各位朋友大家好,我是潘富俊,今天我们来到春秋时代,讲讲春秋时期孔子所钟爱的兰花。
春秋时期,孔子率众弟子周游列国,列国指的是卫、曹、宋、郑、陈、蔡、叶、楚等地,今日的山东与河南两省的范围,是春秋时期的核心区。孔子周游列国,根据今人估计,一共走了约一千五百公里。孔子到各国去宣扬他的政治理念和处世哲学,可是各国君王都无法接受孔子的学说,未获重用,失望之余只好马不停蹄到处行走,寻找青睐的君主,过的是颠沛流离的生活。后来,在颠簸14年后,在公元前484年,年近七十岁的孔子疲倦了,不想再耗生命、费口舌,才应季康子的邀请返回鲁国。孔子率领徒弟从卫国出发回山东,他们返回家乡的途中在山谷处休息,突然一到清风袭来,吹来一阵香气。孔子知道遇到什么植物,遂有感而发,认为「兰当为王者香,今乃独茂,与众草为伍」。说众人皆睡,唯我独醒,就像在草丛中发出独特的香味兰花,是「贤者不逢时」的写照。史书上记载:孔子「止车援琴鼓之」,即停下车来作了有名的《猗兰操》。
泽兰
《猗兰操》也有人称作《幽兰操》,古籍《古今乐录》、《琴操》、《琴集》都说:《猗兰操》,是孔子所作。《猗兰操》「似诉似泣,如怨如愤」,抒发孔子的内心世界,并寄托全部的感情思绪,是一首优美的诗,也是一首幽怨悱恻的抒情曲。所谓的《操》是可配合琴筝唱合的诗词,也是一种可以吟唱的文体。唐代大诗人白居易的一首诗《听幽兰》说道:「琴中古曲是幽兰,为我殷勤更弄看。欲得身心俱静好,自弹不如听人弹」,所以《猗兰操》或《幽兰操》是古琴谱。
《猗兰操》有许多版本,一般都认为蔡邕《琴操》所引的《猗兰操》是孔子所创作的原曲谱, 歌辞如下:「习习谷风,以阴以雨。之子于归,远送于野。何彼苍天,不得其所。逍遥九州岛,无有定处。世人暗蔽,不知贤者。年纪逝迈,一身将老。」后来唐‧韩愈有仿作的〈猗兰操〉,其辞如下:「兰之猗猗,扬扬其香。不采而佩,于兰何伤。今天之旋,其曷为然。我行四方,以日以年。雪霜贸贸,荠麦之茂。子如不伤,我不尔觏。荠麦之茂,荠麦有之。君子之伤,君子之守。」也是歌颂气节、如诉如泣的歌辞。因为《猗兰操》有孔子的思绪感受,有凄美的内涵,后世的诗人、名家等多有仿作,例如宋代的曹勋、元代的方回、明代的周瑛、电视剧的「清代名相」陈廷敬等都有《猗兰操》或《幽兰操》之作。
《猗兰操》或《幽兰操》在文学上,受到历代文学家的推崇和敬爱,问题是孔子返国时所见之「兰」,以及后世《猗兰操》或《幽兰操》所言之兰,究竟是什么植物?
中国古典文学作品所引述的「兰」,是指有全株植物或木材、树皮、叶、花具香味的植物,是文学作品之中常出现的植物名称。自《诗经》以下,诗词歌赋、章回小说等古典文学作品所提到的兰有三种,包括泽兰、木兰、兰草(兰花)。
唐代以前的文献,所提到的兰,多数是指作为香料使用的泽兰 (Eupatorium spp.)。在《诗经》称「蕑」,如〈陈风‧泽陂〉之「彼泽之陂,有蒲与蕑」,说水泽边有香蒲和泽兰。《楚辞》出现多达15篇章的香草「兰」,也是泽兰。著名的词句如《离骚》之:「扈江离与辟芷兮,纫秋兰以为佩」、「兰芷变而不芳兮,荃蕙化而为茅」等之「兰」。泽兰(Eupatorium japonicum Thunb.)为好湿性植物,常生长在水边沼泽地,故有「泽」之名,古代常摘取枝叶煮汤洗浴。有时作为香草配戴,专供配饰的泽兰,称佩兰。诗词之中,有香草之意,或是和沐浴相关的「兰」,香草之意的兰如「芝兰」「兰膏」,沐浴香精之兰如「兰汤沐浴」。
木兰
木兰(Magnolia denudata Desr.)是乔木类植物,诗文中所提到的「木兰」,均与「鲁班刻木兰舟」的传说有关。亦即「木兰」应为「木高数丈」、「可以为舟」的乔木,是《楚辞》香木之首。木兰材质优良,可供制舟、家具及其他器物之用。诗文中有兰舟、兰桨、兰桡或兰枻者,「兰」所指为木兰。《楚辞》出现许多木兰,如《离骚》之「朝饮木兰之坠露兮,夕餐秋菊之落英」;《九歌‧湘君》之「桂棹兮兰枻,斲冰兮积雪」;《九歌‧湘夫人》之「桂栋兮兰橑,辛夷楣兮药房」等。
兰花(orchids)在唐代以前被视为野草,宋代以后才成为「莳花艺草」的对象而大量在庭园中栽植。《宋史》记载,宋太祖赵匡胤担心未来的宋朝也会藩镇割据,宴请石守信等将领时,在宴会上对拥有兵权的武将说:「人生苦短,犹如白驹过隙,为什么不累积钱财,家中多置歌伎、舞女,以及莳花艺草来安享天年。」石守信等人于是称病辞职,交出兵权,这是历史上有名的「杯酒释兵权」典故。兰花等观赏植物从此发扬光大,进入中国庭园。因此,宋代以后的诗文、国画才大量出现兰花。
兰花常生长在深山静幽无人之处,故称「幽兰」,如唐‧韦应物《拟古诗十二首其二》诗:「黄鸟何关关,幽兰亦靡靡。此时深闺妇,日照纱窗里」之「幽兰」。「幽兰」其香仅在花,如清‧孔继涵《从侄柞索兰》所说:「幽兰似佳人,不以色自炫。忽慢度微风,芳馨袭庭院。缅怀湘中君,含情发深眷。」泽兰在潮湿地到处蔓生,极少进行人工栽植。开辟园圃刻意栽培者,所言必是兰花,如宋‧黄庭坚诗《次韵奉送公定》诗句:「养兰寻僧圃,爱竹到水湄」僧圃之「兰」。
孔子从列国返乡的季节,史书上没有记载。春秋时代中国各地的路况很还十分原始:城市里的主要道路,大概有石块铺设;出了城,大多数道路应该就是泥土、碎石路,路面崎岖不平。最高级的交通工具只有马车,坐起来不会太舒服。华北地区的春天极短,山区冰雪融化后,马上就是炎热的夏季;夏季气温酷热;冬季严寒,常有冰雪,都不是驾驶马车长途跋涉的季节。合理的推测,孔子返乡的季节应该是秋季。
兰花茎叶姿态优美,古今重要的的观赏兰花,有石斛兰(Dendrobium spp.)、蝴蝶兰(Phalaenopsis spp.)、鹤顶兰(Phaius spp.)及蕙兰属(Cymbidium )等,其中只有蕙兰属植物花虽小而不艳,但有浓郁香气。因此,中国传统的兰花,大都指蕙兰属植物,其中有许多种类和品种是名贵花卉。根据《楚辞》词句,兰花在中国已经有二千多年的栽培历史。中国兰(蕙兰属)经长期栽培,已发展出春兰、蕙兰(C. faberi Rolfe)、建兰等名贵品种。多数种类的兰花在春季开花,如《九歌‧礼魂》「春兰兮秋菊,长无绝兮终古」之「春兰」,为春天开花的种类。《楚辞》其他篇章,《离骚》之「户服艾以盈要兮,谓幽兰其不可佩」;《九章‧悲回风》之「故荼荠不同亩兮,兰幽而独芳」之幽兰;《离骚》「余既滋兰之九畹兮,又树蕙之百亩」人工栽种「九畹」的兰,和《九思‧悯上》的「兰英」,指的都应该都是蕙兰属兰花。
孔子一行在归途的山谷,闻到会飘香的植物一定是蕙兰属(Cymbidium )植物的花香。而秋季开花的蕙兰属植物很少,春秋时代能分布在山东者更少,大概只有寒兰(C. kanran Makino)、报岁兰(即墨兰)(C. sinense[Andr.] Wild.)等,这些兰的天然分布多在气候凉爽的中高海拔或中高纬度地区,如华北、朝鲜半岛、日本等地。其中又以寒兰分布最广,是《猗兰操》或《幽兰操》中孔子和徒弟们最可能遇到的种类。
寒兰
寒兰属地生兰,假鳞茎狭卵球形包藏于叶基部之鞘内。叶带状,薄革质,暗绿色,基部呈V形,长40-70厘米;边缘通常有锯齿。花茎由叶丛基部最外叶腋抽出,长30-60厘米。花序总状,花5-12朵或更多;花色通常为淡黄绿色,唇瓣淡黄色有紫红色斑,有浓烈香气。蒴果狭椭圆形。花期9-12月。分布:福建、浙江、江苏、山东、河南,朝鲜半岛至日本,台湾也有。
蕙兰属在植物分类上属兰科,原产地跨越赤道,含亚洲东部、亚洲东南部及大洋洲。依植物形态可分成三个亚属,即兰亚属(Cymbidium)、大花亚属(Cyperoichis)、建兰亚属(Jensoa)。其中建兰亚属产于中国者通称国兰,多为地生兰,原生种类包括莎叶兰、春兰、秋墨兰、蕙兰、寒兰、豆瓣兰、建兰、墨兰(报岁兰)、菅草兰等。其中又以春兰、蕙兰、寒兰、建兰、墨兰(报岁兰)最为著名,在中国栽培蕙兰观赏已有数千年的历史。蕙兰为东亚地区影响最深远的兰花,东亚地区包括中国、韩国、日本等,受中华文化的熏陶最深,喜爱蕙兰的习惯蔚为风尚,深入民间生活及心灵层次,比喻蕙兰成高雅尊贵的君子。兰的形象出现在书画、器皿等生活领域之中。
而之所以说「兰当为王者香」,有春秋时期郑国的典故为证。《左传·宣公三年》载:「郑文公有贱妾曰燕姞,梦天使与己兰,曰:余为伯鯈,余而祖也,以是为而子,以兰有国香,人服媚之如是。」燕姞怀上的这个孩子后来果然成为国君,就是郑穆公。可见兰凭借它的芳香,在先秦时期有着「室家君王」的崇高地位,后来用以指士人的贤能与德行,也与「君子」一词的内涵从血缘政治中的贵族到精神修养上的贵族这一演变过程相合。所以今天的我们,在「莳花艺草」之余,也应当铭记兰的形象背后,作为君子的品性与格局。
而说到先秦的所谓君子、贤人,名列《史记》列传之首的伯夷叔齐,无疑是个特殊的存在。后人追慕他们宁死也要坚守原则的精神,也总是和「采薇」的植物意象联系在一起。那么,伯夷叔齐究竟是怎么死的呢?我们且听下回分解。
还没有评论,快来发表第一个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