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十四则:实话实说2

第二十四则:实话实说2

00:00
09:04
宋大观初年,开封府尹李孝寿向朝廷上奏,说道楷禅师“道行卓著,冠于丛林,应该有所褒奖”。宋徽宗早就知道道楷人品俊逸,德行超俗,禅法神奇,于是就赐给道楷紫衣,并亲封法号:“定照禅师”。
皇帝的赠衣赐号,是多大的荣耀啊!然而,当内臣持皇帝的敕令来到寺院,道楷禅师谢恩之后却拒不接受。他说:“我当初出家之时,曾经发过重誓,不为名利,专心致志学佛修禅。假如改变誓言,情愿一死。父母正是因为如此才听任我出家的。现在,如果不遵守誓言,私自领受恩宠荣光,一则背离佛法,二则违背与父母的盟誓。”
内臣从未经历皇帝旨意被拒绝的尴尬,很是为难。道楷大笔一挥,上表说明了自己的理由。
九五之尊,说一不二。宋徽宗听说自己的恩赐被拒受,面子上很是过不去。又令李孝寿亲往谕旨,坚决让道楷接受赏赐!道楷恪守自己的志愿,绝不回头。李孝寿无奈,只好如实上奏。天大地大,不如皇帝的脾气大。宋徽宗感到皇家的尊严被损,自己的权威受到挑战,不由得雷霆震怒。他一道旨意,命令大理寺收押道楷严厉查办。
不是上天堂,就是下地狱。而道楷禅师,宁可进监牢,也不被名利所动。经办此案的官吏心里明白,道楷禅师并无罪过,又十分钦佩他的脱俗风骨,想方设法为他开脱,以种种借口减轻他的罪名。最终,免除了他的杀身之祸,决定从轻发落将道楷流放到缁州。大理寺的官吏私下商量,计划以道楷身体有病,不堪承受千里跋涉为由禀告皇上,从而连他的徒刑也给予免除。
等到官员来调查时,道楷不顾人家的再三暗示,坚持说自己没有疾病。官员指着他身上治疗疾病留下的癍痕说:“你说你没害病,为什么身上有这么多灸癍呢?"
道楷说:"我以前是患过病,但现在已经好了。"
官员无可奈何,只好说:“禅师,你何必呢?请你好好想想,过后我再来。道楷说:“我知道你们的好意。你想,我之所以惹上这场风波,就是因为我不愿意隐瞒自己的真实想法而接受皇上的恩赐。同样,我也不会用说谎来免去流放。流放,仅仅是身体受苦;而说假话,心里不安啊!”
于是,道楷坦然接受了刑罚,披枷戴锁,踏上了漫漫黄沙路。而自愿跟随他到缁州的人,竟有上百之多,熙熙攘攘,热热闹闹,如同赶集一般。到达缁州之后,四面八方前来拜会他的禅客,更是如过江之鲫,乃至连周围民众的房屋都被租借一空。
第二年冬天,皇帝颁诏,听任道楷自便。于是,他在芙蓉湖心岛上搭了一间草棚,住了下来。世称“芙蓉道楷”。
芙蓉道楷获罪之时,尚有上百弟子冒险追随,现在释放之后,天下禅僧更是百川归海,蜂拥而来。小小的芙蓉岛,数百人环绕坐卧,听法修行,蔚然成为一大奇观。弟子如此众多,寺院土地为限,所出产的粮食根本不够食用。但是道楷依然坚特自己的道风:不下山,不赴斋,不化缘。他将本寺一年收获的粮食平均分成360份,每天只取一份,不随人员的增多而增添。可以做饭就做饭,做饭不够就熬粥熬粥不够就做成米汤。最后,由于人员太多,每人每天只能各食稀粥一杯。
芙蓉道楷上堂说:“出家人本来为厌恶尘世的烦劳,求得生死解脱,休心息念,断绝攀缘,所以叫出家。岂能以平常的利养,埋没了平生的志向?只管两头撒开,中间放下,遇声遇色,好比石上栽花;见名见利,就像眼中加屑!如果心中无事,佛祖还是冤家。如此,世间的一切事情,自然会冷淡,方与禅相契合。
"岭上猿猴啼,露湿中宵之月;林间白鹤唳,风回清晓之松。春风起时,枯木龙吟;秋叶凋零,寒林花散。玉阶铺苔藓之纹,人面带烟霞之色……山田脱粟饭,野菜淡黄齑,吃则任君吃,不吃随便去。诸位,各自努力,望自珍重!”
宋徽宗政和七年(公元1117年),皇帝用他的“瘦金体”为芙蓉道楷的草庵题额“华严禅寺”。第二年五月十四日,临终,道楷书偈曰:

吾年七十六,世缘今已足。
生不爱天堂,死不怕地狱。
撒手横身三界外,腾腾任运何拘束!
以上内容来自专辑
用户评论

    还没有评论,快来发表第一个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