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故事天才:如何利用脑科学超越大纲,写出精彩故事》
Story Genius: Howto Use Brain Science to Go Beyond Outlining and Write a Riveting Novel
作 者: Lisa Cron
出 版 社: Ten Speed Press
出 版 时 间 :2016-8-9
ISBN:1607748894
作者简介
丽萨·克龙(Lisa Cron),长期在出版业工作,也是电视剧制片人,同时也是华纳兄弟的故事顾问;她可以说是一位「故事医生」,给故事看病的,专为小说手稿和电影剧本挑毛病,告诉作家和电影编剧他们写的手稿和剧本里有什么缺陷,然后建议怎么修改。
书籍简介
《故事天才》是继丽萨·克龙第一本爆款书《你能写出好故事》后的第二本重磅新书,二者是姊妹篇, 都是丽萨·克龙用自己多年来做故事医生的经验和思考汇集而著;
《你能写出好故事》已经在国内出版了,而这本《故事天才》是2016年才出版,目前还没有中文版;这两本书是市面上仅有的引用了心理学和神经科学原理的写作指导书;前者比较偏重于原则,而后者更偏向于实操;
《故事天才》能指导我们如何运用认知叙事策略搭建一个场景大纲,从而写出有吸引力的故事;通过故事顾问丽萨·克龙对故事结构如何构建到大脑架构中的科学洞察力,本书向大家展示了如何将原始想法的基本细节融入到逐个场景中,从而有机地产生故事。
本书第四讲
好故事=「两个恐惧」+「一个不甘」
本讲要点
1、《疯狂动物城》为什么是一个好故事?
2、真假「恐惧」和被隐藏的「不甘」。
本讲思考题
你能举出一个符合「两个恐惧」+「一个不甘」这个故事模式的例子吗?如果有的话,请留言告诉我。你可以用三言两语概括一下,故事里包含哪两个恐惧的转换,扳倒boss的小机关又是怎样巧妙地藏在故事的副线里的。
本讲精华内容
今天,我们再换一个角度来探索「故事」的奥秘。我要跟大家讲一个受《故事天才》的观点启发归纳出来的「好故事公式」。下面说到的一些论据,是来自《故事天才》这本书的,但是这个公式本身,是我自己的总结。
我们之前在讲创新的时候说过,创新是只有公理,没有公式的。我们也引用过编剧教父罗伯特.麦基的那句名言:「我们这个行当一切都没有保证。」
所以,今天这个公式的命运必然是被各种反例打脸。你一定能举出一堆不符合这个公式要求的好故事。
打脸是必然的,但是不要紧。因为对于编故事这种那么缥缈、那么难以琢磨的事情,我这个公式哪怕只能涵盖到好故事的1%,那它也很有价值啦。
好,那我先把这个公式亮出来。特别简单:
好故事=「两个恐惧」+「一个不甘」
按照这个公式,只需要确定三个元素,一个故事的框架就可以搭起来了。
接下来我会借助一部大家应该都看过的电影来解释这个公式。哪部片子呢?
——《疯狂动物城》
《疯狂动物城》为什么是一个好故事?
我们从片子第一幕开始说起。《疯狂动物城》开场第一幕信息量巨大,我们这个公式里的三个要素,全都在这一幕里呈现出来了。
我们从这一幕里首先看到,故事的主人公——兔子朱迪小时候非常向往食肉动物和食草动物和平相处的乌托邦,她从小就立志要为这个和平盛世尽一份力,让世界变得更加美好。
不同动物之间和平共处,这是朱迪的愿望。但我们明白,愿望如果破灭,那就成了恐惧。恐惧和愿望是一体两面。所以,这里同时也就埋下了伏笔,如果食草动物和食肉动物的和平成为泡影,那将是朱迪心中一个巨大的恐惧。
同时,朱迪心中的第二个恐惧也在这一幕呈现出来了——小朱迪见义勇为,阻止几只食肉动物欺负其他小朋友,结果被其中一只食肉动物抓伤,从此心中埋下了一个阴影,在她内心深处,她其实是害怕食肉动物真的还保留着暴力的本能的,这个恐惧在片子后来的情节里反复被强调了几次。
到这里,公式里的「两个恐惧」就都埋下了伏笔。一个恐惧是:害怕食肉动物真的会伤害自己;另一个恐惧是:食肉、食草动物和平共处的世界被破坏。
这里非常妙的一点是,刚才说的这两种恐惧其实是相互矛盾的。对食肉动物的恐惧与跟它们和平相处的渴望其实互不兼容。于是,这两个恐惧之间,形成了一种内部张力。后面故事情节的主线,其实就是这两种恐惧之间的斗争。
除了这个主线之外,故事里还有一条副线,它也在第一幕里就呈现出来了——小朱迪的父母一看朱迪想去外面的世界闯荡,而且是要当警察,就特别担心。于是语重心长地说:在我们这个乡下地方种萝卜也是对世界美好尽一份力啊。你就别出去了,留在这里种萝卜吧。
小朱迪听完一脸不快,因为它心中有一个「不甘心」:不甘心在兔子乡终老一生,立志要去疯狂动物城干点真正有益于世界美好的大事。
这就埋下了第三个伏笔,也就是公式里的「一个不甘」。不要小瞧这个副线,在故事的关键时刻,它会派上大用场。
这就是故事开场第一幕,一口气把最重要的伏笔全部打完了。公式里的两个恐惧和一个不甘,都交代清楚了。
接下来,这「两个恐惧」和「一个不甘」会怎么发展呢?
真假「恐惧」和隐藏的「不甘」
发展模式也非常简单,用一句话来概括就是——假的「恐惧」被真的「恐惧」取代,而打败恐惧的武器藏在那个「不甘」里。
恐惧怎么有真假之分呢?
这是《故事天才》这本书的一个核心观点。作者在书里非常强调:故事的核心是主人公内心价值的变化——这是贯穿整部书的一个基调。
作者认为,在故事一开始的时候,主人公内心中一定得是坚守着某个东西、某种信念,TA带着这种信念走入故事之中的。
当然,并不是说所有故事一开始上来就必须像《疯狂动物城》这样把主人公心里的小疙瘩都交待清楚,《疯狂动物城》在这一点上其实有点特殊,很多影视剧的做法是通过后面情节里的回忆、潜台词这些东西间接透露出来的。
而随着故事情节的展开,主人公身边一定会发生一件事,这件事冲击到了TA内心坚守的信念。信念受到冲击,于是主人公心生恐惧。
《故事天才》说,这个冲击够不够大、引起的恐惧够不够强,是区分故事好坏的重要标准。
比如,有两位作家都拿“如果明天互联网消失了,那会……”这样一个有点科幻色彩的脑洞来编故事。你来判断一下,哪个故事更高明。
第一个作家编了这样一个故事开头:
主人公在做一个生化实验,培养一种病毒,这种病毒24小时之内就会变得十分致命,但她有99%的信心可以合成出一种疫苗,只要他运行一个在线实验程序确认一下,那就是百分百确定了。这时候,互联网忽然消失了。
第二个作家编了这样一个开头:
主人公是个宅男,没有朋友,有社交障碍,蜗在父母的地下室里生活。偶然间他发现自己很有点黑客方面的才能,于是因为有互联网,他的才能得以展示,他觉得找到了自己的价值所在,开始变得有点自信。他搬出了地下室,来到大学,正准备开启人生新一页的时候,互联网忽然消失了。
这两个故事,哪一个比较高明呢?
虽然前面那个很有种大片既视感,后面这个看上去格局很小,但后面这个其实要高明得多。
因为我们完全看不出来互联网消失这件事,对于第一个故事里那位生化科学家的内心造成了什么冲击,但我们能感受到,如果互联网消失,那它足以毁掉第二个主人公内心建立起来的一切。
在第一个故事里,互联网消失让路人们感到恐惧。而第二个故事里,互联网消失是让主人公恐惧。这一个恐惧,为好故事奠定了基础。
那接下来,故事会怎么发展呢?
《故事天才》里说,主人公一开始受到冲击的这个信念、他一开始感受到的这种恐惧,一定是不对的,是假的。好的故事发展下去,一定是主人公心中另外一种信念浮出水面,主人公会逐渐意识到,这一种信念才是自己内心真正的渴望,失去它,才是自己真正恐惧的事情。
比如前面说的这个故事设定,可以嫁接上很多种可能,主人公逐渐意识到,自己要的并不是什么在互联网上找自信,真正渴望的可能是荣誉、亲情,可能是爱情、友谊。
也就是说,故事情节提供了一个机会,让主人公心中「假的」恐惧与「真的」恐惧进行一次正面交锋,在这个交锋里,主人公终于认识到自己真正的渴望。
也就是说,情节发展到这里,主人公会跨越第一个恐惧,这时候的主人公已经成长了、蜕变了,从这里开始,TA真正在意的是阻止第二个恐惧成真。故事最后的高潮,会围绕第二个恐惧展开。
我们回过头来看《疯狂动物城》,它的前2/3情节,就是这么发展的——
动物城发生了食肉动物失踪案,随着调查的进行,朱迪和狐尼克发现那些动物其实是被市长藏了起来,因为市长发现这些食肉动物忽然恢复了非常暴力的本能。朱迪小时候就在心中埋下的那个恐惧居然成真了。她回想起了曾经一度被食肉动物威胁生命的恐怖。
但紧接着,剧情急转直下。在记者招待会上,朱迪不经意间把内心这个恐惧流露了出来,结果深深伤害了狐尼克,也割裂了整个动物城。朱迪这时才意识到,自己真正无法忍受的,是看着食草动物与食肉动物和平共处的乌托邦分崩离析。也就是说,小时候埋在心底的另外那一个恐惧,才是自己真正在意的东西。
她很想挽回,但是无能为力,所以只好辞职。
为什么无能为力呢?因为情节进展到这里的时候,虽然主人公已经有了战胜恶龙的觉悟和决心,但他手里还缺少一把屠龙宝刀。
朱迪知道自己真正要的是什么了,但是她还看不清幕后到底是谁在搞什么鬼。
那么,屠龙宝刀哪里找呢?宝刀藏在那个「不甘」里。一开始埋下的那个副线,就要发挥作用了。
朱迪辞职之后干什么去了呢?回家种萝卜去了。她从小就不甘心在兔子乡默默无闻地终老,可没想到最后就还是回到了这里,被困在了这里。
但是,这是黎明前的黑暗。因为这其实是命运的一种安排,屠龙宝刀恰恰就藏在这个让朱迪心有不甘的平凡生活里。朱迪在种地的时候一下子顿悟,原来那些食肉动物是被人暗算吃下了影响心智的植物。
《故事天才》里引用了英国诗人托马斯.艾略特的一句名言:
我们探索之旅的终点将是回归我们出发的地方,并且第一次了解这个地方。
说的其实就是这回事。
于是,宝刀在手,剧情开始反转。
朱迪找到尼克,与它和解,这是在心理上正式跨过了那个假的恐惧,成长为屠龙英雄。英雄宝刀在手,从内心的觉悟到外部的手段,都齐全了,那后面的屠龙大高潮也就顺理成章啦。
现在你再回头看,《疯狂动物城》整个故事是不是就可以概括成那句:假的「恐惧」被真的「恐惧」取代,而打败恐惧的武器藏在那个「不甘」里?
好故事=「两个恐惧」+「一个不甘」,这个公式的含义,我想你现在已经明白了。我之所以说它是一个公式,当然是因为它不光能概括疯狂动物城这一部片子
。有好多片子,表面上看起来类型各异,但内核上,其实都能用这个公式概括。比如,动画片《机器人总动员》,大家可以回忆一下它的剧情,是不是就可以用这个公式概括?再比如漫威的《钢铁侠1》、《奇异博士》,大家回忆一下,是不是也都是这个路子?
在我看过的影视作品里面,这种模式之下最好的一个故事,是1959年一部远远超越时代的神剧《迷离时空》第一季的第二集。那一集的标题叫《巧舌如簧》。强烈推荐给大家!
这条主线不也就是人们心理自我成长之路吗? 开始持有一个信念/价值观形式,坚信自己是对的,有点固执、有点僵化。之后遇到的事情,已经不能让自己选择性忽视了,必须正视自己的信念。开始逃避—回到原有的地方/回忆/某次体验,让自己找到最初的信念/价值观,那个就是自己最初也是最渴望的信念/价值观,最后会选择面对或做真正的取舍,那个时候的人是柔和、坚定又自由的。
魏知超 回复 @小明学: 对的。这种模式的一个关键是说,真正值得追求的信念一开始其实就埋藏在主人公心中,只是他自己都没有发觉,是外部事件促使它找到本来就有的东西。但我觉得真实生活中未必有这么戏剧性,很多时候只是单纯的往前走,学到了原来不知道的东西,然后就成长了。但是故事经常要安排一个「回头看」的过程。
两个恐惧不就是《故事》里的自觉欲望和不自觉欲望么?
魏知超 回复 @听友93704617: 啊,我已经忘记了!我去复习一下。
找到自己真正的需求,就像第二个恐惧,需要一些媒介和过程,但这很重要。
魏知超 回复 @乐辕: 嗯,其实也就是人在历练中成长。
我们特别想知道,在现实生活中,有没有一个“不归点”——就是说某人终于意识到,他不是缺乏运气,而是缺乏才能,他必须停止写作了。如何判断自己是无运还是无才? 麦基: 取决于品味。无才的作者坚持写作的原因之一,在于他们没有品味。他们读着自己糟糕的作品以为很好。写作何时能追上品味这我不好说。糟糕平庸的作家很少会对自己说,我写得还不够好。他们总是怪所有别的人运气不好啦我跑到时代前面去啦各种借口。才华的一个组成部分是品味,创造力是另一个部分。你必须有一个比较高的IQ我看至少得有110。还得足够敏感对人类有兴趣。当然这些不等于创造力。你得把这些东西和纪律加在一起。不能写作的不知道自己缺了什么,通常是缺品味。
魏知超 回复 @听友93704617: 那我觉得我的品味还蛮好,这大概就是我至今没真的动笔写小说的原因,哈哈
《牧羊少年奇幻之旅》最棒的地方在于少年最后发现他翻山越岭、历尽曲折要寻找的宝藏就藏在他从前牧羊的树下。“觉醒”不是阶梯式的层级递升,而是一个向内不断深入的过程。好故事最后都会回归自我内心的觉察和探索。
魏知超 回复 @奥粒薇: 这个例子好!我也看过这本小说,不过之前压根没想起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