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0集《公冶长篇5.25-5.27》认识孔子的志向

第60集《公冶长篇5.25-5.27》认识孔子的志向

00:00
09:36

喜马拉雅的朋友,你好!我是傅佩荣。


这一集的主题是:认识孔子的志向。


我们要介绍《论语公冶长篇》的第252627章。


先看第25章,原文是:


颜渊、季路侍。子曰︰(hé)各言尔志?子路曰︰愿车(jū)马衣裘,与朋友共敝之而无憾。颜渊曰︰愿无伐善,无施劳。子路曰︰愿闻子之志。子曰︰老者安之,朋友信之,少者怀之。


这一章十分重要。孔子重视立志,他十五岁就志于学,然后一生学不厌,教不倦(〈述而篇7.2),一直在扩充知识,教学相长达到不惑的水平;然后下学而上达(〈宪问篇14.35),探讨人生的根本意义,从而领悟天命再努力实践天命的要求,展现了精采的一生。


他的立志目标还有道与仁:道是人类共同的正路,孔子守法重礼讲求道义,做个堂正正的人。仁是个人的正路,他真诚待人,由内而发的力量使他行善,以适当方式对待每一个人;他择善固执,坚持原则又能变通,必要时可以杀身成仁(〈卫灵公篇15.9);他的目标是止于至善,如何才是至善?至善有无具体内容?这个问题可以在本章找到答案。

我们先把本章的意思说一遍。


颜渊与子路站在孔子身边。孔子说︰你们何不说说自己的志向?子路说︰我希望做到:把自己的车子、马匹、衣服、绵袍,与朋友一起用坏了都没有一点遗憾。颜渊说︰我希望做到:不夸耀自己的优点,不把劳苦的事推给别人。子路说︰希望听到老师的志向。孔子说︰使老年人都得到安养,使朋友们都互相信赖,使青少年都得到照顾。


所谓的志向,就是眼前尚未做到但以之为奋斗目标,使人生有了明确的方向。由志向可以认识一个人,以子路为例,他重视朋友超过个人的车马衣裘等等财物,一听就知道他是仗义疏财的侠客型人物,个性豪迈,为了朋友的交情可以两肋插刀。


如果对照颜渊的志向,可知子路的志向格局较小,他讲究情义没错,但范围限于朋友。天下重视及关心朋友的人不在少数,朋友之间的互动是平等的,所谓同声相应,同气相求。子路个性比较向外发展,向内收敛的较少;颜渊呢,他属于向内收敛修养自己,他的志向是无伐善,无施劳,就是要消解自我中心的执着,往超越自我的目标前进。

我们先说明他的志向。


第一、是无伐善,不夸耀自己的优点。没错,颜回是有很多优点,在孔子门下是德行第一、好学唯一。孔子也公开称赞贤哉,回也”(〈雍也篇6.11)!进而认为只有他可以与孔子自己一样做到用之则行,舍之则藏”(〈述而篇7.11),因此,颜渊就要提醒自己无伐善,不要夸耀自己的优点。


但是,第二点说到无施劳这三个字,有时被认为是不要张扬自己的功劳。这种解法有问题,因为颜渊只活到40岁,孔子还感叹,他不幸短命死矣”(〈雍也篇6.3)。颜渊家贫未仕,既没有钱多做社会公益也尚未做官造福百姓,实在谈不上有任何功劳使他可以提醒自己说:不要张扬自己的功劳。


无施劳三个字,要如何解呢?

施,就是己所不欲,勿施于人”(〈颜渊篇12.2〉;〈卫灵公篇15.24)的施;劳,就是劳苦的事情,所以要翻译成不把劳苦的事推给别人。换言之,有优点不夸耀,有劳苦不推托,如此一来一往之间所做的是无私无私就超越了善待朋友的子路,而是可以善待所有的人。


我们由前面两段谈到子路跟颜渊的志向,可以推知孔子价值观的大概的情况,那是一个三阶段,六层次的架构。


三阶段是:自我中心、人我互动以及超越自我,每个阶段都有两种价值。


在自我中心的阶段,它的价值就是生存与发展。这是每一个人都追求的,像孔子说过富与贵,是人之所欲也”(〈里仁篇4.5),这个不用教育他也会的。


第二阶段是人我互动的阶段,其中的两层价值是礼法与情义。礼法就是礼仪与法律,许多人在人我互动时可以做到守法重礼;情义就是有情有义。在孔子的教导下,学生自然重视情义,孔门弟子由这里一步步往上努力,譬如子路对朋友就是有情有义的代表。


再往上是超越自我的阶段,这里有两种价值,就是无私以及至善。


前面谈到颜渊的志向:无伐善,无施劳。就是要设法做到无私,把自我的执着化解掉,对每一个人都尽量去关怀跟照顾。


那么至善呢?至善就是孔子的志向了。

所谓的老者安之,朋友信之,少者怀之,这样就把天下人都含括在内了,尤其是看到老者与少者,他们都是弱势的。一个社会文明的程度,以它对待弱势的态度成正比,而孔子在那个时候就已经关怀弱势,而中间的朋友信之呢?朋友之间互相信赖,那一定要社会安定、民生乐利才有可能。


我们这里把孔子的志向跟我们一直强调的儒家对善的定义,合并来看:所谓的善,是我与别人之间适当关系的实现。人性向善,所以我这一生要实现我的人性,就要设法择善固执并且做到止于至善。


那么,请问:我跟别人之间适当关系的实现要做到最高的层次;那么,请问:别人是谁?天下人都是我的别人,所以孔子的志向自然而然就是要照顾天下人。这样一来就把儒家的思想构成一个完整的系统,因为人性向善;因为善是我跟别人之间适当关系的实现。


所以,孔子的志向就是:老者安之,朋友信之,少者怀之。


我们再看〈公冶长篇〉第26章,原文是:

子曰︰已矣乎,吾未见能见其过而内自讼者也。


这一章在前面(50),〈里仁篇4.17〉里面的见贤思齐章,已经一并讨论过了。


最后再看〈公冶长篇〉第27章,原文是:

子曰︰十室之邑,必有忠信如丘者焉,不如丘之好学也。


孔子说:就是十户人家的小地方,一定有像我这样做事尽责又讲求信用的人,只是不像我这么爱好学习而已。


由此可知,孔子认为忠信之人不少,但好学才是培养自己发挥潜能不可少的条件。孔子自认为好学,这并非夸耀,而是承认自己不足,所以可以不停地上进,要下学而上达,追求更理想的人生。


我们这一集就谈到这里。


下一集的主题是:好学与修养并重。


我是傅佩荣,谢谢你的收听。

以上内容来自专辑
用户评论
  • 听友240997361

    孔子曾问道于老子,那论语必结合道德经一起学习,他们同时代。再整那易经就容易点,易经那个版本就是孔子注解的?

  • 听友376468418

    “善”是我跟别人之间适当关系的实现。我们应当感恩身边与周边对你友好,善意,甚至是爱意的人,这是世间人情冷暖温度的体现。

  • 呆呆up

    老者安之,朋友信之,少者怀之。

  • J之大盗

    孔子的‘老者安之,朋友信之,少者怀之’就是他老人家立定的志向为众人所做的打算,且在这条路上持之以恒,时时悟道,久之,道自然源源而来。众人之心就是天地之心,对得起天地就叫众人佩服,真是万古不朽啊。谢谢老师

  • 听友376468418

    子路有情有义,修养尚还停留在对外的层面上;颜回是向内求,做到了无私,化解掉了自我的执着;老师孔子达到了自我超越,天下大同,止于至善的层面。

  • Leonard0

    7月2日的直播能回放一下吗?

  • 听友240997361

    十室之邑,是古代每十户人家就设一个管理者,应该是每十户人家。和三人行必有我师焉差不多吧

  • 知和合

    老师好

  • Leonard0

    化解自我,止于至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