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隋唐五代】87 杜甫《石壕吏》(下):诗圣之“圣”
 6760
试听180

【隋唐五代】87 杜甫《石壕吏》(下):诗圣之“圣”

00:00
31:33

原文:

暮投石壕村,有吏夜捉人。
老翁逾墙走,老妇出门看。
吏呼一何怒!妇啼一何苦!
听妇前致词:三男邺城戍。
一男附书至,二男新战死。
存者且偷生,死者长已矣!
室中更无人,惟有乳下孙。
有孙母未去,出入无完裙。
老妪力虽衰,请从吏夜归。
急应河阳役,犹得备晨炊。
夜久语声绝,如闻泣幽咽。
天明登前途,独与老翁别。



作者介绍:

杜甫(712年2月12日[1] ~770年),字子美,自号少陵野老,唐代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与李白合称“李杜”。出生于河南巩县,原籍湖北襄阳。为了与另两位诗人李商隐杜牧即“小李杜”区别,杜甫与李白又合称“大李杜”,杜甫也常被称为“老杜”。杜甫在中国古典诗歌中的影响非常深远,被后世尊称为“诗圣”,他的诗被称为“诗史”。后世称其杜拾遗、杜工部,也称他杜少陵、杜草堂。


精选用户评论
  • 秋水若溪_

    开篇的音乐和老师的诵读融合在一起,让听者有”泣幽咽”之感,一下子缓不过神来。老师的诵读已臻化境了。 老杜的笔法凝练,客观,集中描绘老妇简约而有层次的陈辞,诗中无一字议论抒情,可字字句句无不见诗人泣血之悲悯。诗言志,把诗写在大地上,见天地,见众生,见老杜之性情。 那个勇敢面对所有、扛下所有、付出所有,即使力虽衰也要护其家人的老妇。是不是从古至今女性形象的缩影?~🍀🍀

其他用户评论
  • 声声起

    先生声音好多了

  • 人间有味是清欢sdp

    先生要注意身体啊,谢谢先生的付出

  • 周立_g9

    老师辛苦了,请问老师有没有您讲的中华史诗的书卖?

  • 颜赟yy

    1、二战后期,日本、德国兵力不足时都征用过童子军,且完全是强迫。让巨大战争机器停下,有两种可能:一、自身力量衰极;二、巨大阻力迫其戛然而止。否则,尤其是侵略方,难以自愿停下。 2、由此诗,我想起与红旗渠相关一事:河南林州自古旱极穷极,1954年,桑老汉去去接山泉,水细似柱香,老汉排长队一天一夜才接两桶水深夜返家。儿媳怜其辛苦接担,不意摔倒水倾,悲愤自尽。次日,桑老汉率全村踏上乞讨路。终究还是共产党组织人民,十年艰辛修成红旗渠。 3、诗文须扎根生活,才有血有肉,具旺盛生命力。如蒋介石1949年驻雪窦山顶妙高台,自称妙高,实则背弃人民,背离历史发展规律,终究还是摔下。 4、前秦皇帝苻坚亦汉化典型。

    颜赟yy 回复 @颜赟yy: 在火车站候车室所书,略显粗糙,见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