喜马拉雅的朋友,你好!我是傅佩荣。
这一集要播出四集引言的第一集:孔子的生平简介。
关于孔子的生平,可以从他在《论语‧子罕9.6》篇的一句自我描述找到线索。情况是这样的:孔子成年之后以博学、知礼而闻名,名声甚至传到外国。他51岁开始在鲁国从政,在内政、外交、军事、教育、礼乐制度各方面都有杰出表现,让人刮目相看。有一次,吴国大(tài)宰就问子贡说:“你们老师应该是一位圣人吧?他竟有这么多的才干?”这话传到孔子耳中,他就说明自己为什么会这样,其中最关键的一句话是“吾少也贱,故多能鄙事”。意思是:我年轻时候贫困卑微,所以学会了一些琐碎的技艺。
很少有人在功成名就之后承认自己“少也贱”,孔子不在乎这一点,人生应该靠自己去奋斗,何必考虑出生背景。与这个“贱”字相对的是“贵”,事实上,孔子是没落贵族的后代啊!我们就从这里说起。
周朝革命成功取代了商朝,就把商朝王室的后裔封在宋国,孔子的祖先出自宋国的国君之家。按照古代的礼制规定,国君的后代经过五世,就要另外成立自己的家族,而这时的祖先名为孔父(fǔ)嘉。孔子为什么姓孔?原因就在这里。
孔父嘉在宋国受到迫害,他的儿子就投奔到鲁国去了,经过五代传到叔梁纥(hé),也就是孔子的父亲。叔梁纥体型壮硕、作战勇敢,累积战功被封为鄹邑大夫,也就是县长。
他第一次结婚生了九个女儿,第二次结婚生了一个儿子,但是腿部有残疾,第三次娶了颜征在,生了孔子。孔子三岁时父亲过世,所以孔子自幼随母亲住在颜家过着平常百姓的生活,也就是所谓的贫困卑微。
孔子幼年时最喜欢的游戏是模仿大人在祭祀及庆典上的礼仪活动,他从15岁受完乡村教育之后立志于学习(〈为政2.4〉),到处向专家请教,把传统的五经、六艺都学会了,渐渐成为一个人才。他20岁成家,为了谋生,曾在鲁国大夫季氏手下做过公务员,负责管理仓库、帐目记载清楚,后来又负责管理牧场,牛羊长得健壮。在他30岁左右,鲁国另一位大夫孟氏,让自己的孩子向孔子学习礼仪,孔子由此开始了教书生涯,同时也广收有志向学的平民子弟。孔子“有教无类”(〈卫灵公15.39〉),他公开说︰“从十五岁以上的人,我是没有不教导的。”(〈述而7.7〉)这句话有不同的理解,甚至被说成孔子收肉干当学费,这些误解将来在正文出现时再讨论。
你可能会问,如果孔子不收学费,他以什么维生呢?别忘了他是当时著名的礼仪专家,为贵族承办丧事,足以一家温饱。细节及证据,将来会做说明的。
接着,孔子51岁时出来从政,前后五年的时间,他先是担任中都县县长,他所制定的法令规章、礼仪制度,很快就成为全鲁国各县的典范;随后他升任中央官员担任小司空(是国家建设部门副长官);然后又升任司寇负责全国的治安,三个月而鲁国大治。他陪同鲁定公出席与齐景公的夹谷之会,展现了外交与军事的长才,使齐景公归还侵占鲁国的汶(wèn)阳之田,由此更是声名大噪。
孔子进而行摄相事,代理宰相之职。但是,齐国担心鲁国从此强大,就派了80位能歌善舞的女子与120匹好马送给鲁国,鲁定公与执政的大夫季桓子“三日不朝”。孔子就找个借口辞职了。然后,从他55岁到68岁,14年之久周游列国。
当时,还是周朝的天下,各国人才可以流通,孔子原本希望能在一个国家受到重用,进而巩固周朝王权、安定天下百姓。但事与愿违,这段期间孔子饱经忧患,譬如他在郑国时,有一回与弟子们走散了,子贡到处寻找、打听,这才得知有一个人在东门下长相如何如何,简直像是丧家狗。等他们师徒聚首的时候,孔子也以此自我解嘲。
他两次遇到生命危险,一次是在匡城(〈子罕9.5〉;〈先进11.23〉),因为群众误会而被围困,情况危急;另一次是在宋国,曾被孔子批评的宋国司马率兵追杀他(〈述而7.23〉),这两次危机,孔子都把“天”抬出来,认为上天给他的使命尚待完成,所以应该是有惊无险。还有一次,他与弟子们在陈国、蔡国之间被围困,七天没有开火烧饭,弟子们病倒的不少(〈卫灵公15.2〉),后来靠楚昭王派兵才帮他解围。
说到楚昭王,他原本想给孔子一块封地,但是他的宰相子西就问楚王:“您的使臣中,有像子贡一样的人才吗?您的宰相中,有像颜渊这样的人才吗?您的将军中,有像子路这样的人才吗?您的官员中,有像宰予这样的人才吗?孔子如果得到封地,他的弟子们人才济济又忠心耿耿,将来你怎么控制得了孔子呢?”于是,此事作罢。
孔子周游列国,他认为自己在顺从天命,要使国家统一安定,以达成知识分子得君行道、安邦治国的使命。奈何,各国皆有各自的既成势力与保守想法,但无论如何,孔子由此宣扬了儒家的政治理念,招收了各国优秀的人才为子弟,树立了知识分子的“忧国爱民”的典型,这也算是不无收获了。
孔子68岁时,鲁国季康子执政,召请孔子回国担任顾问,孔子于是返回鲁国,这个时候他的夫人已经过世了。孔子70岁时儿子孔鲤过世;71岁时,他最好的学生颜渊过世;72岁时,他最忠心耿耿的学生子路过世。73岁时某一天,子贡来探望他,孔子说自己做梦的时候坐在两柱之间,这是殷人的习俗,他就知道自己年寿将尽。他说:“泰山要崩坏了,梁柱要摧毁了,哲人也要结束了!”七天之后,孔子过世。
综观孔子的一生,并没有什么惊天动地的大事业,但他以他的身教跟言教塑造了“人的典型”以及“典型的人”。
在大致了解孔子的生平之后,我们再总结他一生成就的关键所在。这里有三个重点,就是学习、修养以及信念。用三句话来说:学习使孔子出类拔萃;修养使孔子超凡入圣;信念使孔子乐天知命。
先说学习:孔子好学不倦,除了古代的五经、六艺,同时所有重要的资料,他都认真学习,以至于“博学多闻”(〈雍也6.27〉;〈颜渊12.15〉)。其次,孔子教育子弟“因材施教”(〈先进11.22〉)并且“循循善诱”(〈子罕9.11〉)。
司马迁两度提到孔子,用《诗》、《书》、《礼》、《乐》来教学生,而《论语》中,孔子用四个方面来教学生:一个是文化、一个是行为,加上“忠”跟“信”。接着还有整理古代典籍,把《诗》、《书》、《礼》、《乐》、《易》、《春秋》加以整理。司马迁说:“中国,只要谈到六经的,都以孔子所整理的做为标准。”最后就是由此建构了儒家思想。在古代诸子百家里面,有两派最完整的思想,就是儒家以及道家。
接着,谈到“修养”使孔子超凡入圣:孔子很少主动谈到利益、命运跟仁德(〈子罕9.1〉)。谈到“利”,担心有人见利忘义(〈宪问14.12〉);谈到“命”,担心有人侥幸而不思长进(〈尧曰20.3〉);多谈“仁”,担心所说的空泛而不能针对一个人真正的需要(〈雍也6.22〉;〈颜渊12.22〉;〈子路13.19〉)。他也不跟别人讨论怪、力、乱、神(〈述而7.21〉),担心别人忽略理性的思想以及自身主动的力量;他也戒绝四种毛病,做到:不凭空猜测,不坚持己见,不顽固拘泥,不自我膨胀(〈子罕9.4〉)。
他所谨慎对待的三件事是︰斋戒、战争、疾病(〈述而7.13〉);他所忧虑的事是“德之不修,学之不讲,闻义不能徙,不善不能改”(〈述而7.3〉)。像这样的人,他的修养实在是达到至善的层次了。
最后,“信念”使孔子乐天知命。孔子说自己“五十而知天命”(〈为政2.4〉),也就是觉悟自己一生有一个使命,这个使命来自于“天”,他进而敬畏天命(〈季氏16.8〉),顺从天命,同时以天命为乐。第二、孔子信仰上天,他公开说:“如果得罪天的话,没有地方可以祷告。(〈八佾3.13〉)”第三、这样的天命,使他不在乎贫困与危险。他强调“君子固穷”(〈卫灵公15.2〉),要“贫而乐道”(〈学而1.15〉)。最后要成为一个“文质彬彬”(〈雍也6.18〉)的“说(yuè)乐君子”(〈学而1.1〉)。
他平常生活态度安稳,神情舒缓(〈述而7.4〉);他的人格特征是“温和而严肃,威严而不刚猛,谦恭而安适”(〈述而7.38〉)。最后他的志向是为天下人考虑:“老者安之,朋友信之,少者怀之”(〈公冶长5.25〉)。为了这个志向,“知其不可而为之”(〈宪问14.38〉)。
以上谈到学习、修养、信念这三个重点,只能点到为止。对于孔子的不凡之处,后续讲解《论语》正文的时候会随处再加以说明。
以上是我们对于孔子生平所做的简单介绍。
我是傅佩荣,谢谢你的收听。
请傅老师有时间帮忙指点下,谢谢
私淑艾者 回复 @私淑艾者: 230412更新
打卡傅老师讲论语02,傅老师总结了成就孔子的三个重点:学习、修养、信仰。个人感觉相当到位,也可以作为我们理解《论语》的一个入手或者纲领
听友12733891 回复 @黑眼豆豆_xk: 有意义
天不生仲尼,万古如长夜!
老师好,我听我的老师给我们讲起《论语》,提到孔子并不是姓孔?
也许是该从孔孟去除神迹的时候了,继承可以有, 前进、领先不是更该去做吗…
学习使孔子出类拔萃; 修养使孔子超凡入圣; 信念使孔子乐天知命。
傅佩荣老师讲的通俗易懂,很精彩!给他点赞!
之所以不简单!是因为学生不能深层次的领会老师解读论语的苦心:弄懂不容易!记着跟着付老师一遍遍,反反复复的认真学习不是不可能。
230112更新
傅老师讲课最大的特色就是“贯通”,用孟子的话说就是“资之深则取之左右逢其原”。傅老师学贯中西,有着深厚的西方哲学功底,诠释中国传统文化经典,逻辑清晰,高屋建瓴。傅老师研究儒家思想四十多年,面对语录体的《论语》,傅老师将散落的“珍珠”连成一串,全方位立体地呈现了一位鲜活的孔子,让我们了解孔子“一以贯之”的哲学体系,回归“先秦儒家哲学”的本怀,让我们亲近真正的儒家,或者说还“儒家”以“本来面目”!傅老师说以孔子为师,与孔子为友是很快乐的事,我想要说的是,聆听傅老师讲《论语》,娓娓道来,春风化雨,乐莫大焉!
心兮悅兮 回复 @乾元小金: 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