孟宪实《隋唐史》14贞观定策:精兵简政从我做起

孟宪实《隋唐史》14贞观定策:精兵简政从我做起

00:00
08:01

喜马拉雅的各位朋友,大家好,我是孟宪实。欢迎大家收听《二十四史》大师课。


宣武门事变

今天我们要讨论的是“贞观之治”。“贞观之治”是中国历史上耳熟能详的故事。贞观是唐太宗的年号,唐太宗是唐朝的第二任皇帝,贞观这个年号用了23年。

唐太宗是怎么当皇帝的呢?他不是合理合法地继位,当了皇帝,他发动了“玄武门事变”,夺得了皇位,才当上了皇帝的。为什么要发动“玄武门事变”呢?就是唐朝在平定天下的过程中,内部逐渐酝酿和激发了一种矛盾,秦王李世民代表的秦王府和李渊的朝廷逐渐出了问题。问题的核心点是唐朝的军事功劳,基本上都是秦王府建立的。当时的政治安排,皇帝坐镇中央,太子辅佐皇帝,亲王出征。当时的亲王除了秦王李世民以外,还有齐王李元吉。但李元吉经常吃败仗,所以唐朝的主要敌人、主要对手,都败在了李世民手下,所以秦王府就赢得了很高的名声,也为秦王府夺权奠定了一定的基础。

在那个时代,基本情形是一朝天子一朝臣。当时的李建成,就是李世民的哥哥,早就成了太子,所以李渊之后,当然是由太子李建成继位当皇帝。可是秦王府又立功甚多,这就成了一个问题。朝廷很怀疑秦王府有不臣的想法,秦王府的人也觉得朝廷对自己不公平。双方你来我往,这个矛盾越积越深。最后,皇帝因为是跟太子一心的,防范秦王府。以李世民为核心的秦王府决定一不做二不休,干脆发动军事政变。

武德是李渊的年号,武德九年六月四号,李世民在长安发动了政变,杀掉了太子和齐王,控制了皇帝,夺取了最高的权力。当天,李渊同意,当然是不得不同意,把天下兵马的权力交给李世民,让李世民成为太子。


贞观定策从我做起

两个月以后,李世民正式继位,当了皇帝,他就是唐太宗。唐太宗原来是秦王,对天下有很多想象,真的一朝当了皇帝,怎么治理天下呢?儒家有一种说法,凡事从我做起,从身边做起,当你没有头绪的时候,这就是原则。李世民的身边有一批人,包括魏征这样的人,都是熟读儒家经典的,都是儒士,所以他们把这种方法也就告知了李世民。所以李世民夺取天下之后,就跟自己的这帮大臣讨论,怎样才把天下治理好,这事我称之为“贞观定策”。

当时,朝廷的大臣争论很多,一种观点以封德彝为代表,他说,治理国家不能太乐观,要实事求是。没有哪一个皇帝,哪个统治者,不想把天下治理好,为什么又有很多人治理不好呢?比如说隋朝,为什么没治好呢?这不仅仅是在于朝廷,而是天下太复杂,尤其是“人心不古”。说现在的百姓,不像古代的百姓,尧舜禹的时候,百姓他比较质朴、听话,容易治理。现在这百姓不行,问题很严重,所以皇上不该太理想,能维持住就很不错了。很多人都是从隋朝过来的,大家都赞同封德彝的观点,天下不好治理。

只有魏征一个人是另一派,魏征的观点很简单,治理天下,好不好关键不在百姓,从来就不在百姓,只在朝廷。朝廷的政策对,自然就会获得百姓的支持拥护,天下治理就达到了;如果天下政策不对,你怎么让人民拥护你支持你呢?所以,核心问题就在朝廷,朝廷有决心就能做到。孔子当年说,只要政策对头,一年就可以初见成效,三年可以大见成效,所以关键是要朝廷负起责任来,要有这种责任心,天下没有治理不好的问题。如果说,人心日坏,那从尧舜禹那时候算起来到今天,那走在街上还有人民群众吗?那都是应该是妖魔鬼怪才对。所以把责任推到人民头上,是不负责任的,是没信心的表现。朝廷应该有信心,应该敢于担当,把天下治理好。虽然魏征是少数派,唐太宗觉得魏征说得有道理,表态支持魏征,要从我做起,从现在做起,没有治理不好的道理,这就是“贞观定策”。

唐太宗采取了一系列政策,重点是什么呢?重点是减轻百姓负担,因为大家都是从隋朝过来的,知道隋朝是怎么灭亡的,所以就要反其道而行之,减轻百姓负担是关键。那怎么减轻百姓负担呢?想一想,百姓的负担都用在什么地方去了,其实就是朝廷的开支。所以唐太宗释放宫女,3000宫女放出宫,国家的负担就少了;然后精兵简政,减少国家的官员,合并州县,也是减少国家的官员,这不国家的开支自然就少了吗。这一套政策推行下来,三年真的就见成效了,到贞观四年的时候,大家认为贞观之治已经实现了。

欢迎大家持续关注《二十四史》大师课。


以上内容来自专辑
用户评论
  • Anael汐汐

    玄武门兵变,从此开创贞观之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