压迫 vs 对话:教育者身份认知的变革

压迫 vs 对话:教育者身份认知的变革

00:00
07:03
压迫 vs 对话:教育者身份认知的变革
丹丹老师曾在群里分享了一个小朋友的视频,与三水老师的讨论中聊到,这个小朋友因为酷爱数学,所以经常对数学有“新发现”,有时候经常整的老师很尴尬。
三水老师很奇怪:“作为他的老师,坦然承认不如他就好了,有啥尴尬的。”
丹丹老师:“很多老师很难做到这个,觉得面子上下不来。尤其是刚开始大家对他不了解,被一个小孩儿问到,或者找到更简单的解题思路”
三水老师:“那就是老师太把自己当回事,NBA 教练从来不会觉得自己比球员打球更厉害。”
1

从里面读到了什么?
教育者对于自身身份的认知到底是什么?
三水老师的身份认知是,我在支持孩子成为更好的个体。
被尴尬的老师们身份认知呢?我在教你,却不如你?
在 1968 年的时候,巴西教育家保罗·弗莱雷以葡萄牙语出版了《被压迫者教育学》,1970 年该书出版了英文版本,在 2001 年华东大学出版社引入了该书的 30 周年纪念版。

应该说这是一本古早的读本了,不过里面写的一些文字,现在看来仍然有效的揭示了当下的很多问题。
灌输式教育的样子:书中这样写道
于是,教育就变成了一种存储行为。学生是保管人,教师是储户。教师不是去交流,而是发表公报,让学生耐心地接受、记忆和重复存储材料。这就是“灌输式”的教育概念("banking" concept of education)。正是这种教育让学生只能接收、输人并存储知识,无疑,他们的确是有机会对所存储的知识进行收集或整理。但归根结底,在这种(最多是)误导的制度下,倒是人们们已因为缺乏创造力,缺乏改革精神,缺乏知识而被淘汰出局。因为离开了探究,离开了实践,一个人不可能成为真正的人。知识只有通过发明再发明,通过人类在世界上、人类与世界一道以及人类相互之间的永不满足的耐心的、不断的,充满希望的探究才能出现。
压迫下的关系:
仔细分析一下校内或校外的任何层次的师生关系,我们就会发现,这种关系的基本特征就是讲解。这一关系包括讲解主题(教师)和耐心的倾听客体(学生)。在讲解过程中,其内容,无论是价值观念还是从现实中获得的经验,往往都会变得死气沉沉,毫无生气可言。教育正承受着讲解这一弊病的损害。讲解(教师是讲解人)引导学生机械地记忆所讲解的内容。尤为糟糕的是,讲解把学生变成了“容器”,变成了可任由教师“灌输”的“存储器”。教师越是往容器里装的完全彻底,就越是好教师;学生越是温顺的让自己灌输,就越是好学生。
提问式教育的样子:
对于注重对话的提问式教师学生而言,教育的项目内容既不是恩赐也不是负担,而是把他们希望知道更多的东西有条理、有系统、完整的“再现”给各个人。
对话下的关系:
提问式教育不是通过“A”for“B”,也不是通过“A”about“B”,而是通过“A”with“B”一起以世界为中介而进行下去。这个世界给甲乙双方留下了印象并提出了挑战,产生各种关于这个世界的观点或想法。
2

新时代带来身份切换机会
身份认知、对象认知、关系认知、实施方式,总是一脉相承的,怎么看这件事,决定了实施的行动。
最近 AI 的指数级突破,给这个世界带来了极大的冲击变量,老师们短时间无法改,因为制度的更迭要远慢于世界变化。
而家长头顶没有教育部,则可以很灵活的跟着时代一起走。
比如调整自己的教育姿态:
《教育者的姿态与孩子的大坑》
比如学会通过对话和提问来和孩子来探索他的世界
《面对孩子,如何问出一个好问题?》
比如迎接 AI 成为生产者
《别只看热闹,ChatGPT 时代未来家长该关注以下3点》
不管以前怎么样,对于 AI 这件新的事物上,大家都不懂,也没有一个人能准确预测未来的发展,在未来人类生活的这条跑道上,你和孩子的起点毫无差异,这恰恰是更迭关系的最好变革机会。
躬身入局,做为 A 和 B 一起探索 C。
以上内容来自专辑
用户评论

    还没有评论,快来发表第一个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