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刘的联系方式V信:llsxx666
本讲简介:
南怀瑾先生说:学问不是文学,文章好是这个人的文学好;知识渊博,是这个人的知识渊博;至于学问,哪怕不认识一个字,也可能有学问——做人好,做事对,绝对的好,绝对的对,这就是学问。这不是我个人别出心裁的解释,我们把整部《论语》研究完了,就知道孔子讲究做人做事,如何完成做一个人。
《中庸》的“博学之、审问之、慎思之、明辨之、笃行之”,都是为了圆满一个学,而学是在行中才能真正体现出来。学问思辨笃之功,最终穷理于心之良知。
本讲原文:
【137】来书云:“人之心体,本无不明,而气拘物蔽,鲜有不昏。非学、问、思、辨以明天下之理,则善恶之机,真妄之辨,不能自觉,任情恣意,其害有不可胜言者矣。”
此段大略似是而非,盖承沿旧说之弊,不可以不辨也。夫学、问、思、辨、行皆所以为学,未有学而不行者也。如言学孝,则必服劳奉养,躬身孝道,然后谓之学。岂徒悬空口耳讲说,而遂可以谓之学孝乎?学射则必张弓挟矢,引满中的。学书则必伸纸执笔,操觚染翰。尽天下之学,无有不行而可以言学者。则学之始,固已即是行矣。笃者,敦实笃厚之意。已行矣,而敦笃其行,不息其功之谓尔。盖学之不能以无疑,则有问,问即学也,即行也。又不能无疑,则有思,思即学也,即行也。又不能无疑,则有辨,辨即学也,即行也。辨既明矣,思既慎矣,问既审矣,学既能矣,又从而不息其功焉,斯之谓笃行。非谓学问思辨之后,而始措之于行也。是故以求能其事而言谓之学,以求解其惑而言谓之问,以求通其说而言谓之思,以求精其察而言谓之辨,以求履其实而言谓之行。盖析其功而言则有五,合其事而言则一而已。此区区心理合一之体,知行并进之功,所以异于后世之说者,正在于是。今吾子特举学、问、思、辨以穷天下之理,而不及笃行,是专以学、问、思、辨为知,而谓穷理为无行也已。天下岂有不行而学者邪?岂有不行而遂可谓之穷理者邪?明道云:“只穷理,便尽性至命。”故必仁极仁而后谓之能穷仁之理,义极义而后谓之能穷义之理。仁极仁则尽仁之性矣,义极义则尽义之性矣。学至于穷理至矣,而尚未措之于行,天下宁有是邪?是故知不行之不可以为学,则知不行之不可以为穷理矣。知不行之不可以为穷理,则知知行之合一并进,而不可以分为两节事矣。夫万事万物之理,不外于吾心。而必曰穷天下之理,是殆以吾心之良知为未足,而必外求天下之广,以裨补增益之,是犹析心与理而为二也。夫学、问、思、辨、笃行之功,虽其困勉至于人一己百,而扩充之极,至于尽性知天,亦不过致吾心之良知而已。良知之外,岂复有加于毫末乎?今必曰穷天下之理,而不知反求诸其心,则凡所谓善恶之机,真妄之辨者,舍吾心之良知,亦将何所致其体察乎?吾子所谓气拘物蔽者,拘此蔽此而已。今欲去此之蔽,不知致力于此,而欲以外求,是犹目之不明者,不务服药调理以治其目,而徒伥伥然求明于其外。明岂可以自外而得哉?任情恣意之害,亦以不能精察天理于此心之良知而已。此诚毫厘千里之谬者,不容于不辨。吾子毋谓其论之太刻也。
有所悟,感谢
老刘说心学 回复 @读史明智1: 感谢你的支持和鼓励
当我们教育把孩子成长的重点放到完善人格,澄明孩子的心灵,保存孩子的良善,提升辨别是非能力,培养良好习惯,同时,发现孩子的兴趣时,孩子就会健康成长。
通俗易懂
老刘说心学 回复 @1803187uddf华华: 感谢您的鼓励和支持
知行合一,学以致用。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
想来自己便是没有学问之人,近几十年来学的仅是知识而已
不错,很好。
学问指?学问不是文学,→做人好,做事对,绝对的好,绝对的对。学问思辩行,学(能其事)问(解其惑)思(通其说)辩(精其察)行(履其行)。是穷理的方式方法,是良知(集义)不足外面补(事上磨)的,是知行合一的(心理同一的,学之始已是行了,行只是踏实去学。穷理=尽性=知性=知天→把杂质去掉,磨镜至亮。致吾心之良知与事事物物,则事事物物皆得其理。如果是向外求,就找不到本源,费了半天劲,扬汤止沸,不解决问题。其心态失之毫厘,谬之千里。→应不向外求,反求诸己(心),类眼不好,不说治眼而外面加光。
刘老师,我记得之前你说过知行合一的知不是指知识,但是这一节中你却处处将知解释成了知识,比如你说的开车的例子。是不是前后矛盾了?
通俗易懂!
刘老师,什么叫做:圣人是居天道以治人道的 ,我不太理解这句话的意思 ?
老刘说心学 回复 @听友304349027: 天道求无,人道求有。这个地方参照《道德经》第七十七章 治世者要“用九群龙无首吉”,所以必须居于求无之地,来驾驭求有之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