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8集《学而篇1.4》从三省吾身入手

第8集《学而篇1.4》从三省吾身入手

00:00
10:17

喜马拉雅的朋友,你好!我是傅佩荣。


这一集的主题是:从三省吾身入手。


我们要介绍《论语学而篇》的第四章,原文是:


曾子曰: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


首先,曾子原名曾参,鲁国人,小孔子四十六岁。事实上,曾参的父亲曾皙也是孔子的学生,但他只在《论语先进篇11.26》出现过一次。曾子,显然是个尊称,这是因为他的学生参与编辑了《论语》,他就被学生称为曾子,就像有若被称为有子一样。


如果以年龄来区分,孔子的学生可以大致分为三组:第一组是小孔子10岁之内的,包括曾参的父亲曾皙、颜回的父亲颜路以及子路等人。第二组是小孔子30岁左右的,包括颜回、子贡、有若等人。第三组是小孔子45岁左右的,包括曾参、子夏、子游等人。


现在看看曾子说了什么?


他说:吾日三省吾身。所谓三省,有两种可能的理解:一种是指省察底下所说的三件事;第二种是指是多数,也就是每天多次这样省察,既不限于三次也不是特别指底下三件事。


我想第二种说法比较合理,因为如果他每天省察的是底下三件事,那么,以孝顺知名的曾子如何可能忽略省察自己是不是孝顺了呢?应该不会的。我的意思是,曾子每天所省察的除了底下的三件事,当然还有其他方面的事。那么,他怎么表达这三件事呢?


他的表达有两点特色:第一、他都使用问句的形式;第二、他都采取反面的角度。换言之,人的省察很容易先入为主,自以为是。先肯定自己没有错,然后把箭头指向别人,


所质疑的是别人:某人是不是暗中要对我不利啊!某人是不是公开的故意害我啊等等!

现在,问句指向的是自己,并且采取反面的角度。先想想自己可能有错?这点没问题了才能站稳了,再去思考。如果错在别人,我能改变他吗?如果错在自己,我就能日日更新了。所谓止谤莫如自修是明智的作法;所谓岂能尽如人意,但求无愧于心才是硬道理。我们今天习惯说自我反省,反省二字用的好,大概就是受到曾参的启发。


那么,曾子在这里所反省的是些什么事呢?


一、为人谋而不忠乎?二、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三、传不习乎?这里列出了三件事,前面两件比较清楚。就是为别人办事,没有尽心尽力吗?以及与朋友来往,没有信守承诺吗?


这里提到了,很明显是孔子的教导。在《论语述而篇》有一章(25)说:子以四教:文、行、忠、信。意思是:孔子教学有四项重点:就是文献知识,行为规范,忠于职守,言而有信。


所谓,用在为人谋方面。这个人应该是指长官或长辈;所谓,主要是用于朋友之间,而朋友属于同辈的居多。谈到这里,你一定看出来了,曾参确实是个好学生,在努力实践孔子对的教导,并且曾参说这句话时,应该已经在社会上工作了,经常要想到如何为人谋,他也应该有不少朋友相互往来,以至于要想到有与朋友交的情况了。


确定了这两句话的相关内容之后,再来讨论第三句话:传不习乎?就可以省去许多争议了。这里我要立即补充一点,非常关键的,那就是曾参小孔子46岁,他在说这句话时,孔子应该已经过世一段时间了。我这句补充的话直接关系到如何理解传不习乎?这几个字。


曾参说的是:我传授学生的道理,自己没有认真实践吗?


我这么样说的理由有三点:第一、这三句话的先后顺序是为人谋,针对的是长官或长辈;与朋友交,针对的是同辈的朋友。那么,请问:,所针对的应该是学生或晚辈了,不是吗?如果所针对的是老师,那么,这个排列的顺序可能就有问题了。


第二点、如果把传不习乎?理解为老师传授我的,我没有认真实践吗?那就有问题了!因为孔子所教导的,曾参明明白白努力在实践中,并且正好用在前面两句的反省中。


第三点是这三句反省的主词,都应该是,也就是曾参自己。曾参后来成为著名的老师,教过许多学生,包括有一位军事家吴起。此所以曾参要反省传授学生的道理,


没有认真实践吗?把理解为我传授学生,另外还有一个辅助的参考,也就是在《论语子张篇19.12》子游跟子夏这两个同学曾经就如何教学生有一些争议。


子夏说:君子之道,孰先传焉?孰后倦焉?就是:君子应该学习的道理,哪一样要先传授,哪一样要最后讲述呢?他正是把这个字用来指传授学生。在孔子过世之后,子游、子夏以及曾子各自开班授徒,并且都有不错的成绩。因此,曾子三省吾身所说的传不习乎?所指的是:我传授学生的道理,自己没有认真实践吗?这样理解应该是正确的。


我们如此费心来说明这一点,实在是为了探讨真相。700多年来,大家受了朱熹注解的影响,都把传不习乎?理解为:老师传授我的道理,我没有认真实践吗?好像曾子每天反省的是:先是为人谋,其次是与朋友交,然后才是老师所教导我的。这样的理解,恐怕不符合事实。曾子成为老师之后,在教导学生时经常反省自己,有没有实践自己教导学生的道理?曾子的做法正是天下所有的老师的表率!


最后,还可以补充一点。


传不习乎这四个字,启发了后代一本名著。明代学者王阳明死后,其徒徐爱,把他生平与人论学问答之语,编辑成书,定名为《传习录》。从书名跟内容来看,他们也是把传习理解为老师传,学生习。《传习录》已经成为学术名著,自有其价值。但是,回溯曾子的意思,他每天多次省察的是什么?


这里,我特别把自我反省的这个字加进去,可能更为清楚。


他所反省的是:我为长官或长辈办事,我没有尽心尽力吗?我与朋友往来互动,我没有信守承诺吗?我传授学生的道理,我没有认真实践吗?


念完这一章,我想你大概同我一样,会有不少心得吧!


这一集就谈到这里。


下一集的主题是:对己、对人与对民。


我是傅佩荣,谢谢你的收听。

以上内容来自专辑
用户评论
  • Lu小葵

    吾日三省吾身 我在努力坚持这样做

  • 黑眼豆豆_xk

    打卡傅老师讲论语08:我也赞同傅老师对“传不习乎”的理解,傅老师从逻辑上,脉络上梳理为何这样理解,表达十分清晰。我从另一个角度理解,老师传授道,学生去践行,这个站在学生的角度应该是顺理成章。但是如果站在老师的角度,传给学生的道,自己有没有践行,自己是否认可这个道,恐怕要打个问号。有的老师说一套做一套,内心其实并不认可所谓的道,只是自己的工作罢了,就像苏格拉底说的只是知识的售货机。所以曾子的反省,傅老师的理解给了我们一个很好的反省。

  • J之大盗

    每日省察所发生的和自己做的一切事情。。遇到任何事情都要先找着自己的不是,这样才能化事情。怨人,天下结冤,不怨人,天下结缘。谢谢老师

  • 知和合

    老师好

  • Kevinchu0

    徐爱之于王阳明,如同颜渊之于孔子。同样的是,徐爱去世在王阳明之前而不是之后。

    御剑寻欢 回复 @Kevinchu0: 记载应该确实是徐爱早死,但《传习录》也好像就是徐爱生前就开始记录的,后面其他同学再补充进来了……所以傅老师稍稍大意了一点,但意思我们理解就好啦

  • 粒粒_S

    按傅老师的解释,逻辑上才通。

  • 听友376468418

    曾子曰:“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这是我们经常能想起的话,但理解的还不准确。

  • 听友240997361

    传不习乎?传道者不用学习吗?不用精进吗?

  • 听友240997361

    三省吾身,随时反思,每天精进

  • 听友240997361

    按先生教的理解,三应该是早中晩,古代人早为父母请安,中午后省上午,晩上还得请安加反省。时间拉长就可理解为做人处一事,与人交往,自己做不到别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