印度终于要在半导体领域跟中国开战了。
根据其电子和IT部的长远规划,印度打算在未来五年内,建成为全球最大的半导体生产国。而波士顿咨询集团的报告显示,未来10年,新增芯片产能的40%将集中在中国,届时,中国将成为世界第一大半导体生产国。
万物互联和人工智能的时代已经到来,智库们在做预测时,早就把这个因素考虑在内了。
所以,半导体产能需求是相对恒定的,如果别人拿走一部分,中国就必然会损失掉一部分。换句话说,印度不仅要从中国嘴里夺食,还准备提前五年击败中国。
但业内人士都清楚,印度别说取代中国了,恐怕进入前五都很困难。
2021年,印度说要在未来十年成为全球最大的半导体生产国,现在提速了
很多朋友以为,半导体制造这一块,只要有光刻机就万事俱备了,其实这里面的水非常之深。
首先是材料,半导体产业链中的材料分为两类,一类是生产半导体需要的直接原材料,即生产晶圆的硅!另一类是生产半导体过程中需要的间接原材料,如氟化氢和光刻胶。
直接原材料硅的技术难度的确不如间接原材料,但那只是相对而言,中国半导体产业有望登顶,强大且先进的硅产能是第一个台阶。我国硅料和硅片的产能都占到了全球90%以上,且国产化率接近100%。
更为重要的是,在硅产领域,我国的技术水平也无人能及,以我国硅料龙头企业保利协鑫能源为例,其研发团队拥有7位中科院院士、18位教授级高工、3000名研发人员,曾取得各项知识产权2000多项,主导了53项国际行业标准。在这支研发大军的带领下,保利协鑫通过工艺技术的优化,每年都能将硅料的生产成本降低10%。
作为半导体制造环节中唯一能大规模压缩成本的环节,硅成本越低,半导体制造成本就越低,这是中国能把芯片价格打下来的原因之一。
反观印度,硅产业链不行,连累晶圆产能一直上不去。以半导体制造业中常见的12寸晶圆为例,中国的年产能是220万片,而印度的年产能只有区区的4万片,不足中国的五分之一。
另一个硬性需求是基础设施体系,半导体制造既吃水,又吃电。台积电在南科园区的5nm工厂,用电量72万千瓦,比整个台东地区的总耗电量都要高出三倍。用水就更夸张了,竹科厂区单日耗水量5.7吨,占该地区总用水量的三分之一,如果把岛内的所有工厂算上,台积电一年的用水量差不多有半个三峡大坝那么多。
去年美国不是出台了一份芯片扶持法案吗?
该法案规定,禁止获得美国资金支持的半导体厂商,在中国将先进技术的产量扩大到超过5%,禁止将传统技术的产量扩大到超过10%。法案刚生效不久,韩国就站出来强烈反对了,其产业通商资源部已正式向美国提出把先进技术的上限提升至10%。
韩国当然不想跟美国唱反调,他也没这脾气,但问题是三星和SK海力士在华投资了几百亿人民币,本来长鑫储存的崛起就让两者很难受了,如果再受到美国芯片法案限制的话,韩国在存储芯片恐丢盔弃甲。
有人可能会问:三星和SK海力士为啥不去别的地方投资,这样既可以规避美国的制裁,还能保住产能。
这不是想不想的问题,而是能不能的问题!芯片生产在需要消耗大量电力的同时,更苛求电力供应的稳定性。倘若发生断电事故,损失动辄就要按一整条生产线来计算。2021年4月15日,台积电南科Fab14P7厂区突发停电事故,正在加工切片的3万片晶圆遭到不同程度的破坏,损失高达2.4亿人民币。
中国发电类基础设施完善,又有特高压输电技术的加持,是大规模生产芯片的绝佳基地,因此,三星和SK海力士没得选择。
但你印度稍微有一点风吹草动就要“肾虚”的小身板,确定能承受得住?
材料和基建需求仅仅是开头,随着摊子的铺开,印度还会面临一系列难上加难的问题,比如追加投资。芯片产业是公认的吞金巨兽,投资门槛相对较低的是设计领域,但即便是有工业软件和ARM架构的辅助,起步价至少也要10亿人民币,OPPO旗下的芯片设计公司ZEKU,传闻三年时间,烧掉近500亿人民币。
但芯片设计只是轻资产,一间实验室,几十台机器设备,几百名科研人员外加流片合作的工厂就能上阵杀敌。
芯片制造则纯属重资产,一台光刻机就要十几亿,此外还有刻蚀机、专业人才等等。台积电在亚利桑那州投资一座晶圆厂你猜多少钱,400亿美元,折合人民币2000亿都不止。2022年,印度财政收入3100亿美元,把公务员工资和军费这些大头除去之后,倒欠1000多亿,拿什么搞?
道理是这么浅显易懂的道理,印度人肯定明白,但他们依旧敢放出五年内建成全球最大半导体生产国的豪言,这说明人家是有的放矢。
这个“的”就是中美斗争!
我们都知道,全球半导体产业链高度集中在东亚地区,其中最核心的制造环节东亚化率有80%,7nm以下制程则为100%,主要是韩国的三星和台湾的台积电。在美国看来,一旦中国走完统一的历史进程,依托国家实力对地缘政治的辐射效应,全球半导体产业链命脉将完全被中国掌控,这显然极不利于美国的供应链安全和国家安全。
怎么办呢?
把这些产业链转移到东亚以外的地区。
因此,从今年开始,美国明显加快了半导体产业链去中国化的节奏。
今年初,美国、日本、荷兰组成对华芯片封锁联盟,这三个国家,分别是全球最大的芯片专利技术输出国、全球最大的芯片材料输出国以及全球最大的芯片制造设备输出国,中美科技战进一步升级!
3月,阿斯麦的靴子落地,荷兰政府以国家安全为由,宣布实施新的出口管制措施,荷兰对华光刻机出口限制从EUV领域扩大到DUV领域。5月,日本紧随荷兰之后,针对23种半导体制造设备出台管制措施。显而易见,美国正在通过扰乱上游供应链的方式,来打压我们扩张半导体产能。
当初美日半导体大战,美国利用同样的手段,逼迫日本的半导体产业链向韩国转移,从而奠定韩国电子制造业强国和发达国际的基础。如今,中美愈演愈烈的半导体战争,让印度看见了接盘东亚半导体产业,成为第二个韩国的希望,毕竟在此之前,印度已经尝到了苹果、鸿海精密向他们进行产业转移的甜头。
然而,这一切可能只是印度的一厢情愿。美国把国际供应链去中国化分为四个等级,按照优先程度分别是:在岸制造-在本土进行生产、近岸外包-在邻国进行生产、友岸外包-在盟友进行生产、离岸外包-在其他国家进行生产。这四个等级,美国战略学界努力在岸制造,争取近岸外包,保证友岸外包,至于印度所属的离岸外包,基本不在考虑范围内,因为美国吃过一次离岸外包的亏了。
2018年,美国国家战略重回大国竞争的时代后,美国战略界的精英们就在不停地反思,为什么当初不选择地理上更靠近的拉美地区,作为产业转移的目的地。
如果当时美国先以工业基础较为良好的阿根廷和巴西为主要承接地,帮助其完成产业结构多元化升级,再由他们向整个拉美地区进行产业转移,最终形成以美国为首的多梯度美洲新产业分工体系的话,那么,他们不仅能依托物流衔接快的优势,完成更高效的洲际自我循环,还可以凭借着就近的地理位置和绝对的军事力量辐射,从而将全球制造业中心牢牢拿捏在自己手里。
但现实却是,美国放弃了拉美国家,而不辞辛劳的把技术和产业链转移到万里之外的东亚地区,间接为中国崛起创造了机会窗口,以至于酿成了今日美国因丧失对全球制造业中心的控制,而在大国对抗中频频陷入被动的不利局面。
从地缘安全的角度说,印度地理位置与中国也很近,后者的军事实力又这么强大,供应链搁他边上美国人怎么放心得下?
所以,现在有部分美国学者和负责国家安全的政客,就建议政府干脆把供应链从亚洲全撤出去,中国不留,越南不留,印度也照样不留,然后搬到身边的墨西哥和中美洲,这样做既利于控制地缘风险,物流衔接又快。民主党和拜登虽然没啥反应,但美国产业界已经行动了起来,通用汽车宣布投资10亿扩建墨西哥拉莫斯阿里斯佩工厂,未来可能还会推动更多生产部门落户墨西哥或其他美洲地区,印度基本被抛弃了。
中印半导体产能大战,中国的底气是产业链、是基础设施群、是全球最庞大最完善的工业体系,是三亿成熟的劳动力,是每年近千万的理工科毕业生人才,是最大的消费市场,是巨头们扎堆的青睐,一共七张底牌。
而印度人的底气只有一个:美国的嘴!
但正应了咱们那句俗话,美国人要是靠得住,老母猪都能上树。
三哥:你看人家这不上去了吗?
戎哥:那你让它下来啊。
三哥:它说它不下来。
戎哥:诶....你咋听得懂猪说的话?知道为啥不下来吗?膘太厚了,下来要被宰了吃!
【中国的年产能是220万片,而印度的年产能只有区区的4万片,不足中国的五分之一。】 这数学是谁教的?
米国绝对有一套反华话术,从荷兰身上就可看到,前脚还在喊要坚持自己的立场和标准,一番访美,马上就要反华,说中国“经济胁迫”!真是活见鬼了,荷兰还有没有脑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