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祭奠生出“香火”排行榜:不要用祭奠亲人来满足打榜虚荣

云祭奠生出“香火”排行榜:不要用祭奠亲人来满足打榜虚荣

00:00
04:30

文/刘远举

在网络时代,扫墓祭祖等传统的祭奠有了新方式——那就是网上祭奠,云祭奠。当祭祀转向线上,祭品也随之变成虚拟的,但要花的钱不会虚拟。用户购买虚拟形式的鲜花、香烛、花圈等电子祭品后,它们便被放入“灵堂”。在一家网上祭奠馆,玉手镯、液晶电视、冰箱等物品供奉7天需要花费18元,“豪华区”还提供高级游艇、豪华别墅、私人飞机等,甚至向逝者鞠躬、跪拜等礼节也需要花钱。电子祭品不仅被明码标价,还衍生出了“香火”排行榜,花钱多就能排到前面。有平台甚至还推出了纪念馆“周榜”“月榜”,诱导一些用户“一掷千金”。

针对这些乱象,中央网信办、民政部3月31日发布了《关于规范网络祭扫秩序 倡导文明新风尚的通知》,要求网络祭扫平台严禁设置“香火”排行榜等诱导充值的功能。但记者发现,不少平台仍未将“榜单”撤下。(4月2日北京日报)


电子祭品被明码标价,还衍生出了“香火”排行榜。图/北京日报客户端

中国人有慎终追远的传统,祭奠先人是中国传统文化中的重要仪式。《左传·成公·成公十三年》有云,“国之大事,在祀与戎”,意思是国家的大事情,在于祭祀和战争。祭奠仪式丰富有着重要的社会意义。

在中国人的传统看法中,当纸化为灰,实体也进入另一层空间。给先人带去物资,反映了中国文化中对生死、轮回、灵魂等方面的看法。通过这种仪式,后人供养先人,希望他们灵魂安息,在另一个世界过得更好,以此缓解失去亲人的悲痛。

但是,当祭奠演化成打榜攀比,便已经违背了祭奠的本意。除了禁止之外,搞明白这个现象背后的两种机制,才能更好地说服公众,不去使用这些不必要的功能。

首先,这种现象源于人的攀比需求。

美国心理学家亚伯拉罕·马斯洛于1943年提出马斯洛五层次需求结构,从层次结构的底部向上,需求分别为:生理(食物和衣服)、安全(工作保障)、社交需要(友谊)、尊重和自我实现。其中,最高层次的需求往往与其他人的互动有关。简单地说,有些时候,“胜过他人”才能满足需求。

很多商业场景,都有意识地利用了人的这种需求满足模式,比如品牌彰显的价值,比如飞机不同的舱位。最典型的是直播打赏,主播小姐姐调动老铁大哥互相攀比,一掷千金。

其次,心理上还存在一种“以沉没成本显示诚意、显示决心”的机制。所谓沉没成本,是指投入到某个项目或决策中的资源,无论结果如何,这些资源都将被消耗掉,无法收回,是沉没的、无法打捞的。

人可以通过多投入来显示诚意,比如,企业为了阻吓对手,建立一个大过市场总需求的生产能力,让竞争对手明白,要进入这个行业,必然会是一场血腥的价格战。再比如,约会的时候送名贵的花、订高档的餐馆,显示自己的诚意。这未必是攀比,而是通过付出让其他人,很多时候甚至是只让自己明白自己的诚意。所以,当人失去亲人的时候,会为亲人选择最好的寿衣、骨灰盒和墓地。

当这两种机制汇合在一起,网络祭奠打榜的出现就只是迟早的问题了。禁止当然有用,但更重要的是要让人们意识到,不能过分追求物质的表达方式,而忽视了祭奠的本质。

所以,还应把这两种心理机制,通过简短明了的方式呈现给公众。让人意识到,当一个人去打祭奠榜,他实现的更多的是自身的需求。这种方式与KTV一掷千金、直播间给小姐姐打赏,没有太大的区别。打赏小姐姐还能博美人一笑,而为先人打“香火”排行榜,只会被背后收智商税的人嘲笑。

即便作为一种显示诚意、显示悲痛的心理机制,这种现代化的方式也过于违和。起码,人们有可能会梦到先人说要烧纸,却不会梦到先人叫去打榜的。梦的背后,是一个民族的传统积淀。所以,祭奠先人这件事,还是传统一点好,不要错把逝去的亲人当作打榜的幌子。(作者是上海金融与法律研究院研究员、专栏作家)


来源 | 羊城晚报▪羊城派
责编 | 傅铭途 李妹妍 吴瑕


以上内容来自专辑
用户评论
  • 听你的声音很专业,之前是有学习过吗?可以互关交流一下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