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习老大难问题:主动性的激发
对于大部分学习出现问题的学生而言,缺乏主动性一直是一个核心的问题。这一点家长包括学生自己都有这样的意识。但是缺乏主动性并不代表学生不具备主动性。事实上,在生活中,对于某些事,学生的积极性会非常高,比如游戏、运动……
其实玩游戏和运动与学习所用到的要素并无二致。既然这些能成功地诱发出学生的主动性,里面必然有一些要素,恰恰是家长在引导过程中欠缺考虑的或者是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体会不到的。如果将这些要素抽取出来,应用到学习上,那么学习对于学生来讲,也就如同游戏。
对于家长而言,与其一味的抱怨孩子缺乏主动性和要求孩子主动点,不如去思考下如何去调用孩子的主动性;同样对于学生自身而言,与其一味的以这样那样的理由,为自己学习上的不作为和懒作为推脱,不如去反思一下自己该如何做改变,能够改善自己当下的情况。
如何去激发学生在学习上的主动性,主要考虑的是五个要素:
1. 操作简单
要想让学生学习上有主动性,并不是仅仅通过说教,就能让学生产生主动性的。必须要落实的更为细节的行为中,找到改变的契机点,一点点做起。而一点点的改变,制定的标准就是操作简单。
想要让孩子去做自己不擅长的事情,需要有明确的指令,笔记怎样记,每个步骤有什么用;错题怎么归纳,分几步,用什么格式,有什么要求,这些要求有什么作用。这些都要去引导孩子。甚至有的时候也跟着一起做,然后两人一起讨论。这样学生才愿意去接受这件事情。而不是仅仅靠一句“把错题归纳一下”,孩子就会高度配合的。
这一观点我很早之前就提出过,有很多家长和学生有这样或者那样的顾虑,而顾虑主要集中在“这样学是不是太过呆板了”。然而这种顾虑是太超前了,先有行为再谋思维,呆板的东西都做不好,坚持不下去,如何能做到呆板基础上的创新,任何的操作指导,前期都是呆板的,简单的,直接的,通过无数次的演练之后,最终能形成自我的创新。前期的指导或者引导并不是最适合学生的,但是在充分熟悉的基础上,学生自主的添加和缩减一些过程,这是学生在充分熟练后的创新萌发。
现在:很多学生经过一段时期的模仿操作之后,会反馈自己的笔记、自己的错题总结给我,他们所采用的流程以及格式已然与我所教的有很大的出入,但是我给出的建议往往是用目的效果去建议学生,而不是让学生一定跟随我走。这是学生在执行过程中的自主萌发。比如说:有一个学生很有意思,在数学的总结中会掺杂很多英文单词,这也是一个跨科学习的好办法,值得肯定。
2. 任务明确;
这是学生问题出得比较大的地方。任务有两种,一种是老师或者家长布置给学生的任务,但是还有一种是最重要的,就是学生根据自身情况的自给任务。但是不管是哪一种,首先对于每天的科目任务是什么,这一点的认识很多学生不是很清楚。
举个最简单的例子:每天老师都会留有作业,有多少?主要目的是什么?自己该如何完成......这些学生都清楚吗?
之所以我说这一块学生的问题比较大,不仅仅是因为学生疲于完成每日的作业非常痛苦,更是因为家长与学生很多时候的矛盾尽在于此。家长一味的要求学生快速的完成家庭作业,但是学生一味的磨蹭,消磨时间。症结点在哪里?症结点其实就在对于任务不够明确。
有很多成绩非常不好的学生,想改变,受困于每天的作业,奇低的学习效率,消磨了大量的学习时间,所以根本没时间去改变。于是乎就形成了,想改变没时间,不改变越来越没时间的尴尬境地。
这个问题在什么地方:就是任务不明确。老师布置的任务量不适合大部分学生。成绩优秀的学生做这点不够,成绩差的学生,就这一点也完成不了。于是成绩差的学生就想着怎样把这点作业完成,每天苦哈哈的去填答案,而这些答案很多还都是错的。
所以每天学生做一项任务之前,都要学会思考任务的三个问题:①量的多少;②针对的训练内容是什么;③如何效率完成。
在改善学生学习行为过程中,不可避免的,我必会谈起作业,但是更多的我会引导学生去分析三问题,从让学生明确三要素的基础上,调动学生的练习主动性。
3. 效果可见;
效果是主动性的保障,有效果不在于量的多少。一点量一点效果,远比很多量没有效果要强上百倍。因为有效果,才能快速的找到知识学透的感觉,如果每次的学习都是浑浑噩噩的,貌似做了不少,但是做完后回过头去一想,又好像没什么。这样的长期见不到效果的练习只会让学生在学习上越来越缺乏主动。
自己有多少收获,需要经过三个过程:①短时效果认知;②中时的效果遗忘;③长时的效果存留。最终剩下的,才是自己的收获。
学生喜欢用当下的感觉去判断,认为以前不懂,现在听懂了,效果很好,但是这种良好的感觉往往麻痹了自己,忽视了长时的效果保存,其结果是时间一长又打回原形。这种当天收获很大,隔天一无所获的感觉,在主动性上是三分钟热度,很难持久的。所以要想有持久的主动性,就需要对收获做最大化的存留。而采取的行为有的时候需要外界的监督,这需要父母或者外界因素的帮忙。
4. 目标易达。
对于诱发主动性的考量要素中,树立目标是很重要的一个环节。没有目标就是没有结果。这与第三点不同,第三点注重的是感觉,比如:听完一节课后,理解了老师所讲,有收获满满的感觉。而目标达成则是客观可见的内容达成,比如快速完成了今天的作业,攻克了2道难题.....
对于应付学习很费力的学生而言,目标的制定是有技巧的。如果学生每天作业都要做到很晚,每日就完成作业这一项就非常费力,那么目标的制定就需要进行再细化——细化到每道题或者每种题型.....
事实上,如果将每日的任务进行合理的切分,小目标变得易达成,那么总体的大目标就变得易达了。
只有将目标变得易达,学生能轻松应对,那么同样面对这些任务的时候,学生才会去主动完成它。否则,学生的完成任务就变成了交差事,作业就变成了煎熬,此时去谈主动性,很显然是不可能的。
5. 认同已有所长(进步)
很多家长都会这样评价自家的孩子——“尽想着玩,学习上一点主动性都没有。”貌似这里面所有的问题都在孩子身上,但是站在孩子的角度上,他们又会这样说——“成天学,一点玩的时间都没有。”这种家长不认可玩与学生挖空心思的想办法挤时间玩就形成了天然的矛盾。这种矛盾的协调点恰恰不在学生身上,而是在家长身上。
生活需要调节,一天到晚的围绕着学习,必然会导致学习上的“疲态”。而这种疲态的持续,必然会导致学生对于非学习活动的渴望。这种渴望恰恰给家长这样一个印象——心思不在学习上。此时家长越在学习上提越多的要求,必然会导致学生越来越有脱离学习的渴望。
所以,认同学生当下非学习的活动,并且帮助学生将这些活动做得更好,这是家长对孩子最好的助力。甚至帮助孩子计划时间,将学生偷摸的行为公开支持,这样反而更能得到孩子的青睐。
在学生改变之初,必然不可能做到完善,但是有了改变的行为,家长就应该要积极的肯定学生的这种行为。而不能有急功近利的心态。
有的时候,学生要的是家长能够认同自己的一些“不务正业”;有的时候,学生要的是家长的一声赞扬。而不是在家里面多了一个监督、指令学生的“老师”。
总结:主动性的激发需要还原学习本来的状态,用简单的操作恢复学生的信心,
用明确的任务明确学生的阶段性执行,用可见的效果让学生产生收获感,用制定易于达成的目标恢复学生的信心,用及时的激励维持学生的积极性。这样学生的学习主动性才会被主动调用出来。
讲的非常好,我家孩子上高中,也有用
我家孩子学习没主动性,说教没用,一做作业就发脾气,要时常督促很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