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4.不学诗,无以言

04.不学诗,无以言

00:00
14:09

孔子做教育,规模不小,门下有三千个学生,精通六艺的贤人就有七十二位,在没有现代传播技术的古代,这是很了不起的。特别是他晚年,在外周游,居无定所,生活及办学的条件都很艰苦,还能不改初心,坚持教学,这多不容易呀。

孔子学识渊博,因材施教,把学生教得这么好,那他教不教自己的儿子?是怎么教的?有没有什么秘诀呢?这是很多人好奇的问题。

孔子的儿子名鲤,跟着孔子的弟子们一起学习,据《论语》记载,孔子曾两次单独教育他。孔子有个学生叫陈亢,比孔子小了四十岁,估计比孔鲤也大不了多少。他怀疑老师对孔鲤有偏心,教给他不同的知识,便向孔鲤探听实情。

孔鲤怎么回答呢?他回答说,父亲并没有给自己特别的教导。说有一次,父亲独自在庭院中,我从那经过,他问我学了诗没有,我说没有,他说:“不学诗,无以言。”我就回去学诗。还有一次,父亲又在院子里,问我学了礼没有,我说还没有,他说:“不学礼,无以立。”我就去学礼。

陈亢听了以后,很高兴,说自己只问了一个问题,就得到了三个答案:一是要学诗,二是要学礼,三是君子对自己的儿子并没有什么偏爱。小师弟的如实回答,让他大受启发。

你看,孔鲤忠厚老实,实话实说,也难怪啊,他还是个天真无邪的孩子呀。而孔子教育儿子,那也只是简单的问答。他关心儿子的学业,但又不过多干预,点到为止,不批评,不溺爱,也不偏私,有教无类,完全是一个亲敬而又慈祥的长者形象。

孔子所讲的诗是指《诗经》,礼是指《礼记》。这两次“庭训”写得清清楚楚,孔子教育儿子的秘诀,其实就是四个字:“诗礼传家”。

那么,孔子为什么说“不学诗,无以言”?难道“不学诗”,就真的不会说话了吗?

“无以言”不是不会说话的意思,而是指不能很好地表达思想感情。孔子这句话有充足的理由,可不是随便说说的。孔子对《诗经》的价值有一个全面的总结,他说:“小子,何莫学夫诗?诗可以兴,可以观,可以群,可以怨;迩之事父,远之事君;多识于鸟兽草木之名。”现代人认为,诗有认识、教育、审美三大作用,在孔子的话里,我们都可以找到它们各自的位置。

孔子这段话,实际上是告诉你,读《诗经》有七个好处,是哪七个好处呢?一是“可以兴”。兴,就是表达思想,抒发情感。二是“可以观”。观,就是了解社会,受到启发,明白很多事理。三是“可以群”。群,就是涵养心性,提升素质,懂得如何与人相处。四是“可以怨”。怨,就是表达诉求,疏导情绪。五是“迩之事父”。就是往近处说,可以孝顺父母。因为修养提高了,知道如何尽孝。六是“远之事君”。就是往远处说,掌握了为政的学问,就可以为国家社会做贡献。七是“多识于鸟兽草木之名”。在孔子的时代,《诗经》简直就是一部无所不包的百科全书,涉及的知识面非常广,飞鸟、走兽、花草、树木,品种繁多,名字很美,可以学到动物学、植物学的知识,还可以学到天文、地理的知识。

在远古时期,《诗经》里的诗是可以唱的,据说周文王的母亲在怀他的时候,晚上就“令瞽诵诗”,进行胎教。“瞽”是指盲人,为什么让盲人唱诗呢?因为盲人看不见,心地纯洁,没有杂念。《史记·孔子世家》说,《诗经》“三百五篇,孔子皆弦歌之”。孔子教弟子们读诗,与今天不同,他是按照传统的演唱方式弹琴伴奏,或者干脆自己谱曲配乐,教学生歌唱,有时还要配以舞蹈。你看,孔子不仅是语文老师,还是音乐和舞蹈老师,他与弟子们载歌载舞,其乐融融,这才是真正的教育啊。

据说,春秋时期流传下来的诗,有三千篇之多,后来只剩下三百一十一篇,其中有六篇是笙诗,只有题目没有内容,所以最后传下来三百零五篇,经过孔子的整理加工,就变成了我们今天所看到的《诗经》。

孔门弟子中,子夏对诗的领悟力最强,所以由他来传诗。隋唐以前,因为印刷术还没出现,说诗、传诗都采取用笔抄录或口口相传的方式,很艰难,因此到了汉初的时候,说诗的只剩下鲁国人申培公、齐国人辕固生和燕国人韩婴,合称“三家诗”。齐诗在曹魏时期就失传了,鲁诗在西晋时也已失传,韩诗到了唐代还能看到,现在也只剩下外传十卷。今天流传的《诗经》,则是毛公也就是毛亨、毛苌所传的毛诗。

也许你会问,子夏对诗的领悟力最强,那何以见得呢?这么说吧,有一次,孔子和子夏在一起交谈。子夏问曰:“‘巧笑倩兮,美目盼兮,素以为绚兮’。何谓也?”子曰:“绘事后素。”曰:“礼后乎?”子曰:“起予者商也,始可与言诗已矣。”

这里说的“礼”是指外在形式,“素”是指内心情操。孔子认为,外表的礼节仪式同内心的情操应是统一的,如同绘画一样,质地不洁白,画不出丰富多采的图案。子夏从孔子所讲的“绘事后素”中,领悟到“仁先礼后”的道理,因此受到了孔子的称赞。

孔子主张读《诗经》,但他也反对掉书袋、读死书,强调学以致用。他说:“诵诗三百,授之以政,不达;使于四方,不能专对;虽多亦奚以为?”就是说熟读《诗经》三百首,教他理政,他不会;让他出使各国,不能独立应对;读得再多,又有何用?

在《论语·为政》中,孔子对《诗经》有一个整体评价,他说,“诗三百,一言以蔽之,曰:思无邪”。“思无邪”是什么意思?北宋理学家程颐解释说:“思无邪,诚也。”诚就是真诚,不虚伪。“思”是个语音词,“邪”就是吞吞吐吐,要说不说,不说还想说,不敢直抒胸臆。《诗经》里的诗,都是真情流露,敢爱敢恨,实话实说,毫不矫情。《诗经》的可贵就在于真,是最接近于生活本质的真。这种本真就是善,就是美,是大善、至美。

《诗经》的语言也很典雅、很文明。比如孔子以《关雎》为例,说“关雎,乐而不淫,哀而不伤”,快乐而不过分,悲哀而不伤痛,比较平和,恰到好处,所以孔子非常欣赏。

读《诗经》的好处,除了孔子讲的七点以外,《毛诗序》这样说,“故正得失,动天地,感鬼神,莫近于诗。先王以是经夫妇,成孝敬,厚人伦,美教化,移风俗”。总而言之,不管在何时,《诗经》都是教化天下的重要基石。

今天,我们生活中用到的成语,很多都出自《诗经》,不少名人的名字也取自《诗经》,比如诸葛孔明、王国维、张闻天、胡乔木、林徽因、琼瑶、屠呦呦等,不胜枚举。我们可以读的诗,不仅有《诗经》,还有唐诗,有宋词,有元曲,有各个朝代的诗,丰富多彩。它们既是文学,也是艺术,更是哲学,富含文化养分,滋润华夏子孙。

中国的诗,流淌在我们的血脉里,生生不息。我们说话、思考、写文章离不开诗,有了诗,我们的生活会更美好。


以上内容来自专辑
用户评论

    还没有评论,快来发表第一个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