毛主席的警卫员,隐姓埋名54年,晚年留下3个愿望令人泪目

毛主席的警卫员,隐姓埋名54年,晚年留下3个愿望令人泪目

00:00
07:24

2012年12月13日上午,数名记者涌入了湖南新化县的一家医院,据可靠消息,有一名毛主席曾经的贴身警卫正住在这家医院里。

很快,记者们便打听到了这位老同志所在的病房。当他们进门时,只见一个老人身着一套洗得发白的灰色西服坐在病床上,上身挺得板直,脚上的皮鞋擦得发亮,依稀能看出过去的军人风采。

看到记者们后,老人主动起身紧握记者的手,动情地说道:“我没有为人民作贡献,给党和政府添麻烦了。”

这个被采访的老人名叫奉孝同。

1950年,23岁的奉孝同应国家号召入伍,并毅然奔赴朝鲜战场。1953年,朝鲜战争宣告结束,奉孝同也随之回国并成为中央司令部的一名武警战士。在朝鲜的三年里,经过实战和艰苦训练,奉孝同的枪法练得相当出众,彼时中央准备设立中央警卫团一中队以保护毛泽东安全,奉孝同便凭借枪法和战功幸运地被选入了警卫团中。

成为警卫员的那几年是奉孝同最难忘也进步最快的时光,在这里,他先后获得过中央司令部授予的“执勤能手”、“技术能手、”“一级射手”等荣誉称号,这些都是他一生中最大的骄傲。

与此同时,在毛主席的影响和督促下,奉孝同还学会了读书看报,短短几年里,他便从过去大字不识几个的草根变成了后来能独立写信看文件的合格干部。

1958年,为响应国家“加强社会主义建设”,奉孝同毅然放弃了大好前途从北京回到湖南老家从事农业生产工作。回到家乡后,奉孝同从未透露过自己曾是主席贴身警卫员的身份,他始终记得主席对自己说过不能因自己是主席的警卫员就搞特殊。所以回乡后的几十年里,老家的人只知道奉孝同参加过朝鲜战争,以为他只是个普通的退伍军人。

刚回乡不久时,奉孝同曾应公社邀约担任当地武装干事,专门训练民兵。也是在这个时候,他认识了同为武装干事的王云欢,不久后两人结为夫妻并双双辞职回家务农,成为了真正的农民。

成为农民后的二十年里是奉孝同一家过得最艰苦的时候,王云欢一共为奉孝同生下了三个女儿,一家五口时常吃了上顿没下顿,吃野菜啃树皮都是常有的事。

但即便如此,奉孝同也从未产生过要向组织开口寻求帮助的念头。“不给组织添麻烦”,这是他最看重的原则。直到女儿长大成人,奉家的经济状况才有所好转,但也只是勉强温饱的程度。

奉孝同本以为这个秘密会一直伴着自己入土,但一次意外却曝光了他掩藏多年的身份。2012年12月12日这天,奉孝同的妻子王云欢因突发脑溢血被送进医院抢救,而奉孝同因年迈无人照看也一起住进了医院。

奉孝同的长女奉庆玲也曾在这家医院看病,与一些医生也比较相熟,当天她看完父母后有医生顺路送她回家,路上她跟医生聊天时偶然透露了自己父亲曾经的故事,奉孝同的身份也自此才被外界所知。

经过媒体报道,奉孝同的的事迹很快引起了社会各界的关注,新化县委也相当重视这位老同志的现状,还专门派人上门去慰问奉孝同。当上门的干部问起奉孝同有什么心愿想要完成时,奉孝同沉默了一会,随即说出了三个愿望:1、希望治好女儿的病;2、去韶山毛主席家看看;3、去北京瞻仰毛主席的仪容。

得知老同志心愿后,有不少爱心人士自发进行了募捐,希望能圆奉老的梦。当地医院也表示会尽最大的努力治疗奉庆玲。

2012年12月18日,在爱心人士和当地政府的帮助下,奉孝同的“韶山梦”达成。

2013年11月12日,奉老的北京之行在社会各界爱心人士的资助和关注下正式出发。镇政府考虑到奉老年事已高,从奉家到火车站的路况又不好,便专程派越野车全程护送奉老到县里的火车站。从新化坐火车到长沙后,长沙南湖医院又派专车将奉老接去做了一次全面体检,以保证奉老的身体状况足够支持长途旅行。

11月16日,奉老满怀激动地抵达了北京,这个几十年来常常出现在他梦中的故地。到达北京后,在爱心人士的帮助下,奉老入住了天安门附近的一家宾馆,并在次日一早来到了天安门广场。看着眼前熟悉又陌生的景象,奉孝同的心中愈发感叹和激动。

随后,奉孝同一行人前往了毛主席遗体所在的毛主席纪念堂。因为提前打好了招呼,工作人员特地给奉老安排了绿色通道,否则按正常情况,想进纪念堂光是排队都要一个多小时。

纪念堂大厅中央便是毛主席的雕像,奉老激动得献上了菊花,随即眼眶含泪地朝着雕像行了个标准的军礼。

毛主席的遗体被摆放在瞻仰厅,奉老一进去便看到了水晶棺中熟悉的身影。此时他再也忍不住,痛哭着上前喊了声“主席!”工作人员见状立马上前将奉老扶住并努力安抚,过了一会,奉老终于平复了心情,对着主席遗体鞠了三个躬,又行了个军礼。55年过去了,奉孝同终于再次见到了自己最崇敬的主席。

至此,这位执着到令人动容的老同志终于圆了自己一生中最大的一个梦。

以上内容来自专辑
用户评论

    还没有评论,快来发表第一个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