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科院科普:科学家是如何治理荒漠化的?

中科院科普:科学家是如何治理荒漠化的?

00:00
03:18

科学家是如何治理荒漠化的?据中国科学院科普云平台微博认证账号@中国科普博览介绍,防止沙漠化就是一个思路:把容易流动的沙子固定住,不让它乱跑,这样就不会祸害良田耕地了。

成就于宁夏沙坡头的草方格固沙技术体系

其中最主要的技术之一就是草方格固沙技术,这项技术最初来源于苏联的土库曼沙漠研究所,是由中国科学院沙坡头沙漠研究试验站与铁道部治沙站合作引进,结合腾格里沙漠风沙流的特点和风洞试验结果改造成功的。

这项成就于宁夏沙坡头的草方格固沙技术体系,基于草方格固沙防护效应,固定了流沙,改善了沙漠表土,为以灌木为主的植被建植、固沙治沙体系建设提供了相对稳定的地表基础,在降水量不足200mm的荒漠区建植了稳定的植物固沙体系。

在西部取得草方格固沙成功的基础上,为响应中国北方农牧交错带防沙治沙的需求,中国科学院原兰州沙漠研究所的科学家们又开始在位于内蒙古东部的科尔沁沙地试验和示范了以差巴嘎蒿、小叶锦鸡儿和黄柳为主要固沙植物的生物固沙技术与模式。不仅固定流沙,保护北京—通辽铁路奈曼段50年不受风沙危害,还把防风、固沙的技术推广应用到区域沙漠化土地治理。

另外,昨天其他平台有人质疑“中科院这么有经验怎么不去种?”,还有人反问“沙漠绿化有科学家的功劳?”那么,科学家们为治沙做了哪些贡献呢?

新疆且末县固沙工程

1959年,中国科学院治沙队成立。在中科院副院长、生物学地学部主任竺可桢先生的倡导下,中科院在西北地区设置了6个治沙综合试验站和20个治沙中心。

防沙治沙主要涉及两个问题,一个是沙面稳定问题,即如何“固沙”,主要采取生物固沙的方法;另一个是水量平衡问题,即如何确保植物存活且不过度消耗水资源。

防护林掩映下的尧勒甸子村

科学家发明了人工生物土壤结皮技术,即通过在沙面接种蓝藻、地衣、藓类等隐花植物促进生物土壤结皮形成,已成为干旱沙区防治土壤侵蚀和退化、恢复土壤功能最有效的生物策略之一。

科学家还研制出一种刷状网绳式草方格沙障,用机器将麦草编成刷状,如同鸡毛掸一样可以直接“铺”在沙漠里,节省人力,便于大面积的防沙治沙。

以中科院沙坡头沙漠研究试验站为例,2000年以来,联合国环境规划署和联合国粮食及农业组织等国际组织委托沙坡头站先后开展了20余期的国际培训班,培训5000多人次技术人员,为国际防沙治沙培养了中坚力量。

在每一段与沙搏斗的历史里,不是某一个人的功劳,而是无数工程师、科学家、劳动人民一起,不屈不挠与风沙搏斗,克服一个又一个困难,这才是取得一个又一个胜利的关键所在。

以上内容来自专辑
用户评论

    还没有评论,快来发表第一个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