思想体系;第二点,王阳明的思想框架,跟儒家理学思想的路线,是一致的;第三点,王阳明对朱熹的思想,大部分是认同的,在核心的人生观方面,也没新的不同意见,但是,在如何实现人生价值这件事上,王阳明有了不同的意见。

所以你看,你我需要具备哪些基本的常识,才能透彻读懂《传习录》的主题呢?第一,懂点四书五经;第二,懂点理学思想;第三,还要懂点朱熹。明代的人们,这三方面都是常识,根本不是问题。但是对现当代的你我而言,这个基本功可不是一蹴而就的。所以,直接去读《传习录》,当然往往不知所云。

既然如此,有没有什么好办法,让现当代人快速克服这个困难呢?办法呢,还是有的,那就是两步走:第一步,先找到钥匙,然后第二步,再去开门。什么意思呢?所谓第一步找到钥匙,就是前辈阅读学习《传习录》的心得体会。从这些心得体会下手,就能初步对《传习录》的内容,有所粗略地感觉。然后呢,千万不要以为走完这一步,就掌握王阳明的心学了。务必要进行第二步,真正去阅读《传习录》,通过阅读,去验证别人的心得体会到底是对还是错,在这个比较批判的过程中,你我才能真正打开王阳明心学的大门。

我自己,就是分两步走,走进心学的世界的。所以,现在我也把自己的学习心得贡献出来,浓缩《传习录》这部书的思想精华,为您制作一把开启心学世界大门的钥匙。

从下一次开始,就来为您正面浓缩《传习录》的精华。

我是黄向军,下次再见。




以上内容来自专辑
用户评论

    还没有评论,快来发表第一个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