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天紫外线可能更“毒”,长痘、过敏都和它有关

春天紫外线可能更“毒”,长痘、过敏都和它有关

00:00
05:35

不少人对防晒有个误区:对抗紫外线是夏天的任务,其他季节不用太注意。事实上,春末阳光中的紫外线含量可能更高。

《生命时报》采访专家,解读紫外线是如何影响皮肤的,教你几个技巧打好防晒基础。受访专家有:复旦大学附属中山医院药剂科副主任药师 李静;中国医学科学院整形外科医院皮肤科主任医师 闫言。

很多人往往认为春天紫外线含量低,主要原因是气温不高加上阳光柔和。事实上,有研究显示,春末和夏季的紫外线最强,因此4~9月份尤其要注意防晒。

春天紫外线更容易“伤”皮肤,主要有2点原因:和冬天相比,从初春开始,紫外线含量骤然升高,尤其在每天11点~15点这段时间;春季气候干燥、晴朗,紫外线穿透性更强,阳光中95%以上的UVA会肆无忌惮地穿透云层照射到皮肤。

这个时期,紫外线对人的“隐形伤害”常被忽略:

皮肤干燥、夏季晒伤。春天皮肤干燥、粗糙、脱皮、长痘、瘙痒等症状,可能是不注意防紫外线的结果,不少夏季晒伤也是从这时埋下的病根。

更易对紫外线过敏。经过一整个冬天,人体对紫外线的适应性处于最低水平,皮肤在短时间内难以适应突然变强的紫外线。

由于春天人体对紫外线的敏感性最高,几类人群更要重点防护:青春期女性、室内工作人群、青年人。

判断紫外线是否强烈,世界气象组织及世界卫生组织对“紫外线指数”有个标准计算方法。紫外线指数指的是,当太阳在天空中位置最高时,到达地球表面太阳光线中的紫外线辐射对人体皮肤的可能损伤程度。变化范围用0~15的数字表示。大家可以借助常用的天气预报软件查看每日“紫外线指数”。

紫外线主要分两种:UVB作用于表皮层,会带来严重的晒伤,如红斑、水疱甚至晒后脱皮;UVA作用于真皮层,除了晒黑,诱导雀斑、老年斑等色斑外,还会带来光老化。如果不注意防晒,还容易患上一些与日光相关的皮肤病,如多形性日光疹、植物日光性皮炎。

比如,很多人到了4月份,一晒太阳就容易产生红疹、发痒等感觉,这就是多形性日光疹引发的。此外,植物日光性皮炎跟饮食有很大关系。像苋菜、芹菜、菠菜等感光蔬菜,过敏或特异性体质的人可能会因食用不当导致皮炎。如果一次性摄入太多感光食物,吃完后一定不要暴晒皮肤。

日光中的紫外线除了引起皮肤反应,增加皮肤癌风险,还可导致角膜炎、视网膜炎、白内障、眼底黄斑变性等。因此,对多个身体部位都要进行科学防护。

规避性防晒。室外活动要注意规避紫外线指数高的时段和地点,选择在树荫、建筑阴面活动。

遮挡性防晒。用遮阳伞、太阳帽和衣物等遮挡,织纱密度越高、颜色越深或加有防晒涂层越好。帽檐长度最好在7.5厘米以上,宜选紫外线防护系数>25,UVA透过率<5%的产品。

遮阳镜应选覆盖全部UV的,并尽量减少蓝光和紫光透过,镜面能完全遮盖眼睛和眉毛,镜片颜色以不妨碍视觉和辨别颜色为好,如茶色,但必须到正规眼镜店挑选合格的遮阳镜。已患有青光眼、色盲、夜盲症、视神经网膜炎等患者,不适合戴遮阳镜,会加重病情。

防晒化妆品。无机防晒剂:即物理UV屏蔽剂,如二氧化钛、氧化锌。有机防晒剂:即化学性UV吸收剂,如吸收UVB的水杨酸盐及其衍生物、肉桂酸酯类等。抗氧化剂:如维生素C/E、金属硫蛋白、超氧化物歧化酶、花青素以及甘草、芦荟、葡萄籽等植物提取物,帮助提高皮肤抗氧化能力,起间接防晒作用。

防晒化妆品使用原则:场景;防晒产品选择;可能受UV照射的室内 SPF15/PA+以内;阴天或树荫下的室外活动 SPF15~25/PA+~++;直接在阳光下活动 SPF25~30+/PA++~+++;雪山、海滩、高原等环境;春末、夏季阳光下活动;SPF50+/PA++++。提示:活动涉及出汗或水,应选择防水抗汗类产品;涂抹产品宜在出门前15分钟,每隔2~3小时重复涂抹,量以1分硬币大小涂于全面部为宜。

系统性光保护剂。口服药物或食物补充剂,通过对抗光氧化损伤、修复细胞膜和DNA、减少炎症反应等途径,减轻光损伤。平时不妨吃些番茄、西瓜、猕猴桃、葡萄、红薯、丝瓜、牛油果等果蔬和薏米、腰果、核桃、鱼类等。一些药物如维生素C/E、烟酰胺、非甾体抗炎药、糖皮质激素等必须在医生指导下使用。

以上内容来自专辑
用户评论

    还没有评论,快来发表第一个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