孟宪实《隋唐史》27藩镇割据:被安史之乱割裂的大唐

孟宪实《隋唐史》27藩镇割据:被安史之乱割裂的大唐

00:00
07:10

喜马拉雅的各位朋友,大家好,我是孟宪实。欢迎大家收听《二十四史》大师课。


被节度使分割的大唐

这期跟大家谈谈藩镇割据问题。唐代后期,大家现在的总结有三大政治问题:第一就是藩镇割据,第二是宦官专权,第三是牛李党争。

上一讲我们也讲到,这跟安史之乱都有关系。为什么安史之乱后,才有藩镇割据问题呢?藩镇割据的制度基础,大家有所了解。所谓的藩镇,其实就是节度使,节度使的另外一个不太美妙的称呼,就是藩镇。

节度使这个制度最初都是设置在边疆地区,为了维护边疆的稳定,抵御边疆以外地区的战乱或者入侵。在天宝的时候,逐渐形成了天宝九节度,就是边疆地区一共有九个节度使。节度使这种制度只在边疆存在,中原是不存在的。

节度使制度有什么特点,就是节度使本身掌握至高的权力,他掌握军权,掌握行政的权力,人事调动的权力,财政的权力都归他管,是为了他在边疆地区更容易抵御入侵。安史之乱以后出问题了,出什么问题呢?就是安史之乱是在中原爆发的,那么中央没有军队抵抗安史之乱,就号召全国各地所有有军事力量的地方赴中原勤王,帮助朝廷解决安史之乱。于是边疆各地都派了军队进入中原,来消灭安史之乱。在这个过程中,节度使制度在中原普及了。原本是设置在边疆地区的节度使制度,现在在中原各地都有了节度使,包括后来的中央禁卫军,也是由原来驻扎在青海的节度使的部队转换而成的。于是安史之乱之后,就出现了一个藩镇割据的基本问题,原因很清楚,就是节度使在内地开始普遍设置,这是一个制度性的基础。

第二个问题,就是安史叛军并没有被消灭。安史叛军他们回到河北,形成了河北三镇,这就是成德、幽州和魏博,以此三镇为基础,长期形成了所谓的河北问题。这些安史之乱的参与者,他们没有被消灭,最后河北三镇成为割据势力,他们不听从中央号令,表面上仍然是唐朝治下的地区,但实际上不管是军队还是财政,他们完全不听中央号令。有的地区就开始向河北三镇学习,于是割据一方的藩镇慢慢的多起来。


利益集团世袭化

整个唐朝后期的藩镇问题,一直没有解决。虽然有的时候会好一点,有的时候更严峻一点。在唐朝的后期,藩镇的问题越发严重,一个是节度使制度在中原普遍设立,另外以河北三镇为代表的这个军事集团,他们也逐渐实现了利益的世袭化,形成了自己的利益集团,包括它的中下层长期控制这个地方,比如说牙兵,就是藩镇的警卫部队,他们逐渐实现了父死子继的这样的情形,就是一代一代的牙兵,都做一样的事情,他们的利益就世袭化了。世袭化的结果就是,有的时候即使是将军不想割据了,但是那些牙兵,他们也不愿意放弃这个既得的利益,所以他们反而形成了跟节度使、跟将军一样的地方实际利益,所以他们也成了割据力量的一部分。


大唐皇帝的努力

藩镇这种情况在整个唐朝后期,大概分成这么几个阶段:到代宗的时候,完成了安史之乱的镇压,但是留下了河北三镇。到德宗的时候,情况比较好,就是连河北三镇也表现出一定的中央性,就是要求中央来管他们了。所以德宗心气很高,中央也觉得这个情况可以得到解决,但是后来出问题了,就是唐德宗过于乐观的估计了中央和藩镇之间的力量对比,藩镇之间的利害关系,特别是他们相同的利益,使得很多藩镇可以联合起来对付中央,这个他也没有想到。所以唐德宗是先松后紧,接着连续出问题,就是藩镇联合起来对付中央,出现了五镇连兵的局面,然后德宗强力要解决这个问题,结果反而引起了长安的叛乱。一个叫朱泚的,干脆没有领兵去镇压河北的叛乱,他自己叛乱了。所以唐德宗很惨,最后他被迫跑出长安,还要专门解决朱泚叛乱的问题,引起了一系列的问题,所以唐德宗是一个关键时期。

欢迎大家继续关注《二十四史》大师课。


以上内容来自专辑
用户评论
  • 1870416yfnd

    每一个王朝到了一定时间都会遇到这样那样解决不了的问题,然后就由盛转衰到灭亡,不会超过三百年。

  • 昆仑部落

    孟老师讲的很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