博物院丨左卧姿红釉陶狗:事死如事生

博物院丨左卧姿红釉陶狗:事死如事生

00:00
02:46

“希望小狗在神秘遥远的地下世界,也可以继续做主人最衷心的护卫。”

左卧姿红釉陶狗,陶器,汉代文物,高43.6厘米,长50厘米,河南省南阳出土,现藏于河南博物院。该文物泥质红陶,由模制和捏塑而成,形体较大,空心。狗左顾,头上仰,两耳呈叶形,向上直立,鬃毛倒立,鼓目远视,长嘴前伸,张口露齿。粗颈,短尾,伏卧,前肢直伸,后肢屈于腹侧,尾尖上卷。

事死如生,事亡如存。

在古人眼里,人死后的生活似乎与生前没什么两样,通过丰厚的陪葬,人的灵魂可以继续在地下或神仙世界过着舒适安稳的生活。

生活用品,兵马侍从,仅仅这些还不够,那便带上自己最宠爱的小狗吧。将小狗最勇猛、威武的样子,用红陶土模制保留,让它在神秘遥远的地下世界,继续做主人最衷心的护卫。

专家解读:

据河南博物院助理馆员刘芳介绍,左卧姿红釉陶狗塑造的是一个看家护院的守犬形象。工匠抓住狗机警的瞬间特征,加以夸张,通过古拙的线条轮廓,丰富的面部表情,真实的动态表现,恰到好处地再现其神韵,突出体现了汉代陶塑艺术写实而不繁缛,夸张却极为传神的特点。

学术界一般认为,狗是世界上最早被驯养的动物。早在旧石器时代晚期,原始人类已经从狩猎实践中学会将狼驯为狗,作为狩猎以及运输的工具。商代和西周时期,墓葬中殉狗是普遍现象,东周以后,随着人殉制度日渐式微,殉狗的情况越来越少,代之而起的是俑的随葬。

在汉代,陶狗被大量用于墓葬之中,成为当时的一种时尚,这也可以从侧面反映墓主生前的生活状况和财富占有情况。尤其是中原地区的南阳、洛阳、三门峡、新乡、济源等地,出土陶狗数量众多,富有特色,表现出了独特的艺术风格和浓郁的生活气息。动物类陶塑的地位虽无陶人俑那般重要,但也由此少了许多礼制约束,形制较自由活跃,占去了汉代墓葬随葬陶塑品相当大的比例。

在汉代,“事死如事生”的思想观念深入人心,人们相信死者会在阴间继续生存,因而随葬品均仿世间,衣食住行一应俱全。而狗善守御,助人抵御凶灾,将陶狗置于墓中有镇墓、辟邪之意,以求御蛊攘邪、谢过求福,保护墓主人安享地下太平。

以上内容来自专辑
用户评论

    还没有评论,快来发表第一个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