缅怀金庸:此生最大心愿是能看到祖国统一|《金庸传》

缅怀金庸:此生最大心愿是能看到祖国统一|《金庸传》

00:00
16:43

原文 

2018年10月30日,武侠小说传奇作家金庸逝世,享年94岁。他与古龙、梁羽生和温瑞安并称为“中国武侠小说四大家”。他的作品《天龙八部》、《射雕英雄传》、《鹿鼎记》等,被翻拍成了无数次电视剧和电影。


但鲜有人知的是,金庸先生还是现今香港极具影响力的报纸《明报》的创始人,以及香港特别行政区基本法的起草者之一。


金庸逝世前,曾坦言,自己最看重的还是作为报人的“身份”。金庸的一生,大部分精力都用在了为香港社会建言献策,为香港顺利回归大陆实行一国两制积极奔走,为大陆和台湾的两岸统一做出积极贡献。反过来说,正是他的爱国情怀和责任感,也让他的武侠小说更胜一筹。


今天我们就通过著名历史学者傅国涌所写的《金庸传》这本书,一起去认识隐藏在江湖背后真正的金庸。


这条音频,我们主要来聊三个知识点:

第一,新闻工作者的身份如何让他的武侠小说更胜一筹?

第二,金庸对政治事件的关注如何反映在武侠小说中?

第三,是什么让金庸决心投入报刊事业,金庸的新闻工作生涯又给他的文学带来了怎样的影响呢? 


我们先来说第一个知识点,新闻工作者的身份如何让他的武侠小说更胜一筹?


本书作者傅国涌认为,金庸的报人身份让他接触更具有悲天悯人的情怀,早年磨难较多的他本就是极具社会责任感的人,后来新闻工作的经历让他更加了解平民的疾苦。在武侠作家辈出的香港,金庸的作品数量是最少的,但是影响力最大,波及了亚洲乃至世界,就是因为他的小说除了情节精彩,更强调”侠义“与家国情怀。


这些精神在他的文字中就表现为主角们共有的匡扶正义、心系苍生的抱负,本书作者傅国涌也从射雕三部曲主角身上看到了金庸的民族大义与爱国情怀。


其实这些品质从金庸自己的经历中就能看出来。在正式创立享誉全国的《明报》前,他身上就已经培育了“报人”身份的萌芽,拥有了一段不俗的人生经历。


金庸,原名查良镛,1923年出生于杭州海宁袁花赫山房,徐志摩是他的表哥。查氏家境殷实,虽然热心读书与公益、受到乡亲们尊敬的祖父很早便去世了,但他的事迹对金庸产生了两点最为深刻的影响:一,乱世里外国人是欺负中国人的;二,一定要多读书。这也奠定了金庸今后扮演“报人”角色的基调。在龙山小学堂毕业进入嘉兴中学(现在的嘉兴一中)及改迁的碧湖嘉兴联合初中,也就是《射雕英雄传》第一回“风雪惊变”中包惜弱去过的“浙西大城”。当时15岁的金庸在初三时有了第一次成功的商业经历,出版了小学升初中的考试参考书。后来进入联合高中与中央政治学校后,他不断阅读大量的世界名著,还在学校和地方报纸上发表作品。


1945年,日本政府无条件投降。离家十年的金庸回到故乡,短暂停留后于1946年11月20日进入杭州众安桥的东南日报社负责翻译、编写稿件等多项工作,正式踏入报纸行业。彼时战火还没烧到杭州,金庸在工作之余,最爱在西湖畔闲逛,品味文化古迹。因此,《射雕英雄传》的断桥、荷花,《倚天屠龙记》的六和塔下,垂柳扁舟,全都是西湖的影子。


期间,他出色的才能尤其是翻译能力受到众多同行前辈的称赞,终于在1947年10月进入《大公报》的总部工作,同时在东吴大学进修法学专业。后来受民国政治斗争影响,金庸跟随骨干人员进入香港发展大公报,后于1952年进入《新晚报》做副刊编辑,如鱼得水,与同为武侠小说家的梁羽生成为了朋友,两人志趣相投。


在这期间,金庸深入接触了电影、芭蕾舞、音乐、戏剧等多个文化艺术领域,文学素养积淀深厚,现在,他只缺少一个绝佳的机会了。


就在1954年,香港太极派与白鹤派进行了武术比赛,《新晚报》趁机大力报道,取得巨大成功。当时新华社香港分社主管金尧如想到,既然民众这么喜爱武术,为什么不推出武侠小说连载呢?于是,梁羽生的《龙虎斗京华》《草莽龙蛇传》等作品应运而生,一炮而红。后来梁羽生无暇顾及新作连载,金庸便接过了这个交棒,于1952年开始连载《书剑恩仇录》,“金庸”这个笔名也自此诞生。从此,世人往往只知金庸而不知查良镛。可以说,《新晚报》给了金庸一个舞台,他一生事业的根基都在此奠基。


后来,金庸又相继创作了《碧血剑》等作品。在1957年的冬天,他离开了《大公报》进入长城电影公司做电影编剧。1957年元旦,他在《香港商报》连载《射雕英雄传》,1959年2月9日在《新晚报》连载《雪山飞狐》,再次风靡亚洲。这个时候他想要办一份在政治上保持中立,只做真实报道的报纸,恰好这时又偶遇了曾在中国邮政银行工作、善于经营管理高中同学沈宝新,两人一拍即合。就这样,以“公正与善良”作为办报理想的《明报》应运而生。5月20日,《明报》正式创立,金庸执笔的四个发刊词是“公正、善良、活泼、美丽”,后来持续壮大为报业集团。


听到这里,我们对金庸“报人”身份就有了更真实全面的了解,也意识到现实中他的从业经历对武侠小说人物性格与故事的脉络有着很深的影响。


接着我们来说第二个知识点,金庸对政治事件的关注如何反映在武侠小说中?对祖国统一,他又为何有着别样的情感?


前面我们说过,金庸在创立《明报》的时候也倡导“中立”的态度。其实这并不奇怪,早年求学时就经历过报社内政治左派右派斗争的他,深深知道办好一份报纸坚守知识分子的立场是相当不容易的,更何况对于初生牛犊的《明报》来说。可金庸就是不怕虎的牛犊,不怕同行非议,也不怕自己的势单力薄。


作为爱国情怀极浓重的中国人,金庸时常关注大陆与台湾两岸的情况。比如1957年开始,内地的形势发生了变化,“大跃进”波澜初起。《大公报》的头版头条都变成了“亩产万斤”的报道。金庸认为这些报道与他作为新闻工作者报道真实的本心大相径庭,报馆的工作氛围也让他做出辞职的侠客之举。


1959年开始,内地发生自然灾害。他自掏腰包,购买食物送给饥民,颇有侠客悬壶济世的博爱之心。金庸还做了一系列报道,在香港引起了巨大的关注,也使得《明报》终于在香港报界拥有了一席之地。


在《金庸传》本书中,作者傅国涌也特别提到。金庸对于祖国统一有着别样的情感。金庸本身家境富裕。但在抗日战争时,他家的住宅被日军烧光,母亲和弟弟都死于战争,因此他深深的明白战乱与分离。抗日战争初期,蒋介石采取壤外必先安内的政策,面对日军的侵略屡屡退让,带给人民痛苦。因此他对国民党,特别是对蒋介石没有好感。1949年蒋介石败退台湾之时,应用在大公报上大发文章,直呼他是“国民党反动派”。


随着《明报》在报界的名气越来越大,《明报》社评也得到了更多人的关注。金庸从自身对祖国统一的感情出发,发表了一篇又一篇的社评,主要围绕着对蒋介石的统治展开。当时,蒋介石是台海之间交流的一大阻碍,金庸于1971年发表了《蒋先生何不安享清福?》,直指蒋介石统治的话题。


1973年,50岁的金庸应台湾当局的邀请,以记者的身份登上了台湾岛。这份邀请的份量可不轻——面见他的不是别人,而是蒋介石的儿子蒋经国。蒋经国为人平和,对金庸没什么架子。两个人讨论了台湾当时面临的政治问题,金庸也谈了自己一直以来的看法。——蒋介石虽然年事已高,但是依旧专权,因此台湾是人治而不是法治,这样的政治是保守而封闭的。在这次访问中,金庸还被获准我想金门岛,尽管当时两岸关系已经不是50年代炮轰金轮时的剑拔弩张,但是金伦青年人人枕头底下还是放着枪,看到此情此景,金庸感慨万千。访台结束之后,金庸写下了三万字的《在台所见·所思·所想》,在这篇文章中,金庸直言,他对于海峡两岸,他私人全无所求,只希望整个国家好。全国同胞生活幸福。此生最大的愿望,就是能看到祖国统一


在1973年用第一次踏上台湾时,他的武侠小说在台湾仍是禁书,因为台湾当局认为他的书“毒素颇深”,是“统战书本”。可有趣的是,许多台湾政要,甚至包括蒋经国都是“金庸迷”,时任台湾二把手的严家淦,私底下都在偷偷派世卫帮他寻找金庸的书。终于到了1979年,金庸的小说在台湾正式解禁,台湾地区立即掀起了一股“金庸热”,文学是最好的桥梁,共同的爱好,让两岸之间的文学爱好者们开始有了交流,海峡之间,架起了一座“金庸之桥”。


时间来到了1981年, 金庸被心心念念的邓小平在北京人民大会堂接见了,他也是邓小平重新走上领导岗位后见的第一位香港同胞。1985年, 香港特别行政区基本法起草委员会成立, 金庸是23位来自香港的委员之一。他在那年作了关于“一国两制”的发言,是这次会上发言最多的委员之一,观点也得到不少人的赞同。可以说,金庸对推动香港回归,香港实行“一国两制”做出了重要贡献。


晚年的金庸,继续写社会评论,读博士,研究中国历史,见两岸三地的政要,为中国未来的发展建言献策,用实际行动着推动祖国和平统一。他与台湾作家柏杨,古龙,《中国时报》创办人余纪忠等人都保持着深厚的友谊,让两岸之间文学的联系从未中断。他还在1993年面见了江泽民主席,知道金庸一直思念家乡,江泽民主席送了他17本浙江地方志,以宽慰他的思乡之情。


本书作者傅国涌认为,正因为金庸先生不变的爱国情怀与社会责任感,才让他的小说“写武写侠高人一等, 刺政刺权入骨三分”,他的小说看似脱离现实,却暗含政治意蕴。比如,《倚天屠龙记》中,朱元璋以权谋逼走了张无忌, “登基之后, 反下令严禁明教, 将教中曾立大功的兄弟尽加杀戮, 常遇春因病早死, 徐达终于不免于难。”真正能起作用的“倚天剑”只能是民主法治。金庸先生之所以这样写,是因为对当时台湾蒋氏家族全盘把持台湾政局的情况不满,借小说来表达自己的观点:不确立民主法治, 就只能在历史周期律里循环。


不难看出,金庸先生从始至终都不只是一个小说作者,更为祖国政治建设做出了重大的贡献。我们总说,金庸先生的小说虽然满是奇幻言,但却有一腔经世情,这与他关心政治、关怀普通人的公民身份是密切相关的。


今年恰好也是金庸先生逝世四周年,亦是明报创刊六十三周年,我们怀念金庸先生,不仅仅是怀念他笔下的如风江湖,更是怀念他今世的如梦一生。


最后,我们隆重预告一下,喜马拉雅已经录制由金庸先生生前授权的所有武侠小说经典。喜马拉雅希望用最好的声音,再次为大家建立起一个快意恩仇、侠之大者为国为民的武侠世界。在搜索栏搜搜“金庸”,即可进入一个奇妙的武侠世界。


《金庸传》这本书就为你解读到这里,文稿在音频的下方。欢迎您关注“热点讲书”,我们与你一起收获新知,通过热点,了解一本经典书籍。

以上内容来自专辑
用户评论
  • 喜马讲书

    向大家推荐一本书《金庸传》,我们怀念金庸先生,一起去认识隐藏在江湖背后真正的金庸,点击 https://www.ximalaya.com/album/22787378 收听。

  • 听友251996242

    侠之大者,为国为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