拆书帮丨许宏的考古“方”,也是生活“方”

拆书帮丨许宏的考古“方”,也是生活“方”

00:00
05:47

对于考古人许宏来说,这套书是他转身为非虚构作家的最新成果。

4月22日15时,在第28个世界读书日到来之际,著名考古学者、“最早的中国”发现者许宏携新作《许宏的考古“方”》做客郑州市海汇港尚书房,与河南文艺出版社总编辑马达一起,分享自己从“田野考古”到“沙发考古”的心路历程,共同探一“方”究竟,畅谈考古那些人和事儿。

考古学家的文艺“边角料”

许宏,著名考古学家,主持挖掘二里头遗址发掘工作20年。著有《先秦城市考古学研究》《最早的中国》《何以中国》《大都无城》《先秦城邑考古》等书,主编考古报告《二里头》。

《许宏的考古“方”》是许宏最新出版的散文随笔集,分为《装作有闲》《透物见人》两册。2022年11月,2022年度“最美的书”评选结果揭晓,河南文艺出版社出版的《许宏的考古“方”》成为获奖的25本图书之一。这也是2022年度河南出版的唯一一本荣获此奖的书籍。

关于这本书的由来,马达在现场讲述了自己与许宏的故事。2021年4月份,马达和同事前往二里头遗址,见到了许宏。当时,他对许宏说:“你作为科学家、考古学家,你专业的报告、理论、成果,可能要给科学出版社出版,但我希望你那些边角料,比如平时的感想、谈话的记录等,可以给我们。”

“希望能‘窃取’你作为科学家的文艺的部分。”马达笑着表达了自己的目的。

因此,相较许宏以往严谨规范、一丝不苟的学术著作,《许宏的考古“方”》这套书,更贴近大众读者,既有作者对考古命题的有感而发、直抒胸臆,也有短评微论的真知灼见;既有蓦然回首青春的感慨,也有生活中的风雅诗兴,普通人的烦恼和小确幸;既有对恩师的深情缅怀,也有对师友的难以忘怀……

据马达介绍,书名中考古“方”的“方”,概括了全书的主要内容,既包含田野考古里的探方,也囊括了考古人从方法、方略上的思考。

考古“方”,能看热闹也能看门道

提到考古,很多人的第一想法可能是陈列在玻璃柜台的神秘器物、一沓又一沓厚厚的专业资料,或者是如《盗墓笔记》之类险象丛生的危险境遇。

在许宏看来,考古是一件“好玩”的事,考古对他来说,既是专业,也是生活。《许宏的考古“方”》是他的生活随笔,也是学术随笔,他将考古的一些研究成果,以散文化的形式,回馈于社会公众。

考古学具有本源性学科特色,其成果辐射和影响其他学科。但因其专业和神秘,令一般的圈外人难以走近。许宏这套书在文中毫不吝啬地使用各种考古专业术语,并详细地给读者予以解释。

他表示,“我们作为中国人,要了解中国是怎么形成的。”如文中提到的“半月形文化传播带”“中国弧”等内容,他通过专业性向通俗性的话语系统转换,让读者通过这些陌生的词汇,了解到中华文化的起源等概念。

许宏之前在接受媒体采访时也曾说:“我想让读者读我的书,不仅看热闹,也要看出点门道。”

除了向读者展示之外,许宏更希望的,是和大家一起共同思考问题、剖析问题。他认为自己和读者的交流并不是单方面的输出,“你在写这种普及性文章的同时,得到公众的反馈,这些反馈有时会回到学术问题上,启发我们进行更深入的学术思考。”

从考古学家到非虚构作家

《许宏的考古“方”》包括两本书,一本是《透物见人》,一本是《装作有闲》,不包括再版和外译的,这两本书是许宏的第13本和第14本原创作品。

他在书的后记中写道:“这样的散杂文字应该更贴近公众,这使我显得更像一位作家。”从田野考古转身为“沙发考古”,再变身为非虚构作家,在临近退休的年纪笔耕不辍,座谈会上,许宏也分享了自己的经验。

那么,许宏在他这本书中,如何平衡考古专业性和散文可读性呢?许宏告诉记者,多年的考古生涯,已经使事业、工作成为了生活的一部分,因此在写作时,他的笔下既是考古专业知识,也是自己的生活,是自己情感的自然流露。在写作过程中,他也会自觉不自觉地希望让自己的语言生动丰富一些。

这样独特的写作方式,也许离不开许宏独特的人生经历。据悉,许宏毕业于山东大学历史系考古专业,但他其实是北京大学文学系未录取,然后被调剂过去的。大学时的许宏,按他自己的话说,是一个“做过文学梦的文艺青年”。这样的文学渊源也许是成就如今许宏非虚构作家的原因之一。

座谈会现场,许宏给年轻人,尤其是考古爱好者提了两点建议,一是不断阅读,二是保持独立思考。这两点也是许宏自己多年成长、发展的秘诀。

许宏表示,自己看书“不杂书不掀开”,只有这样,阅读更广泛的书籍,才不会仅仅局限在自己的圈子里面。

同时,许宏也在不断保持思考进步,据其透露,他还有一些关于历史、考古等方面的新观点,这些观点可能会在今后的作品中出现。如他的下一本书《最早的帝国——二里岗文明冲击波》,将会对郑州商城的二里岗文化,表达自己的独特看法。

以上内容来自专辑
用户评论

    还没有评论,快来发表第一个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