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成胃癌和它有关,《自然》子刊揪出“头号”高危因素

九成胃癌和它有关,《自然》子刊揪出“头号”高危因素

00:00
05:37

幽门螺杆菌,唯一能在胃中顽强生存的微生物,常被看作是胃癌的元凶之一。大约6万年前,幽门螺杆菌伴随着它的人类宿主走出非洲,二十世纪后期,澳大利亚科学家巴里·马歇尔喝下菌株液体而患上胃炎。由于幽门螺杆菌与胃癌存在直接关系,世界卫生组织将其列为一级致癌物。

发表在《自然》子刊的一项综述指出,幽门螺杆菌感染可能和全球近90%的胃癌发生有关。《生命时报》结合研究及专家观点,教你预防“菌”从口入。受访专家有:北京大学第一医院消化内科主任医师 成虹;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学院附属同济医院消化内科主任医师 黎培员;哈尔滨医科大学附属第四医院胃肠肿瘤外科主任医师 孙凌宇。

近日,Nature Reviews Clinical Oncology发表胃癌综述,总结了全球胃癌分布和疾病负担情况。综述指出,全球范围内,胃癌仍然是第五大常见恶性肿瘤,也是癌症相关死亡的第四大原因。全球接近90%的胃癌均与幽门螺杆菌感染有关。

此外,可能引起胃癌的危险因素有肥胖、吸烟、高盐饮食和加工肉类。在胃酸的作用下,绝大多数细菌都会被杀死,对它们来说胃里的环境就像是“地狱”。但幽门螺杆菌能够分解尿素产生氨来中和胃酸,为自己“营造”生存环境。

当一个人查出幽门螺杆菌阳性,最先影响的可能是自己的家人。感染者的唾液、粪便、呕吐物中都能检测到幽门螺杆菌,用过的餐具、牙科设备、马桶等,以及受污染的食物和水,都可能成为传染源。

最新发布的《2022中国幽门螺杆菌感染治疗指南》指出,幽门螺杆菌感染有3个危险因素。

一、年龄。25岁人群的幽门螺杆菌感染率接近50%,35岁人群感染率大于60%,70岁以上老年人感染率达80%。儿童期是幽门螺杆菌感染的高危年龄段。

二、生活习惯。多项研究报告显示,经常饮用不洁水源、习惯植物油烹饪、吸烟等与幽门螺杆菌感染呈正相关;而食用蔬菜、喝茶、食用大蒜等与幽门螺杆菌呈负相关。

三、家族聚集性。有meta分析显示,子女幽门螺杆菌感染与父母有密切关系,呈家庭聚集现象。另一项研究发现,夫妻一方幽门螺杆菌阳性,其另一方阳性率高达78.94%,也存在明显的家族聚集性。

如果出现以下症状,要引起重视:胃里常胀气、嗳气,一吃东西就有明显饱胀感,停止进食后消失;上腹疼痛,疼痛通常不规则,主要集中在上腹部;顽固性口臭,有明显酸味,无法及时通过普通刷牙方法消除。

怀疑自己感染幽门螺杆菌,应及时到医院消化科检查。幽门螺杆菌症状隐匿,一定要重视体检,普通人最好1~2年进行一次呼气试验筛查。

感染后到底用不用吃药?感染幽门螺杆菌后,很难通过机体免疫力自行清除,且几乎所有患者都存在不同程度的活动性炎症。幽门螺杆菌感染者原则上来说都需要干预,但是否用药需参考以下3种情况。

看数值。碳13/14呼气试验是判断是否感染幽门螺杆菌的常用方法,检测值越高、距离临界值越远,感染可能性越高。以碳14呼气试验为例,正常值为0~100。如果检测数值在“100”附近,且自我感觉无症状,建议观察3~6个月后复查,再判断是否需要治疗。

看病情。如果已出现消化道症状或存在萎缩性胃炎,建议进行胃镜检查,明确是否已有相应病变。存在胃十二指肠溃疡、胃黏膜相关淋巴组织淋巴瘤、慢性胃炎伴消化不良、胃黏膜萎缩、糜烂等情况的感染者,建议积极治疗;有胃癌家族史、胃炎的患者,即使没有症状也需及时治疗。

看状态。儿童、高龄老人,或存在严重基础疾病、菌群失调、对治疗不耐受等情况的人群,发生药物不良反应的风险较大,如果存在不适合治疗的因素,需咨询医生进行评估。

聚餐聚会、筷来箸往,幽门螺杆菌容易趁机而入。要想从餐桌上防住幽门螺杆菌,最好做到以下细节:

1餐具消毒、使用公筷。饭前便后要充分洗手,尽量使用公筷。如果家庭成员中有人感染幽门螺杆菌,一定要分餐,餐具要定期煮沸消毒20分钟。

2不要口对口给孩子喂饭。给孩子吃饭前用舌头感知食物温度、口对口给孩子喂饭、将食物嚼碎后再喂……这些习惯都应该摒弃,否则可能将大人口腔内、肠胃里的幽门螺杆菌传染给孩子。

3避免喝生水、吃生食。天气渐热,一些人常吃凉拌食物或喝生水。如果食物含有微生物,且未充分杀菌,也可能导致幽门螺杆菌感染。

4少吃刺激食物。

以上内容来自专辑
用户评论

    还没有评论,快来发表第一个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