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为你解读的是《思辨的禅趣》,这本书的中文版大约17万字,我会用23分钟时间为你讲解书中精髓:禅宗六祖慧能的学佛经历的和他所提出的佛学前沿性观点。
许多对佛学感兴趣的人,很喜欢看目前市场上卖的一些机锋公案。这些公案各有各的分析、各有各的解释,有些互相冲突,很难判断对错。其实只要掌握核心义理,一切的机锋公案都可以破解了。如同数学里的核心公式一样。禅宗的核心义理,就是《坛经》。这本书就是从《坛经》入手,讲解著名的禅宗的缘起、发展和重要思想。
本书的笔法通俗易懂,一切都有所依据,并非信口开河。由于《坛经》曾被不同人抄写,加上后人的篡改,版本众多,各版本之间往往有所出入。在这本书里,也对《坛经》里记叙故事的真伪做了一些讨论。作者在序言中说,本书并不适合虔信的佛教徒,而仅仅适合于那些对佛教世界怀有单纯好奇心以及对佛学义理怀有纯粹智识趣味的人。
本书作者熊逸,博览群书,善于思辨,作品集中于哲学、社会学领域。由于涉猎范围广,他写作时往往拿各种事例进行对比验证,事例范围涵盖古今中外。罗振宇在读过他的作品之后评价: “他把古人当今人,把圣贤当兄弟。大大方方说传统的坏话,因为他‘国学’功底比谁都深。理直气壮论历史的得失,因为他有现代思想的底气。”
好了,介绍完这本书的基本情况和作者概况,那么下面我就为你来详细讲述书中内容。
好,我们先来看看第一个重点内容:禅宗的师承和本质。
第二个要点: 禅宗六祖慧能的学佛经历。
第三个重点是,慧能的开创性思想。
好,我们先来看看第一个重点内容:禅宗的师承和本质。
关于禅宗从何而来,目前的绝大部分说法是,达摩老祖一苇渡江,来到中国传法,成为了中国禅宗的第一代祖师爷。
那么达摩师承何处?这也是一个脍炙人口的故事了。佛陀一次说法的时候,拈起一枝花微笑,听众都很茫然,但只有迦叶领悟了真谛,会心一笑。佛陀于是将这个禅的法门传给了他。
这就是禅宗的开始。佛祖拈花,迦叶微笑,不立文字,以心传心。
根据《坛经》,禅宗最初依次传授了七位佛祖,释迦牟尼佛是第七位,在这之后,迦叶是第八祖,阿难是第九祖,达摩是第三十五祖,这就传到了中国,弘忍是第三十九祖,到了慧能就是第四十祖。我们常称慧能为禅宗六祖,其实是按照禅宗被传到中国之后算起的。
现在市场上的许多现代版本的佛经禅话很受欢迎,经常和《快乐人生》、《世界上最伟大的推销员》这类书摆放在一起。但其实真实的禅宗,并非是现在大多数人以为的那个样子。
如果对佛学有所研究就可以发现,整个佛教的根本主旨就是厌世的。尽管佛教有各种各样的派别,但是在这件事上口径统一,都说人生就是苦海,一切都是虚幻。脱离苦海的唯一方法就是“出世”,也就是“解脱”。但是中国的老百姓非常注重实用性,把佛教当作心理医生来用。这导致佛教到了中国以后越来越入世,到了现在,禅宗凭空有了“励志”的标签,这就是时代风气的误导了。
现在佛教上说的禅宗,就是由慧能创立的南宗禅。南宗禅本质上是一支“农民禅”。历史学家任继愈曾说:“禅宗是农民的佛教。”它提倡自给自足小农经济式的生活方式、自证自悟小农心态的修行法门,不提倡钻研经典。反映了小农经济的人生观和世界观。
禅宗应该算是佛门宗派中的第一捷径,大家读完这本书后,一百个人里大概有三十人可以立地成佛了,另外的七十人多读两遍应该也能成佛。但是如果你问成佛后会一些什么事?那么我只能回答,呼风唤雨、点石成金、撒豆成兵、刀枪不入,这些都不会。
要是你问,还会不会失业,被工头儿拖欠工资?
那我只能告诉你,成了佛失业也一样被扫地出门、流落街头、被城管追,被流氓打,但不同的是,那时候就不会怨气冲天、悲痛欲绝。而是一切如常,没有忿怨,也没有追求。
《坛经》里的成佛大概就是这样的,不需要累世修行,一切都是心理问题。
好了,上面为你讲述的就是第一个重点内容:禅宗的师承和本质。说完这个,咱们接下来说第二个要点: 慧能大师的学佛经历。
慧能大师在韶州大梵寺讲法授戒,韶州市长让慧能的学生法海整理一下笔记,然后代代相传,这就是《坛经》的来源。
《坛经》的开头,慧能在大梵寺说法,盛况空前。听众有和尚尼姑、官员儒士,共计一万多人。唐朝天宝盛世时广东的总人口约九十多万。而此时的韶州竟然自发聚集了一万多人。慧能大师在一万多人的大梵寺讲法,在没有扩音设备的条件下完成了一项不可能完成的任务。在另一些记载里,听讲的人数是一千人,相比一万要更可信一些。
慧能给大家主要讲的法,叫做“摩诃般若波罗蜜法”,这几个字是梵文的音译,原意其实并不复杂。摩诃是“大”的意思,般若是“智慧”,波罗蜜是“到彼岸”,连起来是“大智慧到彼岸”。何谓彼岸?其实就是涅槃。人生是苦,涅槃就是解脱,就是彼岸。
慧能大师在大梵寺的发言先从自己的身世开始。慧能的父亲在范阳为官,后来犯了事被流放到岭南,成了新州的一名普通百姓。他的父亲去世的很早,当时他年纪还小。他和母亲搬到了南海去住。因为家境贫寒,只能上山打柴去卖,补贴家用。
有一天,他卖柴的时候,有人在念《金刚经》。他听到经文,心有所悟,问那个人说:你从哪里来?怎么得到这部经的?那人回答:我在蕲州冯墓山礼拜弘忍和尚,他老人家说,只要掌握了《金刚经》,就可以知晓本性,觉悟成佛。 慧能听了后,觉得这是前世结下的缘分,便回家和妈妈告别,去往冯墓山了。
他从广东出发,到了湖北冯墓山,见到了弘忍。
弘忍问他:“你是哪里人呀?来这里找我想做什么?”慧能说:“我是岭南人,来找您老人家,不为别的,只求您教我佛法,让我成佛。”
这话听来太过不知天高地厚,居然直接说自己想成佛!弘忍可能也觉得这年轻人太过莽撞了,呵斥道:“汝是岭南人,又是獦獠,若为堪作佛!”大概意思就是说,你是岭南人,一个没文化的民工难道也想成佛?
这话就有歧视意味了。在当时,岭南是不开化的地方,而湖北则是文化重镇,湖北看岭南有几分华夏看蛮夷的感觉。
慧能听了这话也不畏缩,他说:“人虽然分南北,佛性却不分南北;民工和佛门大师虽然差距很大,但我们的佛性却是没有差异的。”
这几句话一出,弘忍立刻对慧能刮目相看,还想多说几句,但是考虑到周围有许多弟子在听,他也没有多言,打发慧能去做寺庙里的杂役。
慧能就此在冯墓山落脚,没学到什么佛法,天天舂米,一连干了八个月。
接下来就发生了一件我们熟知的故事。一天,弘忍把自己的弟子都召集了起来,训斥说,修佛的根本是解脱生死,可是现在大家都只记得求取福田,忘了修佛的本意。训斥完之后,说了一个任务,弟子之中如果有觉得自己水平可以的,就写偈子交上来,谁的偈子领悟了佛法大义,就把法衣传授给他,让他做禅宗第六代领导人。
所谓的法衣,就是一件袈裟,据说是自达摩老祖开始代代相传,成为了一件信物。就类似于我们常在武侠小说里看到的掌门令牌。我们现在说“传授衣钵”这个词,就是从禅宗来的。
接下来的几天,没有人动笔。因为大家都觉得写了也是白写,第六代的领导人一定是神秀了。以后他接了班,大家还要倚靠他,现在和他争无疑是不明智的。
神秀是河南人,博览群书,文化水平很高。后来到了洛阳出家。在五十多岁的时候,去往冯墓山向弘忍求法,弘忍非常器重他。神秀是上座教授师,基本上就是冯墓山的二把手。所以从当时的情况来看,神秀确实是接班人的合适人选。
虽然大家都觉得神秀是众望所归,但神秀自己却忧虑重重。他觉得,如果他真的写了偈子交上去,好像是在垂涎领导人的位子,实在不妥。但如果不交卷,老师怎么知道他对佛法的领悟怎么样呢?他思来想去,决定将偈子匿名写在墙上。如果师父觉得这个偈子写的不错,询问作者是谁,他就站出来承认。如果师父说写的不怎么样,就说明他无缘悟得佛法,也就绝了这个念头。
于是神秀在夜里无人发觉的时候,在墙上写下了一首偈子:身是菩提树,心如明镜台。 时时勤拂拭,莫使有尘埃。
第二天天亮,弘忍本来请了画师卢珍让他作画,却突然发现墙壁上多了一句偈子。 弘忍叫人把它抄了下来,对画师说:“给你三十千钱,谢谢你远道而来,但画画已经不用了。《金刚经》说:凡所有相,皆是虚妄,有形的东西都是虚幻,倒不如把这偈子留下,让人经常念诵。依照这个偈子修行,以免堕入三恶道了。”
弘忍把寺里的人召集起来,让他们在偈子前烧香礼敬。接着私下找到神秀,询问是不是他写的。神秀点头后,弘忍说,“这个偈子见解不错,弟子按照它修行就不会堕入恶道。但是,离真正的大彻大悟还差得远。你再回去考虑两天,再写一首偈子,我再决定要不要把衣钵传给你。”
神秀听了,回去思来想去多日,一直没有什么结果。
一天,一个童子从慧能舂米的地方经过的时候,正在背神秀的偈子。慧能听到后拦住了他,问他背的是什么。毕竟他不算慧能的弟子,只是一个工友,从童子这里,他才得知了弘忍要传授衣钵这件事。他让童子带领他去了讲堂,请人把自己的偈子也写在了墙上。他写的是:菩提本无树,明镜亦无台。佛性常清净,何处有尘埃。 心是菩提树,身为明镜台。明镜本清净,何处染尘埃。
弘忍很快看到了慧能的偈子,他心中惊讶,但却评价说:“这偈子写得不怎么样,没有领悟到佛性。”直到当天的三更半夜,弘忍才单独把慧能叫到了讲堂,给他讲说《金刚经》。传法完毕之后,弘忍将袈裟传给了慧能,嘱咐他,留在这里会遭遇不测,要离开这里去南方传法。
慧能便匆匆南下了。一晃两个月过去了,他到达江西大庾的时候,追兵终于赶来了。
第一个追上慧能的是体格健壮的和尚慧明。慧能眼看要被他追上,把袈裟放在了石头上,躲到了草丛里。
从普通人角度来看,这是个明智之举,明知打不过,既然是来抢袈裟的,那就把袈裟摆出来,可以保证自身的安全。
但佛门高僧总是出人意料。慧明匆匆赶到,伸手去拿袈裟,却发现袈裟纹丝不动。他觉得很奇怪,想到慧能应该就在附近,于是大喊道:“我是为佛法来的,不是为衣钵来的!”
慧能这才现身,慧明就借坡下驴,请慧能讲佛法。
慧能问道:“不思善,不思恶,正与么时,那个是明上座本来面目?”就是说,你不动善念,不动恶念,不思前也不想后,就在这个当下,你的本来面目是什么?
这句话涵盖了慧能禅法的核心理念,“无念”和超越二元对立观念,“本来面目”就是佛性。
而慧明和尚此时的表现非常配合——“言下大悟”。修行那么多年没悟,如今三言两语就被说悟了,然后还说了自己的感受,是“如人饮水,冷暖自知”。这话也体现了慧能禅法的核心理念。这个追捕事件,从前到后就像慧能禅法的宣传片。
慧明就成了慧能的第一个弟子。他催促慧能尽快南下,自己则留在原地,等待后面的追兵。
在其他追兵赶来的时候,慧明对他们说慧能脚有病,不可能走这么快,大家可能追过头了,应该折返往北去追。众人听了他的话,往北而去,慧能得以安全逃脱。自此之后,慧能在南方传扬佛法,开创了南宗禅。而神秀则留在了北方,成为了北宗禅的领导者。
其实这段故事有很多奇怪的地方,比如弘忍明明让弟子们都学习神秀的偈子,为什么却说他离大彻大悟还差得远?比如佛门清净地,为什么斗争会这么严重?比如慧能进寺之后一直在舂米,只在弘忍传衣钵那晚听了一次课,为什么会对佛经十分了解?
其实,慧能和神秀的对立、南宗禅和北宗禅的对立都是后人搞出来的。两人在世时,并没有这么大分歧。历史经常呈现为观念的历史,别说是佛门记载,正史中也有很多不实内容,很多事都是被人为塑造的。《坛经》由南禅一派代代相传,难免不会被后世弟子加工改造,加以美化。如果这样考虑,所有的矛盾都可以解释清楚了。
好了,以上就是本书第二个重点:慧能大师的学佛经历,下面来为你说说最后一个重点:慧能的开创性思想。
现在,我们经常看到一些“众生皆有佛性”、“放下屠刀立地成佛”等等观点,所以觉得已经习惯、不足为奇。但在慧能的时代,这些都是有革命意义的观点,不为主流佛教所接受。
慧能在大梵寺说法,一开始就讲,人人都有佛性,都能成佛,之所以很多人成不了佛,只是因为心被迷住了。只要认清这些迷妄,谁都可以成佛。这话在古代的争议非常之大。南北朝时期,研究佛性的专家非常之多,争论之激烈甚至引发了宗教分裂,直到唐朝这件事情也没有解决。玄奘西天取经其中一个主要动因就是为了解决人佛性问题的分歧。在当时,“人人都有佛性”的说法只是无数种佛性观点的一种,后来南宗禅大兴,慧能的观点才成为人们心中都承认的佛教理念。
这还不够,慧能了又说出了新的前沿性观点,参禅之人根本就不应该禅定。
“禅”的繁体字上面有两个口(“禪)”,但自古以来,很多禅宗寺院招牌上的“禅”字都是简体。因为坐禅要闭口,所以禅师们就自我把文字简化了。这件事足以体现禅定在佛教的影响之大。佛教里有个词叫做“一行三昧”,大意是说坐禅入定体悟终极真理,弘忍和神秀都是这么讲的,但慧能给这句话新做了一个解释,他说,一行三昧是指任何时候,无论行、住、坐、卧都要始终按照本心行事。
他以《维摩经》作为理论武器。《维摩经》里称,靠打坐、禅定来修行的道路太窄,在红尘世界能成佛才是更高的境界。慧能在此基础上,更加挑战传统。他认为,平日里的行、住、坐、卧都是修行,坐禅反而不是修行。他的逻辑是,生物的本性是动,不动的是石头,石头是不能悟道成佛的,人来模仿石头的样子悟道成佛岂不是缘木求鱼?
那么多高僧自古以来教人坐禅,难道他们都错了吗?
慧能笃定地说:“是的。”他说:“有一些人指导别人坐禅,一坐就是很久,一动不动,以为这样就可以修行成功。还有一些糊涂人相信,拿粪土当做宝石,真是大错特错。”
当初东土禅宗的始祖达摩祖师就曾打坐十年,把影子都烙在了墙壁里,慧能这段话可以说是欺师灭祖了。而此时,慧能的师兄神秀,还正在北方讲授着禅定的技术,希望人们因定生慧,解脱轮回。
神秀和慧能同为弘忍的弟子,慧能一直在“做减法”,而神秀则在“做加法”。神秀的“加法”强调修行者应该努力努力再努力,一路披荆斩棘,最后到达彼岸。而慧能的“减法”则是说修行者就该减减负,该吃吃、该玩玩,想学习了就学习。等把心里的担子都放空了,就是成佛了。
神秀和慧能都认为人人都有佛性。但神秀的观点是,佛性是一面镜子,上面堆积了很多尘埃,镜子原本的光亮被遮盖了。所以要经常擦拭,总有一天能把佛性给擦出来。但是擦完后也不能放松,因为污染太厉害了,灰尘时时刻刻都往镜子上落。
而对慧能来说,佛性更像是个垃圾桶。人们因为执着,总是牢牢捧住各种各样的垃圾,慧能说,别执着了,放开手,垃圾就会漏下去的,因为这垃圾桶是没底的。
神秀的擦镜子是“舍弃一切”,而慧能的倒垃圾就是“没有执着”,这两者其实有一个共同的本源,就是小乘佛教“四无量”里“慈、悲、喜、舍”中的“舍”。
虽然现在,慧能的知名度要高于神秀,但历史上,神秀是“两京法主,三帝国师”,身份显赫,慧能一直在边远地区小打小闹。当时大家普遍认为传承了弘忍的东山法门的人是神秀。后来,慧能的后世弟子将南宗禅发扬光大,慧能随之被捧至神坛,才有了今天的地位。
好了,说到这里,我们今天聊的内容就差不多了,让我们来回顾一下今天我们所说的要点。 首先我们讲到了,达摩老祖一苇渡江,来到中国传法,是中国禅宗的开端。现在市场上的许多现代版本的佛经禅话很受欢迎,经常被当做励志书籍,但事实上,佛教的根本主旨是厌世的。人生就是苦海,一切都是虚幻。脱离苦海的唯一方法就是“出世”,也就是“解脱”。但是中国百姓信教的时候非常注重实用性,把佛教当作心理医生来用。这导致佛教到了中国以后越来越入世。
其次,我们讲到了: 慧能小时候家境贫寒,不得不上山打柴补贴家用。一天,他听到有人在念《金刚经》,心有所悟,从此与佛法解下了缘分,去湖北冯墓山找弘忍学佛法。后来他在墙上留了自己的偈子,弘忍看了之后,将袈裟传给了他,嘱咐他离开这里去南方传法,以免遭到不测。他匆匆南下,到江西大庾的时候,被追兵赶上。追兵听了他讲法,当下大悟,随之成为了他的弟子,帮他拦住了后续的追兵。他得以顺利逃脱,在南方讲法,开创了南宗禅。
最后,我们讲到了:慧能所宣扬的观点在当时来说都是有革命意义的观点。他主张,参禅之人根本就不应该禅定,生物的本性是动,禅定是有违本心的。无论行、住、坐、卧都应该按照本心来形式。与神秀相比,慧能一直在做“减法”。他主张修行者应该减减负,把心里的担子都放空,就成佛了。历史上,神秀是“两京法主,三帝国师”,大家都承认神秀传承了弘忍的东山法门。后来,慧能的后世弟子将南宗禅发扬光大,慧能随之被捧至神坛,到了今天,他的知名度反而高于神秀了。
读音以唐朝音为准
好多字读的不对哥们
叶字读的不对
前排围观中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