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女博士李爱珍:4次申请进入中科院被拒,最终成美国外籍院士

中国女博士李爱珍:4次申请进入中科院被拒,最终成美国外籍院士

00:00
05:48

我国半导体技术和产业起步晚、起点低,在科技研发滞后、设备简陋、人才稀缺、国外封锁等客观因素的影响下,可以说举步维艰。上世纪五十年代左右,老一辈革命家就十分重视科技研发和应用,为此还专门制定了相关规划。

当时,相关技术人员短缺,也是一个不能回避的短板。但以李爱珍为代表的老一辈科学家,积极克服前所未有的困难,率领中国“半导体军团”突出重围,为科技发展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

经过多年的刻苦研究,李爱珍跃居我国半导体行业领军人,被业内称为“芯片铁娘子”。但令人惋惜的是,李爱珍4次落选中科院院士,最终成为了美国外籍院士,人们为此唏嘘不已时,她却说:“我只记得祖国给过我什么。”那么,李爱珍的人生有哪些传奇故事呢?

1936年,李爱珍出生在福建永宁的一户华侨家庭,由于自幼家庭条件优渥,父母又十分重视孩子的教育,所以她从小就接受过良好的教育。再加上她聪慧过人,在学习方面颇有天赋,所以在18岁那年,被复旦大学化学系录取。

在校期间,李爱珍废寝忘食的汲取知识,并积极参加学校组织的各项活动,一时间成为了校内的风云人物。1958年,22岁的李爱珍顺利毕业,被分配至上海冶金所工作。作为一位才华横溢、善于钻研的女科学家,在平凡的岗位上做出了不平凡的业绩。

李爱珍从研究实习员做起,积极投身于科研事业,用自己的才华与汗水默默耕耘,逐渐成为了单位不可或缺的中坚力量。她本人也从一名实习人员,做到了研究员的位置,在化学领域的研究中,不断取得令人羡慕的成绩,并获得了多项荣誉。

当时,李爱珍面对的科研环境十分艰难,而我国半导体研究现状也处于刚起步的阶段,科研难度可想而知。但李爱珍作为一位敢于挑战和积极创新的科研人员,并没有被眼前的困难所吓倒,而是全身心的投入到半导体研究事业之中,从不叫苦叫累。

在西方严密封锁技术的恶劣环境中,并没有接触过半导体的李爱珍,并没有打退堂鼓,而是一切从头开始,一步一个脚印地踏实前行。经过多年的研究和努力,她在导体外延薄膜材料的研究上,取得了令人刮目相看的成绩。

李爱珍深知,要想在半导体研究上再上一层楼,那么势必要向国外学习更加先进的技术。于是,为了提升我国半导体研究技术,更好地为国家做贡献,她决定去美国进修。

1980年,在上级领导的支持下,李爱珍以公派学者的身份,进入卡内基·梅隆大学“EE”系。她不仅见识到了美国的科技实力,也学到了当时更完善、更高端的半导体技术。

李爱珍学成归国之后,让我国的科技发展向前迈进了一大步,尤其是在半导体技术的研发上,更是跃居世界领先水平。1987年,李爱珍再度重返卡内基·梅隆大学,在该校的半导体研究室访问学习一年时间。

一年后,李爱珍成为了国内少有的女性博士生导师。载誉傍身的李爱珍,并没有因此停止前进的步伐,而是继续以一位科学家的执着态度,在半导体科研领域不断耕耘,并研发出了足以刷新世界纪录的“半导体量级联激光器”。

但这位堪称国宝级的女科学家,进入中科院的道路却十分艰辛。按理来说,身为我国半导体领域科研泰斗级人物,李爱珍进入中科院绝对是众望所归,但让很多人都深感意外的是,这位拥有多项世界级创新科研成果的女科学家,却4次折戟中科院。

原因只有一个,那就是李爱珍的论文数量和“SCI影响因子”等指标,不符合中科院录取标准。了解内幕的人都懂,中科院这种过度重视形式的评价体系,将很多像李爱珍一样,有突出贡献的科学家拒之于门外。

在历经4次失败之后,年过古稀的李爱珍在沮丧之余,决定另辟蹊径。2007年,李爱珍凭借突出的科学贡献,当选为美国国家科学院外籍院士,她也成为了10位获此殊荣的外籍院士中,唯一的一位女性科学家。

以上内容来自专辑
用户评论

    还没有评论,快来发表第一个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