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的快与慢,当下的快可能有毒
一个好久没联系过的小伙伴,看我写了不少儿童教育方面的内容,和我交流了这样一个话题。
“其实你说了很多,但是时不待我啊,现在这么卷你也看到了,研究生都找不到工作,大家都在往前赶,他(孩子)还一天天不着急不着慌的,这个慢悠悠拖拖拉拉的,我真的是忍不住不动手啊,打一顿就好。”
因为卷,他慢,我着急,所以得打一顿批一顿,因为打一顿就快了,批一顿就老实了。
在这个追求效率和结果的世界里,这种说法听上去就特别的政治正确。
不过打一顿批一顿真的就快了么?
两年前我去做讲座,也在问同样的问题给下面的家长。
有位姥姥还是蛮实诚的说,头几次特别有效,被呲哒的第二天,感觉做什么都快了,不过不超过 5 天就回原型了,然后就再来一遍,现在次数多了,就越来越无效,所以也是很困惑,到底该怎么办?
所以是不是力度不够呢?
前几天豫章书院事件开庭重审。
豫章书院,一所江西南昌的封闭式戒网瘾学校,对于不熟悉他的外界和家长来说,有着一张天使般的面孔。只要你把“问题”的孩子交给他们,无论是早恋网瘾,还是不想上学,或者仅仅是内向,同性恋,甚至只是想让她学习“国学”。只消数月到一年,就能还给你一个跪伏在你面前瑟瑟发抖的孩子。
但实际上,他还给你的不是一个听话孩子,而是一个或多或少都患上了心理疾病的儿子或者是女儿。
无论是拖拉被呲哒,还是被送到豫章书院去,其实背后都蕴含着家长这样一种理念。
如果这个世界上有一种方法,可以马上解决我眼前的问题手段,那我愿意马上去试试。
这种马上见效的观念过于常见,一箩筐都举不完。
而这些当下看上去快的教育手段,往往都不满足破其皮,而是要动其筋骨的,对孩子的创伤也是长期的。
那么怎么做呢?
就是不管外面有多卷,时间有多急,都能够按照自己的节奏和步骤,一步一步的做正确的事。
只要在做,持续的做,就永远都在这个孩子最快的快车道上。
所以作为家长能否从孩子出发,而不是从一个所谓的大众标准时间出来来衡量快与慢呢?
前几天听到一个好朋友给我的反馈,在一年前她还曾经为孩子磨磨蹭蹭,作为全班唯一一个经常写不完作业而头痛不已,而现在小伙子不但在学习上充满了自信和动力,还经常说自己喜欢上了当“学霸”的感觉。
你们说这其中究竟发生了什么呢?
大人们的标准,对于孩子而言真的公平吗?
大人们的马上,对于孩子而言真的适合吗?
以上内容来自专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