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家访谈 | 21位“梅花奖”戏曲名家唱响黄帝故里,畅谈戏曲艺术守正与创新

名家访谈 | 21位“梅花奖”戏曲名家唱响黄帝故里,畅谈戏曲艺术守正与创新

00:00
12:12

这是一台从预告开始就备受期待和瞩目的盛会。4月21日晚,中国剧协梅花奖艺术团郑州行黄帝故里拜祖大典戏剧晚会在郑州大剧院拉开帷幕。孟广禄、于魁智、李树建、柳萍、张馨月等各剧种名家和青年领军,齐聚郑州,倾情献唱。

秦腔《龙凤呈祥》选段表演现场

当晚距演出开场还有一个多小时,闻讯赶来的戏迷们已在大剧院门口排成长龙,迫不及待早早进场落座,津津有味翻看起手边的演出节目单,热烈讨论即将登台的戏曲名家,专注等待节目开场。灯光暗下,鼓乐齐鸣。昆曲《牡丹亭》、越剧《红楼梦》、京剧《红灯记》《铡美案》、粤剧《白蛇传·情》、黄梅戏《女驸马》等耳熟能详的剧目轮番上演,戏曲名家们行云流水般的身段动作、或激昂或优美高亢的唱腔,赢得台下观众阵阵喝彩。熟悉的唱腔响起,不少戏迷更是激动地用手打着节拍,轻声跟唱起来,沉浸在这场高级艺术享受中。

京剧《武家坡》选段表演现场

演出结束后,多位戏曲名家在后台接受了正观新闻记者的采访,他们或带着第一次走进郑州的新鲜感,或怀揣着与郑州久别重逢的喜悦,聊起了对郑州这座城市、“黄帝故里拜祖大典”、戏曲艺术的传承、新时代如何创新发展等的感受和思考。

——关于拜祖大典

正观新闻记者:对于此次戏曲名家与青年领军齐聚郑州登台献艺,参与癸卯年黄帝故里拜祖大典活动怎么看?

中国剧协分党组书记、中国剧协副主席、当代著名剧作家 陈涌泉:中国戏剧家协会梅花奖艺术团汇聚了全国各大剧种的领军人物,可以说都是我们当代中国戏剧舞台上最靓丽的明星。4月21日晚汇聚在郑州,在癸卯年黄帝故里拜祖大典开始之前先奉上一场戏曲盛宴,这是对广大人民群众的一次回报。艺术源于生活,源于人民,它的最高价值和意义还在于回馈人民,以人民为中心,也是中国戏剧事业发展的灵魂所在。

慎终追远是中华民族的优秀传统美德,戏曲艺术又是我们中华民族的优秀传统艺术、民族艺术的瑰宝。在这样一个重要时刻,奉献这样一场戏曲的盛宴,有着多重意义:首先是传承了我们民族的艺术,丰富了我们广大人民群众的精神文化需求。另一方面也是向我们的人文始祖献上了中国戏剧界的一份心意,期待我们黄帝故里拜祖大典,能够成为凝结整个中华儿女,全世界中华儿女的纽带;同时也期待着借助这样一个平台,中国戏剧事业能够绽放出更加美丽的花朵。

中国文联副主席、中国剧协副主席、二度梅花奖获得者 孟广禄:对于炎黄子孙文化的传承与弘扬,传播了我们中华民族的力量,传播了我们中华民族的DNA,应该让社会知道,让世界知道。

中国剧协副主席、二度梅花奖获得者 柳萍:黄帝故里拜祖大典是传播优秀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一项重要活动,戏曲作为中华传统的优秀艺术,这次能与拜祖大典相结合,我觉得是一种创新,更是相得益彰。

第25届梅花奖获得者 王艳:我觉得作为一个炎黄子孙,能参加这个活动是一种荣幸,可以亲临现场见识到如此宏大的场面,每一个中华儿女的心情都应该是非常澎湃的。

第26届梅花奖获得者、晚会主持人 王斑:我是从河南走出去的戏剧演员,身为一名河南人,我骄傲!这次回到家乡心情特别激动,三月三拜轩辕,我觉得这是一个非常好的活动,能让全中国、全世界都知道在咱们中原有这样一个不仅是回顾历史、展现我们文化自信的活动。讲好中国故事,我觉得这就是最好的中国故事。

第29届梅花奖获得者 单雯:作为年轻人,能够参与拜祖大典,感受千年文化,对我来说也是一种荣幸,更是一种学习。作为昆曲演员来说,我也十分需要这种传统文化的熏陶和培养。

多剧种《大登殿》选段表演现场

——关于郑州之行

正观新闻记者:您是第一次来郑州吗?今晚这场演出是否感受到了河南戏迷们的热情?

中国文联副主席、中国剧协副主席、二度梅花奖获得者 孟广禄:我来过郑州,也感觉到郑州每天都在发展,希望郑州越来越好。

中国剧协副主席、二度梅花奖获得者 柳萍:我是第一次来郑州演出,观众们非常热情,有这么多的戏迷朋友现场观看,给予了我们非常热烈的掌声,对我们也是一种激励。

第23届梅花奖获得者 李敏:曾经来过郑州演出。接下来我们将从6月份开始进行全国巡演,希望能把越剧带向全国的观众。这次郑州大剧院的演出反响很好,我觉得河南的观众非常懂戏,该鼓掌和安静的地方都在点子上,非常给力,希望今后能再一次带大戏回来。

第25届梅花奖获得者 王艳:郑州是一个非常美丽的、给我留下深刻印象的城市,文化底蕴很深。看到台底下有这么多观众,我们自己也会觉得演得很带劲。

第26届梅花奖获得者、晚会主持人 王斑:今天晚上来到家乡来演出,看到每一个艺术家的精彩呈现,忍不住为他们喝彩。而且咱们的河南老乡懂戏,鼓掌和叫好的地方都特别对,所以我作为主持人主持这场梅花艺术团的演出,特别荣幸。

在外工作,别人问起家乡是哪,我会骄傲地说我的家乡是河南郑州。尤其是近两年我特别为中原文化的发展感到自豪,因为我们的电视台创作了很多源自河南的艺术作品,在全国反响都非常好。

而且就像我在晚会主持词里面说到的那样,这里是国学的教育之地、中华民族的朝圣之地,所以说中华文化和中原文化是紧密相连的。作为一名河南人,我相信今后我们的城市形象也会越来越好。

第29届梅花奖获得者 单雯:我是第二次来郑州。第一次来郑州的时候是20年前,当时是作为学员来参加比赛的,拿了金奖,所以郑州对我来说是一个美好的起点。再次来到郑州非常亲切,因为我把这里当成福地。这次能够与这么多艺术家同台演出,跟着他们学习,是很好的机会与经验,我觉得非常荣幸。

婺剧《穆桂英》选段表演现场

——关于传承和创新

正观新闻记者:对于戏曲事业的传承与创新有哪些思考和行动?

中国剧协副主席、二度梅花奖获得者 柳萍:我们的传统戏曲文化、戏曲艺术是有生命力的,中华优秀传统戏曲文化是一代一代人,经过了成百上千年传承,在新时代我们戏曲人有责任有义务继续的继承和发扬,这是我们这一代人的责任。

但有守正就有创新,比如过去在舞台上是一桌两椅,现在我们会思考如何让譬如声光电等现代元素融进舞台,争取更多青年观众的喜欢。用现代人的思维去演绎传统戏曲艺术,我觉得这就是我们要做的。

第23届梅花奖获得者 李敏:这几年我一直在传承和创新这条路上探索。我们是站在巨人的肩膀上,首先必须要传承好。譬如我刚排了一出《孟丽君》,就原原本本的恢复了80版老师们的唱腔,但在舞美和服装音乐上加以了新的呈现。观众的反馈就是听到了老的唱腔特别开心,看到舞美服装或者音乐上有崭新的突破和展示,他们又非常喜欢。

在传承和发展这条路上,要把切合点结合好,步子要走得稳,也要听取观众的反响。比如有些剧目排演的时候,有的观众反映他们不太能接受舞台上一些服装等的新变化,这就需要吸取观众的意见加以调整。倾听多方的声音,把剧目磨砺好了,最终还是要放到市场上去验证,让更多观众来接纳并获得实打实的票房,这个对演员是一种非常大的考量。

第25届梅花奖获得者 王艳:京剧以传承为主,前辈给我们留下的这些宝贵艺术,是我们学之不尽、取之不尽、常演常新的。譬如我二三十岁时唱穆桂英挂帅,当时是一种感受,但在我有了一些舞台经验的积累和人生经历后,再唱这个戏它又是不一样的感受。所以说京剧它是传承的艺术,首先我们要传承下来,把留下来的东西先原原本本呈现在舞台上。而且特别让我欣慰的是如今青年观众在不断增加,每次演出结束很多等在门口的戏迷都是大学生。演员需要一代代的师傅来教授传承,我们也要把这些传统文化、这些精髓通过舞台上展示给青年观众,让观众们也一代代传承下去,我觉得这是非常有意义的事情。

再者我们也要跟随时代的步伐前进,不能一成不变,我们现在也排了很多包括当代题材的新戏,这都是很好的用京剧的本体来提升和传承文化的形式。

第28届梅花奖获得者 曾小敏:作为文艺工作者,艺术源于生活、服务群众,因此文化惠民、戏曲普及这个初心是我始终坚守的。戏曲传承普及任重道远,事关在青少年群体当中文化自信的建立以及文化强国的最终实现。

近年来我一直积极开展粤剧进校园、进社区、周末睇大戏、名家演出周,还有我们的粤剧社会化考级等普及的工作,通过小视频进行网络的传播推广。同时我也关注到全国各地都在积极开展戏曲进校园的活动,但普遍存在专业性不够、系统性不强、展现的内容缺乏针对性、活动形式比较单一等问题。为此我在全国政协也提出了构建青少年戏曲普及高质量发展体系的一个提案,建议制定戏曲普及的标准,为学生打造适龄的课本剧,并由国家建立戏剧普及数字平台,把这些课本剧纳入到数据库中,使地方戏曲各剧种之间可以通过数据库实现进校园普及剧目的资源共享。

全国戏曲一盘棋,我们要共同关注校园传统文化的教育,新时代需要新作为,也需要新目标,我愿意与全国的戏曲志愿者携手共同推进戏曲进校园等文化志愿活动,让戏曲的种子在年轻一代当中生根发芽。

第29届梅花奖获得者 单雯:我觉得传统的就是当代的,现在的年轻观众特别能够静下心来走进剧场,欣赏我们传统的戏曲,有很多大学生都很喜欢昆曲。

对于传承与发展,我觉得首先要守正,守正就是继承上一辈老艺术家传承下来的这些传统艺术和剧目,昆曲的文辞很传统,特别像以前的唐诗宋词,文言文的形式耐人寻味,并不是快餐文化。而创新,就要靠我们年轻演员了,如何把学到的传统艺术,用我们与生俱来的时代感,用新鲜的、年轻的生命去展示出来,我觉得这就是一种创新。

据悉,此次戏剧晚会作为今后每年黄帝故里拜祖大典的重要关联活动之一,对于丰富拜祖大典的内涵、提升拜祖大典的文化品位,增强全球华人的认同感和归属感,进一步提高全球华人的向心力和凝聚力,具有重要意义,将为拜祖大典常办常新增光添彩。

以上内容来自专辑
用户评论

    还没有评论,快来发表第一个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