繁华堪比东京梦华的一座古城,为何消失在洪泽湖底?

繁华堪比东京梦华的一座古城,为何消失在洪泽湖底?

00:00
05:49

江苏历史上有一座古城,唐宋时因大运河而兴,却在明清时因大运河而没。

兴亡盛衰一水间。这就是泗州城。

江苏省方志馆最近恢复开放,巨幅“以志为鉴”卷轴艺术装置成为打卡点之一。卷轴上是《康熙泗州通志》影印版。

泗州城没,洪泽湖生,大运河兴。

近期出版的《图说宿迁大运河》一书,也记录了这座城的坎坷“身世”。

“水下庞贝城”

走进江苏省方志馆“江苏省情展”,映入眼帘的便是巨幅“以志为鉴”卷轴。它弯曲飞悬于上下两块镜面之间,场景十分震撼。

卷轴上的文字就是《康熙泗州通志》。

这部志书记载了中国版“庞贝城”——泗州城的故事。

由于黄河夺淮,这座历史上繁华一时的古城,被淹没在了洪泽湖底。

被淹没之前的泗州城是什么样的?

《康熙泗州通志》里有一张“泗州城堤之图”:城池已经淹了一半,里里外外到处是水,老百姓还在里面生活,府衙已经被淹,官员站在城墙上办公。

江苏省地方志编纂委员会办公室选编《江南大运河历史图谱》时,也收录了这张图,并备注泗州城位于“今洪泽湖西南域”。

△一望无际的洪泽湖

繁华堪比东京梦华

“冷砚欲书先自冻,孤灯何事独成花。使君半夜分酥酒,惊起妻孥一笑哗。关右土酥黄似酒,扬州云液却如酥。”苏轼在《泗州除夜雪中黄师是送酥酒》诗中这样写道。北宋熙宁年间,泗州酒课超过10万贯,仅次于开封府。

唐宋时,泗州是因汴河而兴的一大都市。

它原本是南北朝时北周为管理泗水航道而置,治所宿预县城是东晋义熙元年置县的。唐开元二十三年,为加强汴河漕运管理,泗州治所迁至临淮县城东汴河入淮处的汴口,筑土为城,迅速繁荣起来。北宋时成为东南六路的“舟车辐辏之都”。

北宋文学家、苏门四学士之一张耒描写其繁华盛景,堪比《清明上河图》描绘的汴京:“南商越贾,高帆巨舻,群行旅集。民居旅肆,烹鱼酾酒,歌谣笑语,联络于两隅。自泗而东,与潮通而还于海。”

靖康元年,北宋王朝亡于金。南宋王朝与金王朝隔淮对峙,大运河沟通南北的作用消失。汴河随之水流断绝,渐为平陆。除了今宿迁泗洪县境内的老汴河至今仍在流淌,其他河段都只剩下遗址可考。

△《图说宿迁大运河》展示古黄河“近照”

明祖陵也没能幸免

繁华的泗州城,为什么会被淹没?

北宋灭亡一年后,黄河夺淮入海。来自黄河的泥沙逐渐堵塞,淮河不断决堤,水面不断扩大。淮河沿岸,富陵湖、泥墩湖、万家湖等众多小湖连成片,形成了洪泽湖。

从元代开通京杭大运河,一直到清初,古黄河被大运河“借用”将近400年,成为大运河的一部分,明代称之为“河漕”。

为了保障大运河漕运畅通,就得落实“蓄清刷黄”这一治河方略。

“泗州城的淹没,是大筑高家堰的必然结果。”宿迁文史专家、《图说宿迁大运河》执行主编朱伯俭说。

万历六年,潘季驯被任命为总理河漕兼提督军务,首辅张居正以万历帝名义颁布敕谕,与河道相干的地方官员都听他“提督”。

他到任后,立即奔赴黄、淮、运沿线巡视勘查。徐州以下的黄河淤积严重,水流不畅,南北两岸大小决口130余处。

黄河水越过归仁集,直冲泗州明祖陵,致使黄河水量减少,流速变缓,淤垫加速,黄、淮交汇处水位急剧升高,泛流淮南,汪洋恣肆,里运河漕运全线中断。

潘季驯筑高家堰,也就是洪泽湖大堤。洪泽湖面积扩大了,清水多了,冲击力就比较强,能比较快的冲去黄河的泥沙。

由于高家堰之上的淮河水位抬高,包括今泗洪县在内的泗州,到万历十九年,即“居民十九淹没”“公署州治,水淹三尺”。

建在泗州北13里杨家墩的明祖陵,被明王朝视为“国家根本重地,王气所钟,命脉所系”,也未能幸免,“元宫之上,水且盈丈”。

△康熙十九年洪泽湖示意图收录在《图说宿迁大运河》

泗州城没,洪泽湖生

明代潘季驯治河时期,高家堰还没有清代筑得那么高。

康熙年间,河道总督靳辅加筑高家堰。通过靳辅的系列整治,高家堰拦蓄能力大为增强,洪泽湖水位急剧提高,水面迅速扩大,周回四百余里,烟波浩瀚无际。

泗州城被淹的过程,不是像山洪暴发一样,突如其来的毁灭,水位是慢慢涨起来的。泗州的州治,先是迁到盱眙,又迁到安徽泗县。

康熙十九年,高家堰工程告竣的第二年,泗州城沉没湖底。朱伯俭认为,泗州陆沉,是洪泽湖作为淮河下游特大型水库正式形成的标志。

直到后来洪泽湖水位有所下降,沉睡300年的泗州城、明祖陵遗址才重回人们的视野。

2011年,考古队踏上这片土地,发现了泗州城的完整城址和布局。目前,2.46平方公里的泗州城遗址发掘面积仅是一隅,很多谜团有待进一步揭开。

以上内容来自专辑
用户评论

    还没有评论,快来发表第一个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