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4集《为政篇2.4-4》契机在于知天命

第24集《为政篇2.4-4》契机在于知天命

00:00
11:21

喜马拉雅的朋友,你好!我是傅佩荣。


这一集的主题是:契机在于知天命。


我们要继续探讨孔子在自传里面所说的:五十而知天命。


在世界上,从小立志求学的人很多;能够三十而立,在社会上知礼、行礼的人也为数不少;进而达到四十而不惑的要求,可以通晓过去发生的事,回答当下的质疑与提问,对人间各种问题都有所了解或者至少精通本行的研究,受到推崇为硕学鸿儒的人,几乎每个时代都有几位代表人物。


既然如此,请问:孔子有何特别之处?答案在于他五十岁时所抵达的境界,就是知天命。这是孔子生命转变的契机。


本集要探讨以下三点。


第一、天命是什么?知天命是怎么回事?第二、孔子所知的天命有何内容?还有,第三、知天命在文化上的重要性。


我们先看第一点:天命是什么?知天命是怎么回事?根据《论语》所载,孔子谈到的古代历史,可以追溯到尧、舜,然后是夏商周三代。在漫长的历史过程中,统治者称为或称为,由于政权的合法基础在于天,所以统治者又称为天子


在《尚书洪范篇》的皇极部分,提到一句话:天子作民父母,以为天下王。这句话是古代的标准观念,天子是天下百姓的王,王有归往之意,也就是百姓都归往他,奉他为王。王,称为天子,表示他是天的儿子,要代替天来照顾百姓。遇到朝代更迭,由夏而商,由商而周时,就宣称天命不是不能改变的:得天命者为天子!


因此,看到天命一词就知道。


第一、天,是所有人的信仰的对象,在《诗经》早就肯定人类生命的存在,来自于天,所谓天生烝民。同时也相信天作高山,由高山所代表的自然界,也是天所造的。其次,天命的字,表示天有所命令。人间的帝王是天所任命的,所以在孔子以前,天命一词,专用于政治领域,在每个时代,都只有一个人可以得到天命,成为天子,统治百姓。天子经常自身予一人,其故在此。


那么,谁能知天命呢?当然是只有得天命的天子。他所知的天命就是要他善待百姓,以百姓为子女。到了孔子,他说自己五十而知天命,这句话的震撼力量太大了!


第一、由原本只有一个人可知可有的天命,改变为人人皆可知可有的,而人人如此,表示天命内含于人性之中,使人性有了神圣的根源。第二、由原本用在政治的天命,转而用在个人修养的至高要求上,使中国文化有了新的面貌。


接着,看到第二点:孔子所知的天命有何内容?


在《论语宪问篇14.35》,孔子感叹:莫我知也夫!就是:没有人了解我啊!这时,子贡在他身边,立即请教说:为什么没有人了解老师呢?这是怎么回事呢?难道老师有什么与众不同的,别人都想像不到的理想或抱负吗?孔子怎么回答?他说:不怨天,不尤人,下学而上达,知我者其天乎!意思是:不怨恨天,不责怪人,广泛学习世间的知识,进而领悟深奥的道理,了解我的,大概只有天吧!


这里我们看到了。


第一点,下学而上达。孔子的四十而不惑,应该是下学的结果,一般人可能止步于此,因为在人间发展的条件已经具备了。那么,孔子所说的上达,是要寻找深奥的道理,也就是人生的根本意义何在。


上达的最高层次是,也就是既然上天给了人类这样的生命,能够立志,能学能立能不惑,还能继续探问根源,那么,人类生命的意义应该回向上天,去设法领悟它的用意何在。也就是必须回答这个根源问题。,既然给了我这样的人性,所以我不仅不抱怨,并且在追问天命的同时,相信也会了解我,所以孔子会说:知我者其天乎!


他的这种思考模式与推理方式,是合逻辑的,但重要的是,孔子所知的天命有什么内容呢?


先看他的具体作为。


孔子五十岁了解了天命。五十一岁出来从政,一路从县长、小司空、司寇,做到代理宰相,他在每一项职务上都力求完善,并且确实表现亮眼,对得起鲁国的君与民了。可惜,政治并非靠一个人可以做成的,真正大权在握的鲁定公与季桓子,禁不住享乐的诱惑而疏远孔子,孔子于是在五十五岁辞职,开始周游列国。


由此可见,孔子知天命之后,好像认清了自己身负的使命,这个使命来自于,使孔子的从政,不考虑个人自身的利害得失。一旦发现在鲁国,难以继续执行这个造福人类的使命,他就毅然放弃生活上的凭藉与享受,开始极为艰困又充满危险的周游列国的旅程。


他若非知天命又想要顺从天命,会有这样的作为吗?


再看,孔子的人生信念。


他在五十岁以后的种种作为,显示了他所知的天命有三点内容。


第一、从事政教活动,使天下回归正道,这是由个人与群体的关系上考虑。


孔子扩大视野,不再局限于鲁国,而想从任何一个愿意任用他,让他尽情施展抱负的国家开始,去稳定整个周朝的天下与百姓。他说:如有用我者,吾其为东周乎?意思是:如果有人任用我,我难道只想维持东周这种衰弱的局势吗?”(〈阳货17.5)


其次,他所了解的天命是努力择善固执,使自己走向至善。


不论一个人是得君行道,还是怀才不遇,他都生而有一种天命,就是以真诚态度面对自己与别人;由真诚而有向善力量,由内而发,促使他努力去择善固执。孔子回答弟子问时,都是指点他们人之道,也就是如何择善并坚持下去。


的定义是:我与别人之间,适当关系之实现。所以每一个人,由近及远由亲及疏,都对周遭相识相处的人,有某种适当的关系,这就是善;在行善的时候,自己的人性也随之日趋完美。从这种角度来看,才能够明白为什么孔子会有那样的志向,也就是老者安之,朋友信之,少者怀之


另外,知天命还有第三点,消极的一面:就是了解命运无奈,只能尽力而为。你相信一切来自于天,或由天在安排一切,那么,天命也涵盖了命运在内。


一般谈到命运:是指无奈的,无规则可循,无理性可说的遭遇。比如,他的学生伯牛有疾,颜回早逝,孔子都提到了命。孟子(〈万章篇上〉)后来也描写孔子的作为是:进以礼,退以义,得之不得,曰『有命』。孔子知天命,也包含这种命运在内,接受它,自己再尽力而为!


最后,知天命还有深刻的文化意义。那就是孔子以君子做为人格典型,是他要求自己,他鼓励弟子,他昭示天下人的人生目标。


这里再重复一次重点:没有人,生下来就是个君子;也没有人,不可能修养成为君子。那么,怎样可以成为君子呢?


首先,就是要知天命。他说过不知命,无以为君子也”(〈尧曰20.3)。另外,他也提到君子有三种敬畏的对象,其中有一句话是小人不知天命而不畏也”(〈季氏16.8)

这代表什么?


君子,第一要知天命知天命则知有所命,使人有这样的人性、有这样的心,他对于天下大乱会觉得不安,想要努力去加以改善。其次,要敬畏天命。敬畏天命就要努力奉行天命的要求,也就是知其不可而为之。接着,要顺天命


所以,孔子在五十岁知天命之后,到六十岁所做的是顺天命,这是我们下一集的主题。


下一集的主题是:知天命与顺天命。


我们这一集就谈到这里。


我是傅佩荣,谢谢你的收听。

以上内容来自专辑
用户评论
  • 易道思维

  • 天鹰186403151

  • 听友376468418

    感谢老师的解读,孔子的“五十而知天命”,这是一个历史性的转变。由于古代帝王天子失德,天子照顾百姓的天命已经沦丧,天下大乱。在乱世中,孔子通过学习、实践,他自我觉醒,认为自己负有教化与照顾天下黎民百姓的天命与使命。成为了真正意义上的无冕之王!

  • 治人事天

    学习了!

  • 蒙以养正YJ

    没有人,生下来就是个君子;也没有人,不可能修养成为君子。

  • J之大盗

    天命就是事业。现在人只注重外在贪慕虚荣,而不知由命上来的,是要叫他做事,如不殷勤,那是不知命。要想长天命,又得明天理,做事是给天做的,和天合伙,就合天理,人与天合,可成大德享天福。谢谢老师

  • 知和合

    老师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