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鸿章286以退为进筹北洋

李鸿章286以退为进筹北洋

00:00
08:43
以上内容来自专辑
用户评论
  • Nocth

    非常好,就是每一集太短。15分左右比较好。

    有声熊猫 回复 @Nocth: 感谢您支持鼓励,也希望得到您的理解,第一个是平台给的任务是一集十分钟左右(可能也是目前音频的时长一个趋势,之前有不少专辑一集4-5分钟,不过熊猫还是尽量做一集8-10分钟,如果有扩展时间会延长)。第二个是熊猫也是业余时间录制,为了保证几部专辑都能正常更新,如果一集15分钟,业余时间就全部耗光了,还得每天熬夜。

  • ABCME

    这段又听得很憋气

    有声熊猫 回复 @ABCME: 晚清历史的底色感觉就是大大的“屈辱”,熊猫播了这些书以后,发现在这层灰暗的底色下,偶尔能透出一点或明或暗的火焰,比如曾左胡彭、容闳、赵烈文、华蘅芳、徐寿等人物或者某些事迹(即便身背骂名的李鸿章,也有他的见识和勇于任事魄力),虽然最终以失败退场,其中的过程,还是值得我们回顾和反思

  • 不忘初心2_1

    李中堂走了一步错棋,这步错棋导致后面与日本交涉处处处于下风,为后面北洋水师全军覆没埋下伏笔。

  • 听友249362275

    真是太扯了,人家跑过来跟你打了一架,打不过了,让你赔点钱,再回去

    有声熊猫 回复 @听友249362275: 不得不说,当时的软弱和退让,确实助涨了列强的气焰

  • 無憾也覺遺憾

    这些软骨子的做法,更加滋生了小日本的贪婪,和觉得中国好欺负,后来的侵华战争这些都是一些历史积累。

  • 天边最响的二踢脚

    这次给下次还得多给,NND。。

  • z萍水相逢z

    听到这里真的听不下去了,有时打战是为了不打。就如毛泽东在抗美援朝前说的那句打得一拳开,省得百拳来。

    Myprides 回复 @z萍水相逢z: 李鸿章自以为自己高明,嘴上也全是苟且发育的大道理,但是过于软弱和理想化,遇事一味忍让,后面办事儿的时候也办不到当初的目标,所以失控。可以这样说,他不做好当下的事,只会画饼,给自己画饼,给别人画饼,而且还不允许不同政见生存(打击左宗棠)。

  • Kevin_sz2

    书中有句话,当肩上担子重了以后,就不敢放手一搏了,这句话就说明了李鸿章为了保自己的利益而不顾国家利益,他不能像左宗棠一样毫不畏惧的去作战,李鸿章手握大权,但为了自己利益畏畏缩缩,说他是千古罪人也真不过份

    有声熊猫 回复 @Kevin_sz2: kevin听友的观点,熊猫部分赞同。但是说点不同的看法,或者说打个不恰当的比方,作为公司某个部门的部长/分公司的总经理,应该算是中高层干部吧(副总显然他够不上,他更不是CEO,也不是董事长和大股东),让他把整个公司牵扯到一场生死风波的抉择时,这或许已经不单纯是个人利益的问题。尤其是甲午一战,在先机已失的情况下翁同龢等仍盲目主战倒是不畏畏缩缩,但是也不能说有功。至于说李鸿章的问题,甲午一战前期的游移不定,绝对是巨大的失误,再加上淮军用人的问题,训练的问题。至于说不如左宗棠,后来梁启超有一段点评左李,值得玩味,他大意是说左早去世10年,如果当时手里是李鸿章的牌,也不好打。

  • MiracleQ_04

    记得左宗棠传里,在左平新疆时,李鸿章是保东南而舍新疆的,现在李鸿章传里没有这么一说,所以李鸿章到底怎么看待左平新疆的?

    有声熊猫 回复 @MiracleQ_04: 没记错的话,李鸿章的淮军也有部分人马当时派给了左宗棠平定西北。左李二人的塞防和海防之争,个人认为其实是地缘因素,不能简单说李鸿章目光短浅放弃新疆。而是在蛋糕有限的情况下,为了实现各自主张而进行政治资源的争夺【1840以来的清朝历史,威胁以及被攻进京城的耻辱都是海上来的威胁,定都北京是缺乏战略纵深的,只有陈兵海上,拱卫京师,有点类似于明末所谓心腹之患和肘腋之疾】。在资源充足的情况下,他也主张寸土不让,对于新疆【今虽命将出师,兵力饷力万不能逮。可否密谕西路各统帅,但严守现有边界,且屯且耕,不必急图进取。】。可能是评论区回复过别的听友,或者您听一下第290集的时候看看 评论区的《筹议海防折》

  • 神仙蝉

    多年以后,李鸿章看着自己呕心沥血组建的北洋水军被日本全军歼灭,自己还被派去日本议和,被气到吐血的时候,不知道有没有后悔今天的决定——在对方羽翼未丰的时候没有狠狠给人两耳光,而是把软弱的形象展示给对方。

    有声熊猫 回复 @神仙蝉: 最近又在看关于甲午海战的书,看了以后越发觉得李鸿章后来肯定是肠子悔青了。就是在琉球、台湾的一再软弱退让,让日本的狼子野心得到了肥料。包括后来在朝鲜出兵,派遣军舰护航【寄希望于列强调停】,前后几次情报不准和误判,所用非人,战和不定给甲午战败埋下了祸根。虽然他后来主张不要出兵没错【光绪和翁同龢那些主战,确实有点瞎指挥的感觉】,但那是因为前面几次误判和软弱,已经落了后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