欧洲史话 104 不惑年古哥印经,孤身夜路德悟道

欧洲史话 104 不惑年古哥印经,孤身夜路德悟道

00:00
20:12

大家好,我是枫落白衣,我们说所谓蒙娜丽莎,翻译过来就是丽莎夫人,至于说谁才是这个十亿美元女人的原型,现在有多种说法,最流行的,说她是当时佛罗伦萨富商焦孔多的媳妇儿丽莎,但到底是不是,那就谁都不知道了。这件事的诡异之处在于,达芬奇花了四年画完这幅画之后,也没给任何人,按道理说,你给焦孔多的媳妇儿画了一幅画,然后不给人家焦先生,天天挂你家卧室里,算咋回事呢?当然,没有人解释这个不合理的事情,我们也就不继续讨论。


在达芬奇死的时候,他把很多他的画作都送给了他的学生沙莱(Salaì),这位沙莱一般被称为达芬奇的学生以及终身仆人,但很明显,大多数人都认为,10岁就进入达芬奇家里,并且一住就是25年的沙莱,应该是达芬奇的同性恋人,那么,一生没结婚的达芬奇是同性恋吗?恐怕是的,或者说他绝对有那个可能。


不仅是达芬奇,文艺复兴三杰另外两个也都是一生未婚,米开朗基罗更被很多人怀疑是同性恋,而拉斐尔,没人怀疑他是同性恋,因为这哥们就是一个雄性种马,四处找女人,最后据说也是因为和情妇那个啥太多了,才翘了辫子的。


一、米开朗基罗和拉斐尔


关于米开朗基罗,最出名的,当然是他的那个大卫像,表现的是《圣经》旧约里面的传奇人物,犹太人的大卫王。整个雕像的面部表情坚毅果决,好像要去和敌人拼命,但是身体却呈现了一种松弛状态,据艺术家们的解读,这恰到好处地描绘了大卫王要去抗击入侵的敌人,但还没出发的一种状态。这事儿咱也不懂,只能是艺术家们怎么说,咱们就怎么听,不过呢,另外一件不合情理的事情,却是大家都能看出来的,就是这雕像的上半身和手的比例有一些失调,相对身体来说,那只手有点儿太大了。无论咋说,米开朗基罗都是现在公认的雕刻大师,那咋还能犯这个错误呢?为啥呢?原因是这副雕像,它本来是要放在佛罗伦萨一个教堂的屋顶上。

26岁的米开朗基罗当时就琢磨,老百姓走过路过,不会错过地都要从下面向上看,那只有适当地变换比例,才能达到协调的效果。可谁也没想到的是,1504年作品完成之后,整个佛罗伦萨都被大卫像脸上的表情,身上无比完美的肌肉线条征服了,一致决定,别管什么比例了,就把它放在市政厅门口,每天都要凑近了,仔细看这个裸男,至于说看哪里,那就不知道了。


我们说很久以来,一直都有一个讨论:这个大卫像是不是有点儿太暴露了?有人还曾经想给大卫的下面加一个铜片树叶,遮挡一下。其实,这个问题完全可以扩展一下,整个西方的裸体绘画和裸体雕塑艺术,到底是不是色情的?这事儿放在传统的中国艺术上,那就不是一个问题,在中国艺术里,不是不能画或者雕刻裸体,但只要你的艺术露出一点点某些人体零件,就统统归于春宫画的范畴,丝毫不能被小孩子看到的,有一些甚至被用来放在姑娘出嫁的箱子底下,俗称的“压箱底”。


可是这事儿放到西方,就有点不一样,为啥?如果你还记得我们前面说过古希腊人对裸体的态度,你就知道,他们是有这个文化传统的,自古以来,对人体的尊重和欣赏就是古希腊文化的一部分,裸体也常常被用作表达艺术家的思想,情感和创作主题的手段,很自然的,文艺复兴既然是向古希腊人看齐,这个裸体艺术就是一种复古的艺术创作。而且,我们看这些西方艺术的表现形式,和隔壁老王脱光了拍的那个裸体照也是完全不一样的,它们大多数的出发点并不是为了表现色情,最后也确实没有让大多数人产生色情的感觉,这种东西,管叫它艺术,那还是挺靠谱的。当然了,你说有一些画或者雕塑没有性暗示或者性主题,那也是不客观的,无论如何,它是露出来了,这也是事实。


说了半天,我是啥观点呢?很简单,是否将西方裸体艺术看作是色情取决于观察者自己,这与所处的文化和社会背景有很大关系,一句话,它们究竟是不是“毛片”,你说了算。


言归正传,文艺复兴艺术三杰的最后一位拉斐尔,出生于1483年,是三个人里面最小的一个,但却在37岁的年纪溘然长逝,几乎和达芬奇在同一年死亡,比大他8岁的米开朗基罗还早死了40多年。这位人类历史上可能最天才的艺术家赶上了好时候,他死之时,文艺复兴的人本主义思想已经深入人心,此人的葬礼也是极尽哀荣,教皇老爷子亲自主持,墓志铭上刻着这样的话:当他在世时,大自然深恐被他征服;当他谢世时,又怕随他而去。拉斐尔的代表作《雅典学院》我们在本专辑最早的时候已经介绍过了,这里略过。

二、活字印刷《古腾堡圣经》后,欧洲人的觉醒


讲完了文艺复兴时期的三大艺术巨匠,我们现在要来看一个问题,那就是经常有人说,文艺复兴终结了天主教的统治,也终结了黑暗的千年中世纪,所以,它是反宗教的,我们说这个观点肯定是错的。达芬奇,米开朗基罗等人的作品绝大多数都是宗教题材的,达芬奇更是虔诚的信徒,换句话说,文艺复兴绝对不反宗教。那它不反宗教,反啥玩意呢?实际上,它啥也不反。

“文艺复兴”这个词里,重点是“复兴”二字,欧洲历史上,希腊罗马时代,至少它们的上层社会,都是注重个人的自由,讲究逻辑和理性,同时也崇尚,甚至放纵个人欲望的时代。文艺复兴本质上,就是这个德行,从非常讲究神权的天主教大怀抱里稍微挣脱出来一些,关注一下个人的命运,恢复古希腊和古罗马的传统。就像我们前面说的,达芬奇的《蒙娜丽萨》,或者米开朗基罗的大卫,都有着鲜明的,完全超出了中世纪社会道德和规范的意义,这实际上是绕过天主教,而不是反天主教,事实证明,这样的做法,在中世纪是可行的。


可是这个“可行”二字也不是那么轻易得来的,任何时代,任何地方,艺术和思想这些意识形态上的东西能被社会接受,都需要有两种人,一种是身体力行者,另一种是推动者,也就是我们常说的背后大推手。


文艺复兴的身体力行者主要有这么两类人,第一类是自我觉醒的,也就是在家里没事干,忽然就开窍了,对啊,俺要去做点儿文艺复兴的工作。当然,说忽然开窍肯定是不客观的,实际上,都是读书的结果。那么,为啥以前也有读书的,开窍的就很少,几乎没有,现在就多了起来呢?原因很简单,现在读书的人多了,不是一倍两倍,而是百倍,千倍的增长,这主要归功于一件事,印刷术。


我们在讲蒙古人入侵欧洲的时候,说了活字印刷是从中国传入了欧洲,那是1294年左右的事情。106年之后,位于莱茵河西岸,神圣罗马帝国的美因茨公国,有一位商人,有了自己的第一个儿子,他给孩子取名叫做约翰内斯·古腾堡(Johannes Gutenberg)。关于小古腾堡年轻时候的故事现在已经没人知道了,但40年后,当小古腾堡变成了老古腾堡,这个胡子拉碴的大叔一鸣惊人,他居然发明了一台机器,可以快速地印刷《圣经》。


关于古腾堡是自己琢磨出来的活字印刷术,还是参考了来自中国的技术,这个到现在也没有一个定论,亚洲的学者普遍认为古腾堡肯定是受了中国的影响,而欧洲学者大多数都一脸严肃地说NO,俺们的古腾堡是自己琢磨出来的。


我们这里别管咋整出来的,反正公元1440年,在古腾堡手里,诞生了欧洲第一部活字印刷术的印刷品,它标志着一件事,那就是欧洲开始进入了图书批量生产的时代,这部《圣经》也有了一个响亮的名号,叫做《古腾堡圣经》(Gutenberg Bible),在当时的售价大概是一个普通工作者三年的薪水,老古这家伙发了大财。


你可能会咂咂舌,一本书,至于这么贵吗?那我就要告诉你了,这个价格在当时欧洲的图书市场,属于惊人的,白菜价一样的,便宜。那时候随随便便一本书,一个普通人别说三年薪水,就算是一辈子不吃不喝,也买不起。因为在这之前,欧洲几乎所有的书,全都是手抄本,书籍的价格不是贵不贵的问题,那是区分顶级富豪和其他人的一个标志,普通人别说买一本书,就是翻开看上一眼,那都是莫大的荣耀,可以回村子里,对别人吹上几天几夜,老子看过书,你看过吗?


但是在古腾堡《圣经》之后,所有书籍的价格开始大跳水,从普通人三年薪水,一路下降到两年,一年,最后甚至一个月的工资就可以了,剩下的钱还够下几次馆子的。一群原来根本不可能接触到书籍的群众有机会读书了,这就导致了很多人开始思考,并开始自我觉醒,不再相信天主教主教们的瞎白话了,他们这些自主产生的思想,也就成了文艺复兴思想的一部分。


文艺复兴的另一个身体力行者群体,来自那个被异教徒占领了的君士坦丁堡。当东罗马帝国覆灭之后,很多希腊人都从君堡跑到了意大利半岛,至于说为啥要跑,让不让这些家伙吃猪肉也许不是大问题,问题是信仰的巨大差异,让这些君堡的学者时时刻刻担心,新的统治者土耳其人会砍了他们的脑袋。


这些学者跑到意大利之后,并不意味着他们就会虔诚地顺从天主教,因为他们本来的信仰是东正教派,对天主教那是一百个瞧不上眼,所以,这些人自然是要宣扬天主教的腐化堕落。我们说很多乱七八糟,匪夷所思的故事,都是他们在君士坦丁堡的时候就用来埋汰天主教的,到了意大利之后,也没闲着,驾轻就熟地继续抨击对方。可是,批评天主教可以,但却万万不能宣传东正教,因为那样一来,罗马和西欧的老百姓肯定是把他们揍成猪头样。


俗话说,有一破,就要有一立,破除天主教,还不能立东正教,那立啥呢?这些人把目标对准了古希腊和古罗马的玩意,西欧的这些日耳曼人无论是多么地桀骜不驯,实际上,还是以大罗马的继承者自居,否则的话,也不至于一顶罗马皇帝的帽子就惹出了那么多的纷争。


于是乎,骂天主教,歌颂古希腊和古罗马,就成了这些来自君士坦丁堡学者们的共识,这也是为什么今天我们得出了两个结论,一个是这场运动叫做文艺复兴,复兴,复的就是古希腊和古罗马的兴盛,另一个结论就是文艺复兴的发源地就在意大利,因为大多数君士坦丁堡的学者都跑到这里开party了。


那么,有了这两类倡导文艺复兴的实践者,没有强有力的推动者行不行呢?当然不行,前面说过,达芬奇、米开朗基罗这些艺术家,全都是背后有金主的,达芬奇的《最后的晚餐》,波提切利的《维纳斯的诞生》,这些世界级的瑰宝,都是金主老大让他们创作出来的。


在这些金主里面,以美第奇家族的洛伦佐最为出名,作为文艺复兴时期佛罗伦萨共和国的实际统治者,他不仅资助了很多艺术家,还把他们介绍给法兰西的国王,以及神圣罗马帝国的皇帝,大肆宣扬这些艺术品的价值。

三、文艺复兴的深层动力


那么,为何如此呢?为什么金主们要给这些宣扬个性解放的艺术家们背书?原因很多,也许是附庸风雅,也许是单纯的喜欢,或者给自己造势,提升社会地位,但这里面有一个原因,可能是以前大多数人忽略了的,那就是给自己享受作为“人”的奢华生活找到理由。


我这里问一个问题,欧洲中世纪人生观的主流思想是啥?两个字,宗教,就是活着的时候,得到上帝他老人家的认可,死后上天堂,就这么简单,上至帝王,下至百姓,都对这个人生观是深信不疑。


社会形成这样的人生观固然有天主教的推波助澜,但也和当时欧洲的生活水准有关系,用一个字来说,就是太穷了。种的粮食根本养活不了自己,还经常性爆发战争和疾病,天堂几乎就是大多数欧洲人一生的希望,所以,他们最怕的不是死亡,而是被开除教籍,也就是绝罚,因为那就意味着死后没办法去那个“到处流淌着牛奶和美酒”的天堂了,天主教会就是“守门人”,也是劳苦大众的唯一希望。


但是,随着商人们对地中海贸易的垄断,随着蒙古人西征带来的和亚洲贸易大发展,意大利这地方就成了一个“怪胎”,有钱了,结结实实属于先富裕起来的阶层,这些家伙突然发现,原来不需要去什么天堂,此时此刻,就是“流淌着牛奶和美酒”啊。


可是按照当时天主教的理论,在人间是不能这样享受的,俺们都是带罪之身,一个罪人,你有什么资格享受,只能乖乖地听神父们的话,天天过苦日子,24小时祈祷,等蹬腿之后好去天堂。


所以,一边是禁欲苦行,等级森严,以神为中心(实际上就是以天主教会为中心)的日子,另一边是追求幸福,自由自在,以人为中心的生活,毫无疑问,有了钱的资产阶级们选择了后者。


他们试图放弃虚无缥缈的来世,回到今生的世俗生活,反映在行动上,就是这些人主动地,积极地,有选择性地资助了一大批艺术家,为他们摇旗呐喊,推崇他们那些艺术品,并且把这些和古希腊古罗马文化联系起来,目的只有一个,把“人”的位置提高一些,就算达不到上帝的高度,也要让这些老爷们可以抬起头,站着讲话,同时尽情地享受作为人的快感,这在后世被称为人文主义(humanism)。


文艺复兴公认的先行者,前面介绍过的彼得拉克曾经说过一句名言,“我不想变成上帝,属于人的那种光荣对我来说足够了,我是凡人,我只要求凡人的内容。”啥是凡人的内容?吃喝拉撒睡,这种话听到那些先富起来的人耳中,无异于天籁之音。


除了商人们,还有一类人,也对抨击天主教会的文艺复兴新思想抱有浓厚的兴趣,那就是法兰克封建体制下,那些深受教会盘剥的封建主,尤其是神圣罗马帝国境内的诸侯们,而这件事引发的狂潮,更是值得我们好好说道说道。


公元1483年11月10日,一个孩子出生在神圣罗马帝国的萨克森公国,这个孩子的名字叫马丁·路德(Martin Luther)。小伙子长到22岁的时候,按照老爹的意思,在一所法学院攻读博士学位。就在1505年7月的一天,他在回学校的路上,突然之间电闪雷鸣,轰隆隆的雷声中,马丁祭出了那时候人们遇到灾难时,普遍会使用的大招,赶紧祈祷,只不过马丁在慌乱之下,口不择言,喊出了一句,圣安娜,救我一命,我愿意出家当“和尚”。这个圣安娜(Saint Anne)可不是一般的神仙,她是耶稣老妈的娘,按照三位一体理论,相当于上帝他姥姥。


结果是,马丁不仅没被雷劈死,还毫发无损,但麻烦的是,誓愿已经发了出去,还是对着上帝他姥姥发的誓,咋整?那就只能还愿了,就这样,马丁放弃了法学,进了修道院当天主教的“和尚”。事实证明,这小子天生就应该修道,他只用了两年时间,就成功晋级为神父,1512年,还拿到了神学博士的头衔。


我们说这个时候,古腾堡印刷机已经发明一个多世纪了,《圣经》这本书虽然不能说满大街都是,至少高级的神职人员人手一册还是没问题的,马丁·路德自然也是在床头放一本,漫漫长夜,只能靠着看《圣经》来打发。


在不知道是第几遍看过圣经之后,某一个夜晚,马丁望着窗外群星闪烁的夜空,四周一片静谧,圣经上的一句话却渐渐清晰起来,而这句话无可辩驳地证明,当时的罗马天主教廷教义,存在着一个大问题。


啥问题呢?我们前面说过,天主教教廷在十字军东征的时候,开始了一种极其神圣的行为,那就是出售赎罪券,买一张回去,你之前犯的罪就没有了,甚至花的钱多一点,你整个人生都圆满了,会像一个刚出生的,光溜溜的,纯洁的婴儿那样无邪。


这种赎罪券的行为基于一个前提,那就是罗马教廷和教皇有权力赦免人类的罪行,可是马丁·路德这个晚上突然醒悟到,也许教皇的手里从来就没有这个权力。


据马丁路德自己说,他有这个觉悟,是因为那晚在群星之下,他想起了《圣经》上的下面这句话,“神的义,正在这福音上显明出来,是本于信,以至于信,如经上所记,义人必因信得生。”这句话就像是多年之前,他回校园那晚的闪电,瞬间照亮了他信仰的灵魂。


那么,马丁路德到底从这句话里开悟了什么了不得的事情,它对于欧洲,乃至整个世界的影响到底有多大?我们下集再聊。

以上内容来自专辑
用户评论
  • MATIX

    老枫下一步是不是《中东史话》

  • 三丫家的丫

    来晚了

    烟斗A10 回复 @三丫家的丫: 蒙娜,原来是夫人

  • 傻吓傻吓噉

    讲得真好👍

    枫落白衣 回复 @傻吓傻吓噉:

  • 1537552hcib

    诙谐幽默讲正史,枫落白衣大人才!

  • 听友251004314

    听过的关于文艺复兴最好的版本

  • 吃饱喝好一个倒

    前排就座。

  • Lynda37

    佔個座

  • 蛋壳雷_47

    古希腊古罗马的大量作品是神话,画神都是用裸体是那时的既定模式。文艺复兴的是古希腊古罗马,所以大量作品开始追逐和超越那时的对人体的真实刻画

  • 董大ye

    来了

    听友251004314 回复 @董大ye: 真强

  • epiphany912

    点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