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冠大流行迎来转折点。当地时间5月5日,世界卫生组织宣布,新冠疫情不再构成“国际关注的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对此,上海复旦大学附属华山医院感染科主任张文宏医生6日发文称,病毒还会存在,大流行已经过去。新冠疫情已进入第四年,世卫组织的这一决定是否意味着疫情彻底结束了?这将在全球产生什么样的影响?对于我国又意味着什么?
主播:鹿铭
编导:王丹妮
当地时间5月5日,世界卫生组织宣布,新冠疫情不再构成“国际关注的突发公共卫生事件”(PHEIC)。这意味着,世界朝着结束新冠疫情大流行迈出了关键性的一步。
新冠疫情已进入第四年。世卫组织官网数据显示,截至5月3日晚,全球累计新冠确诊病例7.6亿例,累计死亡病例692万例。
但世卫组织总干事谭德塞表示,实际的新冠死亡数可能接近2000万,是官方统计数据的三倍。他还警告称,终结新冠疫情的全球紧急状态并不意味着疫情完全结束,新冠病毒对于人类仍是一项重大威胁。
大部分国家回到疫情前的生活
“怀着巨大的希望,我宣布新冠疫情不再是一个全球卫生紧急状况。”谭德塞5日在新闻发布会上表示。
据他介绍,世卫组织紧急委员会于5月4日召开了第15次会议,讨论新冠疫情是否继续构成“国际关注的突发公共卫生事件”。会后,委员会建议他宣布新冠疫情不再是“国际关注的突发公共卫生事件”,他接受了这个建议。
世卫组织总干事谭德塞。图/视觉中国
新冠疫情暴发后,世卫组织于当地时间2020年1月30日宣布新冠疫情构成“国际关注的突发公共卫生事件”,这一定位有助于推动国际社会协同抗疫,加强在疫苗、治疗等方面的合作。
《国际卫生条例(2005)》规定,“国际关注的突发公共卫生事件”是按特殊程序确认的不寻常公共卫生事件,它意味着疾病的国际传播会对其他国家构成公共卫生风险,并可能需要采取协调一致的国际应对措施。
此后,随着新冠疫情在全球各地起伏发展,每隔几个月,世卫组织紧急委员会都会召开一次会议,讨论新冠疫情是否仍构成“国际关注的突发公共卫生事件”。今年1月底,世卫组织紧急委员会召开第14次会议后宣布,新冠疫情仍构成“国际关注的突发公共卫生事件”。
对于宣布新冠疫情不再是全球卫生紧急状态,谭德塞解释称,新冠疫情放缓的趋势已经持续超过一年,这一趋势让大部分国家都恢复到疫情前的生活状态。
但他也指出了新冠疫情对于全球造成的伤害,包括数百万人死亡的生命损失,也包括因为封锁等造成的经济损害,以及由此引发的数百万人陷入贫困的困境。“新冠改变了我们的世界,改变了我们。”谭德塞称。
新冠大流行并未结束
世卫组织宣布新冠疫情不再构成“国际关注的突发公共卫生事件”,是终结这场大流行标志性的一步。但这并不意味着大流行已经结束。
世卫组织一般不宣布大流行的开始和结束,但在新冠疫情蔓延过程中,世卫组织首先于2020年3月使用“大流行”(pandemic)来描述新冠疫情。当时,新冠病毒已蔓延至除南极洲外的每一片大陆。
谭德塞5日强调,终结新冠疫情的全球紧急状态并不意味着新冠疫情不再是一个全球卫生威胁。他表示,若是新冠疫情再次让世界陷入危险,他会毫不犹豫地召集专家重新对疫情进行评估。
当地时间2023年4月27日,日本东京,人们走在涩谷地区,大多数人都戴着口罩。日本政府决定,5月8日将新冠病毒的定位下调至与季节性流感相同的“5类”。图/视觉中国
新冠疫情并未消失,甚至仍有反复的可能。世卫组织指出,近段时间,东南亚地区和中东地区就出现了新的新冠感染潮。据报道,4月中下旬以来,印度、尼泊尔等南亚国家,老挝、柬埔寨、马来西亚、越南等东南亚国家的新冠确诊病例都出现上涨趋势。
另一方面,新冠病毒新变体的威胁仍然存在。近期检测到的“大角星”(Arcturus)变异株XBB.1.16引发多国关注,目前至少有34个国家检测到这一新变异株。
谭德塞表示,最糟糕的是有国家会因为这一消息放松警惕,解除建立起来的系统,或是向民众传递新冠已不需要担忧的信号。
但事实上,很多国家已经或正在计划取消新冠疫情的紧急状态。据《华盛顿邮报》报道,美国总统拜登预计将于5月11日宣布新冠疫情不再构成公共卫生紧急状态。美国是全球新冠确诊病例、死亡病例最高的国家。
世卫组织卫生紧急项目负责人迈克·瑞恩强调,新冠紧急状况也许已经结束,但威胁仍然存在。
“我们完全相信这个病毒会持续传播,这也是大流行的历史(教训)。”瑞恩称,1918年大流感病毒在最后一次暴发几十年后才消失。“在大部分情况下,只有到下一个大流行开始了,这个大流行才真正结束。”
新京报记者 谢莲
编辑 张磊 校对 刘军
新冠大流行迎来转折点,世卫“新决定”怎么看?权威专家解读
据新华社北京5月6日电 世界卫生组织2023年5月5日宣布,新冠疫情不再构成“国际关注的突发公共卫生事件”。3年多前,当地时间2020年1月30日,世卫组织宣布新冠疫情构成“国际关注的突发公共卫生事件”,这是世卫组织依照《国际卫生条例》所能发布的最高级别预警。
新冠大流行迎来转折点。本次决定主要基于哪些方面考虑?将给我国以及全球带来什么样的影响?新华社记者采访国家卫生健康委疫情应对处置工作领导小组专家组组长梁万年、中国疾控中心应急中心副主任施国庆,第一时间作出解读。
世卫组织决定表明目前可以有效控制新冠疫情危害
问:世卫组织宣布新冠疫情不再构成“国际关注的突发公共卫生事件”,主要基于哪些方面考虑?
梁万年:我认为主要基于几个方面的考虑。第一,从当前流行态势来看,全球报告的新冠病毒感染人数、住院人数和ICU住院人数、病亡人数都处于持续下降状态。
第二,新冠病毒虽然持续变异,但变异株对人类健康的危害没有发生太大变化。
第三,全球来看,通过人群的自然感染和疫苗接种,已经建立比较良好的人群免疫屏障。
第四,3年多来,各国加强医疗救助体系和公共卫生体系的能力建设,包括人力资源、防护设备、药品等多方面能力都在加强。
综合这些要素来看,人类抵抗力与病毒之间已经取得一个较平衡的状态,也达到了《国际卫生条例》关于结束“国际关注的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基本要求。当然,结束“国际关注的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并不意味着疫情危害就彻底没有,而是表明以人类目前的能力,可以有效控制这种危害。
跨国交通、贸易、旅行等限制将进一步减少
问:世卫组织这一决定,将在全球产生什么样的影响?对于我国意味着什么?
梁万年:对于跨国交通、贸易、旅行的一些限制,将进一步减少甚至消除,这应该是最大的影响。我国的国际交往包括贸易、旅游、学术交流等,都有望减少此前因部分疫情防控措施带来的不便。
当然,这并不意味着我国就对新冠疫情放任不管。只要疫情危害仍然存在,我们就还要继续做好相关防控工作,继续和全球各国紧密团结,共同采取更具针对性的措施,保护好人民群众的健康。
施国庆:世卫组织宣布新冠疫情不再构成“国际关注的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并不意味着新冠病毒流行的结束,我们仍处在新冠病毒的一个流行进程中,还要继续做好相关防控工作。
监测新冠病毒变异情况,不断完善公共卫生体系
问:下一步,我国将如何应对新冠疫情?
梁万年:有几个方面工作还需要继续坚持。一是坚持有效地监测新冠病毒变异情况和疫情的发生发展情况,同时补短板、强弱项,不断完善公共卫生体系。二是对一些高危人群和重点人群,继续加强疫苗接种。三是继续强化临床救治能力特别是重症的救治能力。四是呼吁大家保持已经养成的一些良好卫生习惯。
施国庆:我国已经建立了多渠道的监测预警体系,在城市社区、哨点医院、重点场所、城市污水等进行监测,不断观察疫情变化,及时做好风险研判。如果发现聚集性疫情,立刻启动现场调查。
我们要继续做好监测预警,掌握疫情流行趋势。同时,要加强健康教育和风险沟通,科学看待疫情,保持良好心态。(新华社记者陈芳、董瑞丰)
张文宏凌晨发文:病毒还会存在,但新冠大流行已经过去
世界卫生组织5日宣布,新冠疫情不再构成“国际关注的突发公共卫生事件”。上海复旦大学附属华山医院感染科主任张文宏医生5月6日发布微博称,病毒还会存在,大流行已经过去。就疫情而言,全球已经同此冷暖。以下为全文:
搭乘深夜航班MU5165 在夜间23点45分落地,打开微信,第一条跳出来的消息就是世卫组织宣布新冠不再构成国际关注的突发公共卫生事件(PHEIC)。
匆匆从熟悉的北京首都机场2号航站楼出来,行李大厅熙熙攘攘,没有任何人理你,没有人测体温,也没有健康码,恍惚间似乎什么都没有发生过。正常的感觉特别好。
三年多时间我们的新闻中总是会有新冠的消息。办公室的疫情地图每日都在告诉今天的发热病人数量,新冠检测阳性数量,还有病毒亚型,城市地下水监测的病毒拷贝数。无论是普通百姓,还是医务工作者,抑或政府官员,似乎都在担心正常的日子会回去,担心刚刚活跃的经济复苏会被打断。
这次五一劳动节,全国人民大旅行,从上海城市进出的流动数据都已经高于2019年的五一劳动节。我们担心的医院急诊发热就诊病人比例虽略有上升,但仍远低于甲流流行期间的发热就诊比例。城市污水中病毒含量虽略有回升,但仍然处于极低水平。监测中国的新冠病毒亚型也已经逐渐和国际流行的病毒亚型趋同,都是以XBB为主,并且严重程度对医疗没有造成压力。
病毒还会存在,大流行已经过去。就疫情而言,全球已经同此冷暖。
从机场出来的一刹那,深感一切都没有发生,一切都已经发生。所有经过的一切,都会让我们更好地面对未来。让我们暂时道别,加快投入到正常的工作生活中去,无论生活是艰难还是容易,只要我们不退场,终会看到我们期待的未来。
勤洗手,戴口罩。
占个座打卡
疫情结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