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节 认识的辩证运动
一、从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
1、认识的感性形式和理性形式(即认识的第一次飞跃)
认识是主体对客体的反映,这种反映有两种形式:感性形式和理性形式。
①从客体方面来看。任何客体即认识对象包括现象和本质两个方面。本质是事物的内在联系是事物比较深刻和比较稳定的方面;现象是事物本质的外在表现,是比较表面、比较多变的方面。所以感性形式反映事物现象,理性形式反映事物的本质。
②从主体方面来看。作为认识主体的人,他的反映器官分两部分:一部分是感觉器官,一部分是思维器官。
1、 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
感性形式产生于感性认识,感性认识是认识的初级阶段,它是对事物的各个片面、现象和外部联系的反映,是具体的、丰富的、生动的;然而,它是表面的、个别的、不深刻的。
感性认识分为感觉、知觉和表象三种形式。
感觉是在实践中反映客观事物的开始,是对认识对象最直接的反映。感觉是人脑通过人的感觉器官眼、耳、鼻、舌、身直接反映事物个别特性的认识。
知觉是比感觉高一级的反映形式,它是感觉的综合,是把各种感觉集中在一起并把它们组合起来,形成对对象各方面外部特性的整体的认识。
表象是事物感性形象在大脑中的再现,是指曾经作用于人的感觉器官而引起感觉的事物在离开人的感官以后,它的感性形象在人的大脑中的重新浮现。
理性认识包括概念、判断和推理三种形式。
概念是对事物本质、全体的反映,它包含同类事物共同的、一般的特性。
判断是概念的展开,是一种利用概念对事物做出某种判定的认识形式。
推理是从事物的联系和关系中由已知合乎规律地推出未知的认识形式,它由判断所构成,是人们获得新知识的重要手段。
2、 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的辩证关系
第一,感性认识与理性认识的区别。感性认识是对事物表面的、直接的、具体的、个别特性的反映,因而是不深刻的、片面的认识;理性认识是对事物本质的、全体的、间接的、概括的反映,因而是深刻的、全面的、相对稳定的认识。
第二,感性认识与理性认识的联系。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其一,理性认识依赖于感性认识;其二,感性认识有待于发展到理性认识。其三,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相互渗透。理性认识中包含感性的成分。
4、由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的飞跃。
在实际工作中,经验论和唯理论是经验主义和教条主义的认识认根源。
感性认识向理性认识的飞跃要具备两个条件:
第一, 必须有正确的思维方法。
第二, 感性材料应是丰富的、全面的,而不是零散不全的。
二、从理性认识到实践(即认识的第二次飞跃)
认识过程的第二次飞跃是把第一次飞跃获得的理论用于指导实践,实现对客观世界的改造。
认识的第二次飞跃的重大意义:第一,只有经过这次飞跃,才能把理论用于指导实践,实现对客观世界的改造。第二,只有经过这一次飞跃,使理性认识再回到实践中去,才能使之得到检验,得到丰富和发展。
三、认识过程的多次反复和有限与无限的辩证统一
认识在实践中产生,先是感性认识,然后上升为理性认识,再由理性认识回到实践,这是一个由实践到认识、再由认识到实践的完整的认识过程。一个正确的认识常常不是通过实践——认识——再实践一次反复就能完成的,而是要经过多次反复才能完成。一个正确的认识需要经过多次反复才能完成,整个人类的认识是有限与无限的统一。
1、认识的反复性
认识的反复性是由以下原因决定:从客体方面来考察,人的认识必然要受到社会历史条件和科学技术条件的限制。从认识主体来考察,人的认识受到主体的生理因素、知识水平、生活经验、认识能力及其立场、观点、方法的限制。
2、认识的有限和无限的辩证统一
每个时代的人的每一次具体的认识都是有限的,整个人类的认识具有无限性。
3、主观和客观、认识和实践是具体的历史的统一。
首先,主观和客观、认识和实践是具体的。其次,主观和客观、认识和实践是历史的。
还没有评论,快来发表第一个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