喜马拉雅的朋友,你好!我是傅佩荣。
这一集的主题是:巧言令色不真诚。
我们要介绍《论语‧学而篇》的第三章,原文是:
子曰:“巧言令色,鲜(xiǎn)矣仁。”
这一章,孔子就说了7个字,但这7个字关系重大,因为其中出现了“仁”这个字。从表面来看,这句话意思并不复杂。“巧言”是说话动听,“令色”是表情热络。说话与表情是显露于外的,在许多场合,像亲友聚会、喜庆酒宴,甚至同事相处、邻居聊天,谁不喜欢说话动听、表情热络的人呢?
那么,孔子为什么说:“巧言令色,鲜矣仁”呢?
他的意思显然是:
第一、仁义的“仁”很好,是每个人都应该追求的目标。第二、一心很难二用,如果一个人的心思放在说话与表情上,他就很难照顾到“仁”了。第三、什么是“仁”呢?与巧言令色对照来看,仁应该是与内心的真实情感有关。换言之,一个人说话动听、表情热络,表示他所在意的是外在的气氛,是别人的反应。他想博得注意与好感,以便获取某些对自己有利的条件。
以说话与表情为手段又怎能兼顾内心的真实情感呢?简单说来,这样的人不真诚!因此,单就本章7个字来看,孔子说的是:“说话美妙动听,表情讨好热络;这种人是很少有真诚心意的。”问题是,把“仁”理解为“真诚心意”可以吗?我们稍后再作讨论。
这里要就本章原文补充几句:孔子最后说的是“鲜矣仁”。“鲜”是很少,而不是没有,所以我们要在“鲜”这个字下功夫,就是要修练自己既“巧言令色”又出于“真诚”,这当然很难,但并非不可能。
以我个人的观察为例:我在大学教书40年,在教室里上课当然不需要“巧言令色”,但最好还是“和颜悦色”。教书是要老师与学生双向互动的,老师对知识要温故知新(〈为政2.11〉),对学生要循循善诱(〈子罕9.11〉);学生呢?要勤学好问,并且举一反三(〈述而7.8〉)。但是,“和颜悦色”与“巧言令色”之间的差别何在?只能说存乎一心。老师与学生双方都把心思放在探讨真理上,而不考虑世间任何利害关系,这样就可以了。
另外,我在民间也做过许多演讲,或称为线下课程。面对台下众多听众,为了让他们保持听讲的兴趣,老师该怎么办?不论我谈的是什么主题,首先,当然绝不可能疾言厉色。其次,和颜悦色也可能收效不大,这时恐怕只好考虑巧言令色了。想想看,有许多广受欢迎的演讲家,他们让人津津乐道的不正是“巧言令色”吗?这时,就要记得孔子的建议:“巧言令色”,可以!但要努力保持真诚的心意。那么,孔子有没有类似的说法可以对照参考呢?有的。
在《论语‧子路篇13.27》,孔子说:“刚、毅、木、讷(nè),近仁。”他这次只说了6个字。意思是:“一个人刚强、果决、朴实、口拙,这样,就接近人生正途了。”这句话的意思显然比较丰富。兼顾了行为与言语两方面:“刚”是刚强,“毅”是果决,这两字与行为有关;“木”是朴实,“讷”是口拙,这两字与言语有关。
再进一步分析,就行为来说:“刚”侧重了内在的修养,所谓“无欲则刚”(〈公冶长5.10〉);“毅”则体现于外在的坚定态度上。这是内在无欲而外在坚定。
其次,就言语来说:“木”侧重于内心的朴实、单纯;“讷”则表现为对外的口拙。因此,这是内在单纯而外在口拙;因此,单单就言语来看,“木讷”是内在单纯而外在口拙,这确实是与前面说的“巧言令色”针锋相对。
现在把孔子说的这两句话对照来看:第一句是“巧言令色,鲜矣仁”;第二句话是“刚、毅、木、讷,近仁”。我想,你注意到了,我们在翻译成白话时,把“鲜矣仁”翻译为“很少有真诚心意”,同时把“近仁”翻译为“接近人生正途”。你一定感到好奇,同一个“仁”字可以翻译为“真诚心意”,又翻译为“人生正途”吗?
事实上,将来你还会看到同一个“仁”字还有第三种译法,就是“完美人格”。这三种对“仁”字的理解就是“真诚心意”、“人生正途”、“完美人格”,又要如何打通呢?
我在这里先简单说个大概。
首先,人是社会性的动物,不可能脱离人群而独自存活。在与人群往来互动的过程中,学会了趋吉避凶、求利免害的各种办法,于是很容易忽略内心真实的情感,而表现了巧言令色的样貌。孔子认为,这样无异于放弃了生而为人最可贵的自我。自我是独特的,如果忽略了“真诚”,就会沦为群众之一,只能随俗浮沉、虚度此生。反之,人一旦真诚就会自觉要以负责的态度走上人生正途。
在《论语》这本书里面,有8次,弟子向孔子请教“仁”的记载。他们想请老师因材施教(〈先进11.22〉),指点他们各自的人生正途该怎么走?每个人的人生正途都不同,甚至同一个人在人生不同阶段的正途也未必一样。比如:有一位学生就是樊迟三次问仁(〈雍也6.22〉;〈颜渊12.22〉;〈子路13.19〉),而孔子三次的回答都不同,就是最好的例子。
然而,人生正途固然因人、因时、因地而有所不同,但大家的出发点跟目的地是一样的,目的地就是完美人格。这一点将来会再做讨论的。而出发点呢?就是真诚心意,这一点是人人相同的。换言之,一个人真诚,未必可以走上人生正途,因为他需要自己学习立志以及请教老师。但是一个人不真诚,则从一开始就偏离了人生正途,人生也就毫无希望了。
因此,结论是什么?
当孔子说:“巧言令色,鲜矣仁。”他的意思是:“说话美妙动听,表情讨好热络;这种人是很少有真诚心意的。”
这是《论语》中第一次出现孔子所谓的“仁”这个字,把它理解为“真诚的心意”,只是就“仁”这个字的出发点来看,这是每个人都可以做到的。孔子说出这短短的7个字的时候,内心真是含有深刻的期许啊!
我们要记得这一点!
我们这一集就谈到这里。
下一集的主题是:从三省吾身入手。
我是傅佩荣,谢谢你的收听。
每种动物都有障眼法。巧言者看则实力派演员,实则自己给自己招业障啊。谢谢老师
要修练自己既“巧言令色”又出于“真诚”,这自然很难,但并非不可能。
这样解读论语,如果孔子有知,一定会说:知我者,傅佩荣老师也
既有巧言令色,又和颜悦色!
巧言令色,鲜以仁。 刚毅木讷,近仁。
子曰:“巧言令色,鲜矣仁。”孔子的意思是:“说话美妙动听,表情讨好热络;这种人是很少有真诚心意的。”
一个人真诚,未必可以走上人生正途,但是一个人不真诚,则从一开始就偏离了人生正途,人生也就毫无希望了。
巧言令色不真诚
真诚心意是起点,重要,学习立志和请教师者如何修养是双翼,更是要重视。
打卡傅老师讲论语07:1.3虽然文字不多,意义深远,许多版本此处解释“仁”为“仁心”,那又何为“仁心”呢,傅老师这里直接了当,解释为真诚心意。并且对“仁”做了三方面的解释,即真诚心意,人生征途,完美人格。我个人理解傅老师从内心发心,修行过程和最高目标诠释了什么是“仁”,“仁”不是静态的,单一的,而是全方位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