博物院丨彩绘陶鸭:让历史更接地气儿

博物院丨彩绘陶鸭:让历史更接地气儿

00:00
02:59

相比于蛟龙、狮子、貔貅一类的严肃威严,鸭子的出现,让遥远的历史,更接地气儿。

彩绘陶鸭,战国时期文物,泥质灰陶,通高30厘米,通长34厘米。河南省郑州二里岗战国墓出土。现藏河南博物院。

1953年秋至1954年夏,河南省文化局文物工作队在郑州二里岗一带发现战国墓葬群,该墓葬群出土遗存丰富,在种类繁多的陶器中,两件彩绘陶鸭极具特色。这两件陶鸭虽出自不同的墓葬,但形制、大小完全相同,造型别致、工艺精巧,鸭身平面呈椭圆形,侧面呈扁圆形,腹部中空,脊背中央有一个圆形小孔。陶鸭为泥质灰陶,鸭身上绘彩绘,姿态昂首引颈,展翅欲飞,十分生动。

门前大桥下,游过一群鸭,快来快来数一数,二四六七八……

这只彩绘陶鸭活脱脱是一件儿童“启蒙玩具”。鸭身、双翼、尾部和双足都有活榫可以插装和拆卸,茶余饭后,拼拼合合,便是一段温馨惬意的亲子时光。

又或许是哪位勤劳的先民精心烧制,鸭首上昂,张嘴鸣叫,健康活泼,稚气朴拙,以此保佑子孙后代家族昌盛、六畜兴旺。

今人不见古时月,今月曾照古时人。我们脚下的这片土地,千年前是怎样的图景?今人只能通过想象来补全,而文物便是引导想象无限接近现实的线索。

彩绘陶鸭可拆卸部件

专家解读:

据河南博物院社会教育服务部工作人员张滢介绍,我国是世界上最早把野鸭驯化为家鸭的国家。家鸭是由野鸭的一种“绿头鸭”驯化而来。古人称野鸭为“凫”,称家鸭为“舒凫”或“鹜”。早在商周时期的玉器和青铜器中,就出现了鸭的艺术形象。

春秋战国时期,在“事死如事生”的观念和百家思想的双重影响下,社会文明极大进步,原本盛行的活人殉葬制度逐步被陪葬俑替代。这一时期,动物陶俑种类有鱼、鸡、鸭、马、虎等,它们跟随墓主人深埋地下,是墓主人地位和财富的象征。其中,彩绘陶鸭是在泥质灰陶或泥质红陶之外,用彩绘的方法施以白、红、蓝、黑各种颜色纹饰,色彩艳丽,装饰性极强。

目前发现的战国时期动物陶俑并不多,墓葬中的鸭俑数量尤其稀少,全国经科学发掘出土的鸭形随葬器中,陶质鸭仅数件。河南博物院馆藏的这两件彩绘陶鸭,整件器物的创作不仅运用了彩绘的手法,也借鉴了青铜器分铸和拼接的方法,彰显了战国时期的制陶工艺水平和艺术活力,为陶塑艺术走向独立奠定了基础。

以上内容来自专辑
用户评论

    还没有评论,快来发表第一个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