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可以不会,但态度不能不认真!
‘’你可以不会,但是不能态度不端正心不在焉,吊儿郎当的。”
这句话各位家长是不是特别熟悉?
今天和三水老师闲聊,讲起价值观、内在动机和态度的一些事。
宝藏其实一直很好奇,家长最常说的态度不端正的背后到底是个什么问题?
开头那句话,我相信中国 90%以上的家庭中都听见过。
为什么态度这个词在中国家庭中如此常见?
为什么孩子都变成了态度不端正?
怎么就可以态度端正了?
有哪个家长把孩子态度给端正了?
当我们各自问自己的时候,会给态度不端正如何形成的一个什么样的答案?
我们先设想一下,家长在说这句话的时候心里的场景:
* 学习是你的责任。上课专心听讲认真笔记,课上有不懂的抓紧利用课间问老师,课下及时完成作业并整理改错,老师布置的任务都能高效完成,写作业不磨洋工,遇到不会的不表露出来犯难的情绪,积极通过问家长、使用工具等方式来应对,不抄作业不抄答案,不违反各种学校纪律……
这些事情都是孩子“应该做到的”。
1
孩子是否有能力做到?
先来看看,上面说的事情,孩子是否真的就与生俱来有能力做到?
同样都是一种行为。
加减乘除,家长都知道孩子需要学习,需要练习。课上不懂需要问,作业不会可以通过其他方式解决,这样的的行为指导,却没有什么人教过,也没有耐心细致的讲一讲。
如果加减乘除是一种运算能力,那么解决某种问题时的方式,也同样是一种需要学习和练习的能力。
在用大道理叨叨孩子之前,他真的在从事当前这件事的过程中了解该如何做才能让自己感受更好么?那他耍什么赖呢?他是否学习过除了耍赖之外更好的一种表达方式?我们给他示范过么?帮助他完成过么?他感受过么?
我们与其讲:“你能不能认真点”。不如把精力放在,帮助孩子除了耍赖之外提供一种更可行的反应模式,多示范,多鼓励他使用大家都接受的反应模式。比如通过说话来沟通,表达他目前遇到的困境,以寻求帮助。
2
你是否看见孩子已做到的部分?
我们需要反思一下。
是否看见的都是孩子不如你愿的部分,而孩子做到的部分,你往往觉得理所应当,视而不见。
比如在赖皮之前,他是不是很早就完成了当天的作业,他也是否能够在情绪不好的情况下连续几趟的改了好几遍,当我们看不到这些,而只盯着他没有做到的部分时,才是真正父母和孩子消耗的时刻。
很早完成的当天的作业,你是否看见并表达:“看见你很早就高效的完成了当天的作业,看来不但掌握的很好,而且能够很有序的使用了自己的时间,是不是原本打算今天晚上做一些其他想做的事来着?”
情绪不好的情况下,连续坚持改完,是否看见并表达:“看到你情绪这么不佳的情况下,还能够坚持不厌烦的修改,说明你还是很重视自己写的内容,希望把他完善好。”
自我的成长,往往在那些他能够做到的部分,被我们看见。
3
态度到底是个啥?
在心理学上,对于态度的定义。
态度是通过学习而形成的、影响个人行为选择的内部准备状态或反应的倾向性。换句话说,就是个人对环境中的某一对象的看法,是喜欢还是厌恶,是接近还是疏远,以及由此所激发的一种特殊的反应倾向。
所以态度的形成。
首先是学习而来的,这个第一条我们讲过了。
此外态度是在需要的基础上,经过长期的感知和情感体验形成的,对外部刺激的一种反应倾向性。
厌学的孩子,大致都是在长期学习过程中负面感受太多所导致的。
生活就是练习场。
稳定的态度的练习和形成,其实就是你和孩子的一次一次交互过程中,他是否能有良好的反馈和感受,以及他是否能够接受你的建议切换到大家都能接受方式的一种学习过程。
以上内容来自专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