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火树银花合,星桥铁索开。”形容张灯结彩夜景灿烂的成语“火树银花”正是出自这首唐朝诗人苏味道的《正月十五夜》。在百度百科中,《正月十五夜》的词条显示,“诗中描写了长安市民元宵之夜的欢乐景象。”这一诠释引发了网友“应天门”的质疑。
5月5日,“应天门”在微博发文指百度百科出错修改非常困难,他指出《正月十五夜》这首诗描写的是洛阳元宵节景象,并非百科所说的长安,网友依据人民日报等权威媒体资料进行修改,被百科以只能证明“描写洛阳是正确的,不能证明描写长安是错误”的理由驳回,要求网友提供描写长安是错误说法的资料。该网友继续提供了光明网和央视节目《中国诗词大会》中出现的对这首诗描述城市的说法,均指向为洛阳而非长安,百科仍认为无法核实。为了佐证,网友又找到了光明网此前发布的文章《“星桥”在何处?》,以说明诗中出现的“星桥”是在洛阳而不在长安,但百科依旧没有修改成功。
不过记者发现,《正月十五夜》百科词条对于诗歌背景的最初描述版本其实是洛阳而没有长安。2021年10月21日,网友Chaoshydraa向百科反馈,“词条编辑错误太多,《正月十五夜》描写的是长安上元灯会的盛况,建议参考《唐诗鉴赏辞典》中本词条内容。”百科编辑核实后认为反馈属实,递交了修改版本,并附上了参考资料仲一贤编《唐诗三百首》第20页,这本书中的描述为:“据《大唐新语》记载,武则天时,每年这天晚上,京城长安都要大放花灯……文人数百人赋诗记其盛,当时以苏味道、郭利贞、崔液三人所作为绝唱。”这篇赏析中也认为,“银花”、“星桥”是对灯光的传神形容。
这首诗争议的焦点主要有两个,一是诗中描写的“京城”到底是长安还是洛阳,二是诗中出现的“星桥”到底是一种比喻修辞还是指“星津桥”这一真实存在的建筑。网友Chaoshydraa持有的观点是星桥并不是特指星津桥,而是指点缀明灯的桥梁远看上去如被天上繁星点缀,是一种修辞手法,他也认为没有任何证据可以证明这首诗是作于神龙元年,因此不能说神都就是洛阳。
2021年10月26日,另一名网友“老气纵横的鸡”提交百科修改意见,认为这首诗描写的是洛阳不是长安,引用的是贺新辉主编,唐诗名篇赏析第一册第16页对诗歌背景的解析。2022年11月29日,网友“百八杵钟声”再次提交修改意见,表明百科词条有误,此诗描写的是洛阳,引据唐刘肃《大唐新语》卷八《文章》载:“神龙之际,京城正月望日,盛饰灯影之会。金吾弛禁,特许夜行。贵豪戚属,及下隶工贾,无不夜游,车马骈阒,人不得顾。王主之家,马上作乐,以相夸竞。文土皆赋诗一章,以纪其事。作者数百人,惟中书侍郎苏味道、吏部员外郭贞利、殿中侍御史崔液三人为绝唱。”由此证《正月十五夜》是苏味道作于神龙元年的元宵。经过多次修改后,百度百科该词条目前对这首诗描写的城市背景持有模棱两可的态度,认为长安、洛阳两种说法兼而有之。
从主流的学术观点来看,《正月十五夜》描写的是洛阳元宵夜的观点更得到支持。苏味道出生于648年,为唐太宗李世民贞观二十二年,《旧唐书》•卷九十四列传第四十四中记载,苏味道“神龙初,以亲附张易之,昌宗贬授郿州刺史。俄而复为益州大都督府长史,未行而卒,年五十八。”苏味道去世于705年,即神龙元年。
苏味道首次拜相在长寿三年,即公元694年,当时的执政者是武则天,武则天去世于705年12月,神龙这一年号被唐中宗李显延用至707年9月。应该说,苏味道三度拜相,当朝执政者一直都是武则天。唐朝开国立都在长安,但在武则天称帝后,光宅元年即迁都洛阳,掌权期间久居于洛阳。从时间线来看,苏味道拜相时,唐朝的都城已经在洛阳了,直到苏味道去世,都城也还在洛阳。若《大唐新语》所记载的神龙之际,京城灯影之会,苏味道等文人吟诗作赋传为绝唱属实,那这里所言的“京城”就当为洛阳。若《正月十五夜》这首诗就是《大唐新语》中所说的“绝唱”,那么这首诗所描写的更有可能是洛阳元宵夜景。
在文史、科技等多个领域方面,百度百科词条的权威性多受质疑,此前也曾出现过有网友将曹魏的都城洛阳修改为长安的争议性事件。尽管百科词条中绝大部分内容是网友参阅了权威性资料形成的,但是不难发现,尤其在文史哲领域,即便是号称“权威”的出版物,也可能出现细节上自相矛盾的地方,仅凭网友兴趣爱好,用爱发电编写而成的网络资料“仅供参考”。
还没有评论,快来发表第一个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