喜马拉雅的朋友们大家好,我是浙江大学历史学院的孙英刚,欢迎大家收听,由崇贤馆与喜马拉雅联合制作的《二十四史》大师课。
我们本节讲五胡入华。东汉以来,分布在西北边疆的少数民族陆续地向内地迁移。光武帝刘秀打破了西汉边民,严禁内迁的铁律以后,边民逐渐地内迁,而大量的游牧民族因此以各种形式被迁入充实边郡。魏晋时期,汉族统治者为了加强对各少数民族的控制和补充内地劳动力人手的不足,经常招引和强制他们入居内地。
我们这里用了一个词,叫少数民族,这是一个现代的概念。在我们讨论的魏晋南魏朝时期,是没有这个词的,我们姑且用这个词来表达我们要表达的意思。
各少数民族人民内迁后,在汉族的长期影响下逐渐的改变生活方式,从游牧生活向定居的农业生活过渡。魏晋时期,西北各少数民族的人民向内地迁移的活动可以说更加频繁了,而且种族众多,主要包括匈奴族、羯族、氐族、羌族,还有鲜卑族。其实鲜卑里面还分拓拔鲜卑、慕容鲜卑等等。历史上把他们称为“五胡”,我们称为少数民族。
其实当时在人口结构里面,少数民族的人口已经非常多了,甚至就不是少数。比如说西晋时期,我们今天陕西地区,关中地区的户口百万,其中少数民族,就是我提到的五胡的族群占到了一半的左右。到了西晋末年的时候,少数民族势力主要分为三股:首先是匈奴。匈奴我们知道,他是稍后灭亡西晋的策动者,刘渊这些匈奴族的贵族,甚至有统治中原的野心。第二就是羌族、羯族、氐族。羯族原来是匈奴控制的西域民族,很可能是一种白色人种。他们随匈奴人来到中原以后生活贫困,很多羯人沦为了地主的佃农甚至农奴。羌人三度叛乱,叛乱后的羌人又屠杀汉人,接着是官军的大肆镇压。而氐族很多是“八王之乱”中跟汉人一起逃亡的流民。另外一股非常重要的势力就是鲜卑,鲜卑族,他们由于种种原因在西晋末年的政治斗争当中保持观望态度。尤其耐人寻味的是,后来称雄北方的慕容鲜卑、拓跋氏他们都是支持西晋政府的,他们的领袖相继被西晋的中央政府封为大都督、封为代公,是西晋的盟友。
各族内迁以后,跟汉人是杂处的,过着定居的农业生活。我们现在把族群分得非常清楚,但是实际上在当时这些五胡的人到底是不是有清晰的汉人胡人的分别值得讨论的。因为官方史书的记载是偏上层的,下层民众不见得有那么强烈的认同的区分。魏晋统治者强迫各族人民纳租调、服力役,“服事供职,同于编户”。西晋占田制明确规定了这些人的租调负担,要交多少租,担任多少的劳役。汉族的官僚地主也经常利用五胡的人民作为佃客和奴婢,存在着一些压迫剥削。总之,这些内迁的民族对西晋政府是有这种矛盾的,就是“怨恨之气,毒于骨髓”,经常有反抗的事件发生。
自魏晋以来,一些官员士人纷纷提出将少数民族迁出的观点,比如说邓艾、郭钦、江统等。到了晋武帝平吴前后,民族问题已经成为一个比较突出的社会问题。元康九年,太子洗马江统就上表,上表是非常有名的一个文献,叫《徙戎论》。他的观点,一定程度上可以说反映了当时对内迁的胡人的看法,应该将内迁关中的少数民族迁出关外,“申谕发遣,还其本域,慰彼羁旅怀土之思,释我华夏纤介之忧”。说到底,这还是一种内中华外夷狄的思想。
对西晋有系统的反抗,首先是氐族的李特领导的流民起义,还有就是羯族、羌族造成了小规模反抗,真正的推翻西晋政府的是匈奴贵族刘渊的起兵。我们都知道刘渊打的是汉朝的继承人的旗号,他是不是就完全没有汉人的认同呢?其实也不是。那么八王之乱中,并州刺史司马腾,还有将军王浚,联合鲜卑贵族进攻司马颖驻守的邺城。司马颖打不过他们,刘渊就跟司马颖说,派我回匈奴的部族去召集骑兵来对抗鲜卑人。司马颖就同意了,刘渊就得以回到匈奴。
在永兴元年,也就是公元304年,刘渊返回匈奴控制下的左国城,与匈奴权贵密谋起兵。刘渊的从祖父刘宣发表了起兵宣言,表明要夺取中原。当时,并州境内的汉人大多因战祸而迁徙南下,胡汉势力对比发生了重大变化,而并州的官吏们还在热心内争。于是,刘渊称汉王,因为他号称是刘邦的后代,他称汉王置百官,打败了司马腾,招降山东起义军王弥等人,形成了反晋的浪潮。
永嘉二年,刘渊在平阳称帝,以平阳为首都。他分别在永嘉三年秋冬,派遣他的儿子大将军刘聪带领石勒、刘曜进攻西晋的首都洛阳,西晋的军队顽强抵抗,匈奴军队撤退。刘渊死了以后,刘聪杀死自己的兄长自立,于永嘉四年冬,三次进攻洛阳。
永嘉五年,西晋专权的太傅东海王司马越病死,匈奴大军第三次围攻洛阳,而南方诸洲的这些官员都是拥兵观望,或者只是做象征性的出兵“勤王”的动作。比如说像王敦这些贵族,天天召集士族饮酒作乐,王澄带兵从荆州出发,进展速度非常慢,才刚刚走到了南阳,就听说荆州刺史山简的军队战败了,就跑回去了。而王衍等人带着十几万大军公开逃跑。但是很不幸,他们在路上被石勒军队全歼,可以说是西晋的精华部分在这一次的屠杀当中损失殆尽。到了7月份,洛阳失守,晋怀帝被俘虏。
建兴元年,晋怀帝在平阳被匈奴族杀害,晋愍帝在长安继位。然后晋愍帝下令司马瑞、刘琨等这些军阀,共计几十万大军分三路合击平阳。但是身为此战主力的司马睿在地方士族的鼓动下抗命不遵。公元316年,长安也被攻陷了。317年,西晋正式灭亡。匈奴几乎控制了大部分的中原,也拉开了长达一百多年的大动乱的序幕。而后,各族陆续在北方建立了很多的政权,史称“五胡十六国”。
不久,代表士族利益的东晋也在南方的健康建立。西晋灭亡以后,在北方还有三个忠于晋朝的地区,包括并州北部的刘琨、幽州的段匹磾、凉州的张寔。然而,并州的刘琨先被石勒击溃,投靠幽州的段匹磾。但段匹磾则奉东晋的命令将刘琨处死,之后他也被石勒击败。最后,凉州势力也被刘曜所征服。至此东晋在华北的势力全部消灭。
入侵的胡人大肆屠杀,屠戮汉人,届时可以说中原经济遭到了惨烈的摧毁,衣冠南迁。中原狼烟四起,哀鸿遍野,人口锐减。根据有些统计,北方的汉人的数量锐减到六百多万,可以说是赤地千里。那么在这种背景下,也出现了汉族的反抗,其中大家最熟悉的就是冉闵的崛起。
冉闵又叫石闵,他出生于兰陵郡。他虽然是汉人,但是他是后赵君主石虎的养孙。永和五年,石虎去世之后,太子石世即位,当时的刘太后和丞相张豺专权,任命彭城王石遵为左丞相以安抚他。但是石遵听从了冉闵的建议,他们率军杀回邺城,石遵废黜石世,即位为帝。石遵即位以后,任命冉闵为都督中外诸军事、辅国大将军、陆尚书事,辅佐朝政。此后经过了多次的政治动荡,冉闵掌握大权。冉闵毕竟是出身汉人,所以他对胡人对自己是否忠诚心里没底,于是在城内发布号令,“与官同心者留下,不同心者听任各自离开。”让这个城门不要戒严。这个命令发布之后,城外的很多的赵人都进到城来,而胡羯都离城而去,甚至这些羯族人在出走的时候把城门都堵塞了。冉闵内心明白胡人不愿为己所用,于是命令告知境内赵人,斩一胡人首级送到凤阳门的,凡文官进位三等,武职都任牙门。在这样的一个激进政策之下,一天之内就杀了数万人。冉闵亲自率领赵人诛杀胡羯,不论贵贱男女一律杀头,死者达到二十余万,尸体在城外被野兽所吃。集居在四方的胡人,当地的军队依照冉闵的命令进行了屠杀,以至于外表长得高鼻多须的人被滥杀而死。
从石虎末年起,冉闵已经把仓库积储散发净尽,用以树立自己的恩德。此时与羯胡作战,没有一个月不交锋的。青州、雍州、幽州、荆州各州迁移的百姓,还有羯族、羌族、胡蛮共有百余万人各自踏上了归路,在道路上又相互的劫掠屠杀。加之饥饿、疾病,能够真正抵达家乡的仅有十分之一。
这个时期可以说是历史上的黑暗时期,汉人在五胡入华之后,遭到了大量的屠杀,人口锐减。但是汉人的反抗也给胡族人带来了惨痛的损失,以至于整个北方的经济社会遭到了毁灭性的摧毁。
好的,那本期节目就到这里,欢迎大家持续关注《二十四史》大师课,我们下期节目再见。
有了匈奴左贤王刘渊、冉闵等人之后,北魏孝文帝和西魏宇文泰才显得更伟大。当时一个重要的问题,就是胡汉的混合问题。而民族问题之所以不成为现代中国的一个社会顽疾,就是因为我们的民族融合已经提前进行了上千年。美国表示很羡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