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5集《学而篇1.12-13》一切要适度调节

第15集《学而篇1.12-13》一切要适度调节

00:00
09:50

喜马拉雅的朋友,你好!我是傅佩荣。


这一集的主题是:一切要适度调节。


我们进展到《论语学而篇》的第12章与第13章,这两章都是有子的话,基本观念是类似的,也就是本集主题所说的:一切要适度调节。


我们先看第12章,原文是:


有子曰:礼之用,和为贵,先王之道斯为美,小大由之。有所不行,知和而和,不以礼节之,亦不可行也。


本章谈到,我们先做个背景说明:孔子崇拜周公,承认自己经常梦见他(〈述而7.5),主要的原因是周公制礼作乐,安定了天下。专就来说,可以涵盖人与天地、鬼神、万物的关系,至于人间秩序的安顿更是非靠不可。我们在《论语》一书会看到孔子关于的各种论述。


这个字,在《论语》中出现了74次,而也是孔子教导学生的重点内容。

本章是有子发表看法,他说的内容有三点。


第一点,他说:礼之用,和为贵。意思是:礼在应用的时候,以形成和谐最为可贵。为什么这样说?因为礼的制作是为了区别人的身分与地位,使所有的人无论是长幼、尊卑、贵贱,在相处时都有适当的分寸,从而形成稳定的社会秩序。相对于,音乐的制作,则是为了调节情感,使大家消除区分,和睦相处。


换言之,人的世界必须有分有合:主分,而主合,两者缺一不可。现在,的制作如果恰当,的推广如果普遍,那么它所产生的效果是使人群先区分、各自定位,再达到有秩序的和谐,那是什么样的情况呢?等于是单单凭藉的运用也可以达成音乐的和谐效果,那不是太理想了吗?所以说:礼之用,和为贵。


接着看第二点,有子说:先王之道斯为美,小大由之。意思是:古代帝王的治国作风,就以这一点最为美好,无论小事大事都要依循礼的规定。这里,有子提到先王之道,在《论语》里面,这个词只出现一次,所以意思不够明确。但是在《论语季氏篇16.1》提到了先王这两个字,它是指周朝的先王,因此,可以把先王之道理解为周公制礼作乐之后的治国作风,其效果是和谐,简直美好极了。


但是,有子话锋一转,接着说第三点。


有所不行,知和而和,不以礼节之,亦不可行也。意思是:遇到有些地方行不通时,如果只知为了和谐而求和谐,没有以礼来节制的话,恐怕还是成不了事的。这话没错!人际相处能够一片和谐当然很好,但是奈何每个人想法不同、欲望过多而利益有限。于是,巧取豪夺、明争暗斗的情形出现了,又该怎么办呢?这时,还是要回到,按照每个人各自的身分、地位、职责、权力、义务来予以节制。不然,天下难免又要陷于纷乱了!


结论是:的应用要达到和谐的目标,还是不能忽略它的节制作用。


接着,我们看到《论语学而篇》的第13章,原文是:


有子曰:信近于义,言可复也。恭近于礼,远(yuàn)耻辱也。因不失其亲,亦可宗也。


这里提到了三句话:前两句意思清楚,第三句就有争议了。前两句的意思是:与人相约守信,要尽量合乎义,说话才能实践。谦恭待人,要尽量合乎礼,就会避免耻辱。


先看第一句:守为何困难?因为与人约定所说的话,没有合乎这个字有三个意思:从适宜到适当再到正当,譬如我对孩子说:你如果考上某某大学,我就买辆车给你。而事实上,我没有能力买车,我原先约定的事没有合乎,也就是不适当。那么我所说的话如何能实践呢?


再看第二句:谦恭待人,有时让人觉得我好欺负,甚至怠慢我、侮辱我,那怎么办呢?与人来往,要尽量合乎礼节的规定,再怎么样谦虚、恭敬,也要适可而止,这两句话都与人际往来互动有关,并且也可以找到各种具体的例子。


那么,第三句的意思呢?朱熹的注解说:所依者不失其可亲之人,则亦可以宗而主之矣。翻译成白话的意思是:你所依靠的还算是你可以亲近的人,这样也就可以受到尊敬了。这样的解释实在勉强。想想看:你去依靠一个可以亲近的人,这跟你是否受到尊敬有什么关系呢?你可以想出任何具体的例子吗?


因此,有子这第三句话长期困扰着我,看了太多注解了,我最后认为它应该是什么意思呢?原文说:因不失其亲,亦可宗也。”“与恩惠的可以相通;可以相近。有子说的是:施恩于人,而不失去原有的爱心,也就值得尊敬了。这样的理解比较合乎常见的情况。我们施恩于人,久而久之变成例行公事,容易失去原先的爱心,如果一个人长期行善,还能保有爱心,那当然是值得尊敬了。


我们再把这三句话合并来看:前两句都用,接近的信近于义恭近于礼,这表示许多人信而未近于义恭而未近于礼。结果呢?约定的话无法实践,谦恭待人却受到侮辱。


第三句话用不失两个字,表示许多人施恩于人而失去了爱心,结果呢,行善变成了例行公事,少了真正的爱人之心,那又如何让人尊敬呢?


总之,我们再次用白话来说明这一章的意思,有子说:与人相约守信,要尽量合乎义,所说的话才能实践。谦恭待人时,要尽量合乎礼,才可避免受到侮辱。施恩于人时,并未失去爱心,也就值得尊敬了。


这三句话提醒我们:在与人来往时要考虑善始善终,开始时就要想清楚结束将会如何。比如说话许诺别人,真的将来能做到吗?对待别人谦恭,会不会反而遭来侮辱呢?行善帮助别人,可以一直保持爱心吗?


结论就是有子在这两章所说的:都是要人适度调节。无论是国家的礼仪或是个人的言行都是如此,如果你没有做更完整更长远的考虑,都会有后遗症的。


我们这一集就谈到这里。


下一集的主题是:怎样才算是好学。


我是傅佩荣,谢谢你的收听。

以上内容来自专辑
用户评论
  • 张文泉zwq

    明白了,反思后解开了曾经的困惑,距离善还那么远!

  • 听友376468418

    在与人来往时要考虑“善始善终”,开始时就要想清楚结束将会如何。不然最终如果是不欢而散,双方都会留下不良的心理印象,这是一种内伤与内耗!

  • 知和合

    老师好

  • 听友376468418

    “礼之用,和为贵”。古代是通过用“礼”来对每个人各自的身分、地位、职责、权力、义务来予以节制的,和谐自然是最高的目标。

  • 听友240997361

    自我的修养由言行表达出来。亲近可信之人,学习其言行,久而久之自然会成君子

  • 渊静5615

    善始善终,适可而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