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大通识教育书单 | 《大变法》:一场变法戳破君臣共治的神话

北大通识教育书单 | 《大变法》:一场变法戳破君臣共治的神话

00:00
30:54

皇帝励精图治?臣下贪婪敛财?一场变法戳破君臣共治的神话

点击进入喜马讲书频道页>>>

精华笔记  


《大变法:宋神宗与十一世纪的改革运动》作者:经济思想史学者、中国社科院经济所研究员叶坦。



一、宋神宗谋求变法,并为此做了精心准备。


太平天子:公元1067年,宋神宗赵顼登基,成为北宋第六位皇帝。此时,距开国已经一百多年,经过真宗、仁宗等几任皇帝的治理,北宋社会稳定,号称“百年无事”。


危机四伏:三冗两积。


三冗指冗兵、冗官和冗费,意思是北宋的军人和官员数量太多了,为了养活他们,朝廷不得不花费巨额钱财,导致财政严重超支。久而久之,形成两积,也就是积贫积弱。宋神宗继位时,尽快解决三冗两积,已经是朝野共识。


三冗产生:


冗兵。宋太祖赵匡胤靠禁军将领的拥戴,发动陈桥兵变,篡夺了北周政权。宋朝建立后,宋太祖罢免了禁军将领,禁军归皇帝亲自统率。为防止地方割据,宋太祖又将宋军分成禁军和厢军。禁军相当于中央军,士兵是从全国各地抽调的精壮男子,待遇好、装备好;剩下的老弱病残则组成厢军,负责地方治安。结果厢军太弱,禁军数量庞大,导致指挥系统不畅、人浮于事。所有军队战斗力不足,作为对策,北宋开始增兵。北宋初年全国总兵员22万,真宗时达到91万,仁宗时激增至126万。可军队的战斗力,不是靠人数堆出来的。盲目增兵的结果,是陷入人越多、战斗力越弱的恶性循环。这就是冗兵的由来。


冗官。宋代的政治体制,带有鲜明的分权特色,例如,行政事务归中书管,兵权给枢密院,财政则由三司主管。这些部门的主官都叫宰相,所以在宋代,同时期的宰相不只一个,而是好几个。此外,皇帝还单独设立参知政事一职,作为副宰相,进一步分散了宰相们的权力。


这种叠床架屋的设计,虽然成功避免了权臣把持朝政的局面,但需要大量官员填充各个岗位。这导致官僚集团急剧膨胀。据统计,从北宋初年到宋仁宗时期,官员增长了整整5倍。


冗官加上冗兵,致使财政吃紧,朝廷不得不增加税赋,变着法搜刮民间财富。这又造成了“冗费”问题。宋太宗时,北宋的税赋就已达到唐朝的两倍,后来更是超过7倍之多。


庆历新政失败:朝廷上下早有认识,也进行过一些改革。宋真宗时,曾一次性淘汰19万5千名冗官;宋仁宗任用范仲淹、富弼等人,推动庆历新政。但因为牵涉众多,特别是损害了文官的利益,改革最终夭折。


宋神宗登基时年方十九岁,风华正茂、踌躇满志,绝不甘心祖宗基业就这样败坏下去。宋神宗下诏,要求全国官吏上书直言。一时间,意见纷至沓来。


其中有两个人引起了神宗的特别关注。


一是司马光。早在仁宗时期,司马光就多次上书,指出官员生活奢靡、农民负担沉重。这次,他针对官员待遇太优厚、皇室开销过度、军队杂而不精等老毛病,做了深度剖析。司马光态度诚恳、建议中肯,很触动神宗。


另一位就是王安石。同样是在仁宗朝,王安石写过一份万言书,提出“变风俗,主法度”的主张。当时还是个孩子的神宗,被王安石的犀利言辞和深邃思想感染。继位后,神宗命命还在江宁任职的王安石进京汇报。几次对谈,他为王安石的见识和气度所折服,感到这正是变法需要的人才。


于是,宋神宗任命王安石和司马光同为翰林学士。翰林学士是当宰相的必经之路,可见,宋神宗准备重用这两个人。在他看来,王安石有冲劲、司马光稳重,正好互补。可最终,主持变法的是王安石,司马光被边缘化,后来还成为反对派领袖。


双方理念冲突:


1068年秋,河北暴雨成灾,缺粮严重,可朝廷拨不出钱赈灾。司马光趁机提出,历年来朝廷给官员的赏赐太多了,应当减少,以节约开支。王安石表示反对。理由是,这是治标不治本,更重要的是开拓财源,增加财政收入。如果税赋充足,给官员点赏赐,又算什么呢?


看起来,他们是在争论要不要削减赏赐的问题,实际上,暴露出双方对改革的方向,有截然不同的认识——司马光主张节流,王安石主张开源。宋神宗站在王安石一边,定下基调:开拓财源,增加财政收入。


变法开始:公元1069年,王安石担任参知政事,同时成立制置三司条例司。这个机构相当于改革委员会,负责制定和颁布法令、条例,同时凌驾在原有的财政机构之上,负责财务整理预算,是变法的指挥机关。王安石立刻将吕惠卿、章惇、曾布等力主变法的官员,吸收了进来。


第二部分:王安石推行变法并且招来争议。


这个阶段的时间跨度从1069年到1076年,历时7年。这7年里,变法派制定和颁布了大量法令。这些法令大致可以分成两类。


第一类叫做富国之法,顾名思义,以增加财政收入为首要目的。其中最典型的,要数青苗法和免役法。


青苗法又称常平法。它针对的,是富豪利用高利贷兼并土地的问题。青苗法规定,每年的夏天和秋天,官府以官方仓库中的钱谷为本金,给困难农户发放贷款。官府只收取百分之二十左右的利息,比利率高达70%以上的高利贷便宜多了。这样一来,农户不用借高利贷,官府则获得了利息,一举两得。


免役法。北宋制度,农户要服徭役,为官府提供免费劳动。但富豪有特权,能免除徭役。免役法废除了徭役,实行“免役纳钱”,允许所有农户,无论贫富,都可以出钱替代劳役。此举将劳动货币化,开辟了新财源。


效果:青苗法和免役法对财政收入的提升非常显著。据统计,青苗法每年为朝廷带来300万贯的利息收入,免役法更是每年创收1870多万贯。换言之,仅仅靠这两项政策,就足够弥补财政赤字了。


第二类措施:强兵之术。主要是两条法令:保甲法和将兵法。


保甲法:每十户农家为一保、五十户为一大保、十大保为一都保。每户有两名壮丁的,抽取一人为保丁,制备刀枪、弓箭,在保长的带领下学习武艺。保长还要组织保丁在乡间巡逻,发现盗窃、抢劫、凶杀等案件,应及时处置、上报官府。


保甲法的实质是让农民接受军训,一旦发生战争,就入伍参战。保甲法实施后,全国保丁多达56万。他们平日务农、闲暇军训,并不增加军费。这等于为朝廷创造了一支低成本的预备役部队。在保甲法建立的同时,北宋朝廷开始压缩军队规模,前后裁汰的禁军和厢军达30万人。


将兵法:为避免武将拥兵自重,北宋实行更戍法:士兵定期更换戍守的驻地,将领并不随之流动,而是接管新兵。这导致将领和士兵互不熟悉,严重损害指挥效率。为此,王安石用将兵法替代更戍法,让有经验的军官,负责本单位的训练,做到兵将熟识,作战时能拧成一股绳。


变法初见成效,北宋对外扩张:


当时对北宋构成威胁的,是活跃于西北地区的西夏。宋军和西夏交过几次手,连战连败。宋神宗登基之初,宋军取得了一次小胜。这鼓舞了宋神宗,他开始谋划更大规模的军事行动。


此时,司理参军王韶提出“收复河湟,招抚羌人,孤立西夏”的战略。河湟位于今青海省东部,北边与西夏接壤。自唐代安史之乱以来,河湟被吐蕃(bo1)占据,还散落着不少羌人部落。王韶指出,只要收复河湟,宋军就能从东面和南面,对西夏形成夹击之势。


宋神宗采纳了王韶的建议,命他主持战事。经过精心准备,公元1073年,王韶率军攻克重镇河州,斩首数千,俘获牛马羊数万头。第二年,王韶击退吐蕃反攻,并招降羌人30余万,辟地2000多里。北宋收复了河湟地区。这是北宋军事史上少见的大胜,为日后西夏称臣,奠定了基础。


变法带来的争议:在反对派看来,变法的辉煌业绩非常可疑。其中,富国之法遭到的质疑最强烈。司马光指出,天下财富就那么多,不在民间,就在朝廷。变法后财政收入剧增,只能说明,朝廷从民间攫取了更多财富。因此变法的本质,是官府加重对民众的盘剥。


农业社会的财富主要来自土地产出,而这是相对固定的,因此社会的财富总量,通常维持在一个大致的水平线上。北宋没有发生过科技革命,生产力不会突飞猛进。在这种情况下,财富总量的增长是有限的。那么财政收入剧增,只能像司马光说的那样,取之于民。


本书作者研究后指出,变法针对的民众,恰好处在社会等级的两端,即上等富户和下等贫民。


以青苗法为例。前面讲过,青苗法的作用,是官府提供低息贷款,免得贫困农户向富豪借高利贷。其实质,是官方直接介入民间借贷市场,亲自当债主。这位债主凭借强势的官方背景,从富豪手中,抢走了高利贷这块肥肉。


官府一旦变身为债主,就有了逐利动机。多贷一分钱,就多收一分钱利息,所以哪怕是风调雨顺的年景,官府也逼迫农户贷款。到期还不出,农户就只能再向富豪借高利贷。青苗法一推广,弊病就层出不穷。当时管理山东青州的欧阳修,喊停了辖区内的青苗法工作,并上书朝廷,痛斥此举是官府“放债取利”,应当废止。


免役法的效果类似。免役法实施前,上等富户不服徭役,而贫困农户的劳动量,也能得到地方官府的减免。此外,单身汉、寡妇等也都能免除劳役。可免役法一刀切,要求所有人都缴纳免役钱,这变相扩大了缴税人口的基数。


表面看,下等贫民承担的免役钱,比富户少得多,负担不重。可实际操作中,官府催逼、层层加码的现象普遍存在。一些贫困户只好杀掉耕地的牛,用卖牛肉所得缴免役钱。有的农民逼急了,推倒自己的屋子,贱卖木料,才凑够这笔钱。


市易法,即市场交易法,掏的就是工商业者的腰包。


该法规定,朝廷在汴京、杭州、扬州等重要城市设立一个叫市易务的机构。平时,市易务收购滞销货物,等市场有需要,商人以产业或金银作抵押,从市易务取得货物去售卖。此举的目的,是防止大商人垄断,攫取超额利润。


可问题是:什么叫滞销货物,市易务说了算。结果,从食盐、茶叶、铁器,到梳子、麻布、果子,市易务全都要收。也就是说,官府自己搞起了垄断。超额利润并没有消失,只是从大商人的口袋,转入官府的口袋。枢密使文彦博愤怒地说,市易务与民争利,简直下贱。连支持变法的苏辙都看不下去了。他上书朝廷,说市易务在全国各地收购货物、发放贷款,把小工商业者逼入了绝境。


据统计,到宋神宗末年,商人们欠市易务利息921万余贯。其中绝大部分是小商贩。朝廷的财政增长来自何处,一清二楚。


变法的后果是明显的:富了国库,穷了百姓。这引起了强烈批评。事情明摆着:变法搞得民怨沸腾,必须调整。



第三部分,宋神宗决定,抛开变法派,走到前台,亲自掌舵。时间跨度从1076年底到1085年。


驱逐变法派:1076年底,饱受抨击的王安石辞职退休。此后,接任的吕惠卿被免职外放,变法派的另一员干将章惇也遭到撤职,离开汴京。


打击反对派:他就将反对派的主要人物,文彦博、司马光、欧阳修等统统贬斥。


乌台诗案:1079年,多次批评变法的苏轼外放湖州。到任后,他上了一道谢表,字里行间流露出怨念。这可让御史抓住了把柄。他们从挑出若干字句,再结合苏轼平时的诗作,断章取义,说他早就心怀不满,写诗恶毒攻击变法。宋神宗下令将苏轼关进御史台的牢狱,等候审理。御史台又叫乌台,所以此案被称为“乌台诗案”。妥妥的文字狱。


宋朝优待士大夫,宋太祖还定下“不以言罪人”的规矩。所以100多年来,还没有士大夫受到如此对待。官僚集团反弹强烈,批评声纷至沓来。连已经退休的王安石都表示,这么做要不得。宋神宗顶住压力,把苏轼关了整整130天才放出来。他就是要杀鸡儆猴,让反对派闭嘴。


宋神宗将变法派陆续调回中央,担任要职。不过,宰相的职位,他交给了王珪(gui1)。史书记载,王珪的为官之道是:取圣旨、领圣旨、得圣旨,人称“三旨相公”。他善于和稀泥,很好驾驭。就是这么个庸才,成了宋神宗摆在前台的工具人,干了近十年宰相,至死方休。


这说明,宋神宗要亲自部署、亲自推动变法。


改革官制。由于当时的年号为元丰,所以史称“元丰改制”。前面讲过,北宋的冗官现象十分突出,而冗官的根源,在于机构和岗位的重叠。因此,元丰改制对一些名不副实的机构和岗位,进行裁撤。同时明确规定了每个机构的官员数量,不许超标。这在一定程度上减少冗官,节约了开支。


可另一方面,行政事务的处理流程,却变复杂了。从前,文书由宰相批准,直接交给相关部门执行。改制后,文书要层层报批,还得来回审核,搞得复杂无比,严重影响行政效率。这是干嘛呢?作者指出,宋神宗的目的,是让官僚集团陷入繁琐的日常性事务,而这有利于皇帝的专断独裁。


直接处理变法的具体措施。


对于弊端,他做了微调。比如青苗法,严禁强迫农户贷款。遇到灾荒,政府的救济要跟上,免得农户靠借贷度过难关。又如市易法,免除了相当一部分小工商业者的利息,减轻他们的负担。


不过,这些微调更多是做做样子,在很多方面,变法其实是变本加厉了。举个例子。改革后的青苗法,规定政府在灾荒之年必须赈灾。那用来赈灾的粮食打哪儿来呢?朝廷的办法是设置义仓,要求农民缴纳完粮税后,再拿出一部分交义仓存储,待荒年发放出来。这变着法增加了赋税


免役法也是这样。一方面降低免役钱,可另一方面,原本不需要缴纳的城市小商户,也被纳入征收范围。所以朝廷收到免役钱,比从前还多了30%。


专卖制度也得到了加强。私人售卖茶、酒、盐、明矾、香料等都被禁止,老百姓只能去官府专营的商铺购买。朝廷借此获取暴利。仅茶税一项,就由从前的40万贯,猛涨至300万贯,翻了7.5倍之多。朝廷还在山东、江苏等地征收生铁,由官府锻造成铁器卖给百姓,从中牟利。


此外,宋神宗还推出一些新法令,攫取民间财富。比如保马法规定,城镇家庭,家产达到3000贯的;乡村家庭,家产达到5000贯的,都要养马一匹,供朝廷使用。这是把应当由国家支付的费用,分摊到老百姓头上。


经过这一轮调整,民众的负担不减反增。元丰年间,神宗先后建了52座库房,存放变法所得,号称“元丰库”。据北宋官方统计,元丰库存有钱财5000万贯、稻谷2800万石(dan4),另有布帛上千万匹,足够朝廷用上二十年。


宋神宗的动机:


宋神宗是一个不甘于平庸的皇帝,开疆拓土是他的理想。而这需要强大的财力支撑。此前,北宋收复河湟地区,对西夏形成了巨大威胁。之后宋神宗一直在养精蓄锐。在通过新一轮变法,获取巨额财富后,他再度出击。这一次,宋神宗决心消灭西夏。


从1081年开始,北宋同西夏打了三年多。结果连遭惨败,前后损失了60多万人。所谓强兵,沦为了一场空谈。这对宋神宗的身心,都造成了沉重打击。1085年4月,宋神宗带着无边的遗憾,撒手人寰,年仅38岁。


变法的三点观察:


第一,变法具有必然性。经过100多年演变,到宋神宗登基,北宋从政治军事到经济民生,都是弊病丛生,而且这不是小修小补能解决的,必须进行大规模改革。所以变法是必然的,也是朝野共识。问题是怎么变。


这就要说到第二点,朝廷在变法中扮演的角色。


司马光主张精简机构,裁汰冗官、冗兵,削减财政支出。同时放松管制,鼓励民间发展经济。这样民众富裕了,朝廷的税收也增加了,一举两得。所以,司马光并不像通常所认为的,是顽固的保守派。他不反对变法,他反对的是朝廷变身赚钱机器,与民争利。这从根本上讲,也不利于长治久安。


可变法,偏偏就朝着司马光担忧的方向发展。像青苗法、市易法,都是要让官府成为盈利机构。于是,官府的目标不再是提供公共服务,而是用权力垄断市场,赚取超额利润。这就把民间工商业者逼得没了活路,其实是在扼杀商品经济,是一种历史倒退。


第三点,变法把皇权也打造成了一架敛财机器。


通过变法得来的钱财,进的不是国库,而是宋神宗的私人金库——内藏库。前面讲的元丰库,就属于这个性质。所谓富国,富的,其实是皇帝的腰包。


既然是皇帝私产,这笔钱怎么用,就取决于皇帝的个人意志。宋神宗是有志向的人,生活也比较节俭,这笔钱,主要用在于支付军费、弥补财政赤字,算是用在正道上。北宋末代皇帝宋徽宗的画风,可就不一样了。


宋徽宗打着变法的旗号大肆敛财,搜刮民脂民膏,用来兴建宫殿、花园,享受奢华生活。北宋末年金兵攻陷汴京,仅从皇宫中掠夺的财物,就装满了1000多辆大车。可见宋徽宗对民间的剥夺,到了何等地步。可话说来,这个潘多拉魔盒,是宋神宗打开的。


综合来看,作者认为,这次变法弊大于利。它在政治、经济、文化等各个领域,都加强了君主专制,使皇权政治成为不可逆转的发展趋势,并且在明清时期达到了高峰。


书           名:大变法:宋神宗与十一世纪的改革运动

作           者:叶坦

主    讲   人:刀劈三观抱老师

主讲人简介:资深媒体人

主           播:孙潇

策 划  编 辑:袁博

总    编    辑:徐苑

以上内容来自专辑
用户评论
  • 我声依旧时光匆匆

    与民争利,不久矣。

  • 正在请勿打扰

    可惜有道无人难走

  • 1357232qcuu

    接着听

  • 267222958

    一楼大平层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