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失控的蒙古,始终是我们的心腹大患。
1945年8月14日,就在日本帝国主义下定决心无条件投降,抗日战争取得伟大胜利的前夜,南京国民政府与苏联签订了《中苏友好同盟条约》,彻底打开了蒙古远走高飞的潘多拉魔盒。随后蒙古在苏联的支持下自立门户,与我们彻底分道扬镳。
蒙古的分立,对我们而言可谓痛彻心扉的灾难。因为作为二战战胜国的我们不仅因丧权失地沦为国际笑柄,承受了前所未有的巨大侮辱。搬不走的蒙古作为苏联事实上的第16个加盟国,对我们的东北、华北乃至西北广大地区造成了前所未有的巨大威胁,首都不得不再度“天子守国门”。
不过,随着新中国的横空出世,我们推翻了“三座大山”,彻底告别了任人欺凌和宰割的屈辱年代,蒙古即便有苏联的撑腰,也注定只能能歌善舞。1991年苏联解体,社会主义阵营烟消云散后,失去靠山的蒙古更是在三天饿九顿中胆战心惊。
不过,因为跑步进入资本主义社会的蒙古,创造性地提出了“第三邻国”战略并和美国等域外国家打成一片,蒙古似乎又开始重振雄风,并成为中俄两国挥之不去的噩梦。
但是,由于中俄两国同时面对美国等西方国家的围追堵截,不得不“背对背拥抱”地抱团取暖,于是好不容易支楞起来的蒙古,即便和美国打得火热,甚至在一年一度的“可汗搜索”联合军演外派出精锐到阿富汗和伊拉克给联军看大门,也无法在蒙古高原掀起波澜,更别提贯彻美国意志在中俄之间“中间开花”。
看起来,只要中俄齐心,蒙古就只能在夹缝中夹起尾巴做人,但这种局面很快发生了意想不到的变动。而这种“三明治”式的格局之所以只保持了几分钟,不是因为中俄交恶,相反两国的关系越来越情比金坚。真正扭转蒙古恶劣局面的,是比美国所谓的两肋插刀更恶劣的沙尘暴。
是的,当沙尘暴连蒙古自己都无法驾驭,那么蒙古就注定能让周边邻国尤其是我们痛不欲生。
相比于成吉思汗时代高举弯刀风驰电掣的蒙古骑兵,高达数百米的沙墙,除了带来“一夜北宋”的浪漫,“人畜皆害”的天灾,更给过往地区带来了极度恐怖的震撼。
更可怕的是,这些黄沙跨越国境线根本就不用过海关,更可以借助季风深入我们的纵深搞破坏,甚至让整个北方都被覆盖,可谓伤害性很大,侮辱性更强。
所以为了对抗来自北方的黄沙侵略者,我们从1978年11月25日开始,启动了“三北”防护林工程的建设。
“三北”防护林工程,东起黑龙江省宾县,西至新疆乌孜别里山口,北抵国界线,南沿天津、汾河、渭河、洮河下游、布尔汗布达山、喀喇昆仑山,地跨13个省(区、市)的559个县(旗、市、区),总面积达406.9万平方公里,占到了全国陆地总面积的42.4%。
从今天的角度来看,“三北”防护林建设,似乎并不是为了应对蒙古的沙尘暴,毕竟当时的东北、华北乃至西北广大地区,共分布着八大沙漠、四大沙地和大片戈壁,森林覆盖率仅为5.05%,沙化土地占全国风沙化土地面积的85%,沙漠化面积以每年15.6万公顷的速度快速增加,每年的风沙天数长达80天以上,严重影响了北方广大地区的生产生活。
所以“三北”防护林的建设,首先是为了改善北方的生态环境。至2020年底,“三北”工程累计完成造林保存面积3014万公顷,工程区森林覆盖率由5.05%提高到13.57% 。保护和恢复严重沙化、盐碱化的草原、牧场1000多万公顷。
“三北”防护林工程,也以建设规模更大,时间更长,条件更艰难,效果更显著等特点,远超美国的“罗斯福大草原工程”、苏联的“斯大林改造大自然计划”和北非五国的“绿色坝工程”,被誉为世界生态工程之最。
然而,即便是面积如此之大,纵深如此之广阔的“绿色长城”,也挡不住蒙古“沙兵”的兵锋。就在几乎所有人都认为沙尘暴要在“三北”防护林的呵护下偃旗息鼓并最终销声匿迹时,蒙古的沙尘暴以更加猛烈的姿态前来打脸,虽然张掖的沙尘暴没有直接证据表明来自蒙古,但蒙古咄咄逼人的沙尘暴绝不无辜。
在“三北”防护林“已成气候”的情况下,蒙古沙尘暴之所以还能如此猖獗,静夜史认为有自然和人文两大原因。
自然因素不必多言,从蒙古的地形来看,这个身在亚欧大陆内部的国家,虽然在地理位置上距离太平洋更近,但由于大兴安岭、阴山等山脉的阻挡,东亚季风根本深入不了蒙古国土。蒙古的外来水汽,基本来自北冰洋。
但问题是,杭爱山等东西向山脉横贯中部,直接导致蒙古“北湿南旱”。
而南部因为纬度更低,气温更高,蒸发更强烈,所以在难以和北方“雨露均沾”的情况下,南部天然地荒漠广布,明末清初鞑靼分为漠南和漠北蒙古两大部的“漠”,就是来自中蒙交界。
而因为南部的荒漠更靠近我们,蒙古又是冬季蒙古高压的发源地,所以蒙古高压吹出的西北季风,裹挟黄沙全面南下也就不足为奇了。
更尴尬的是,全球变暖虽然让蒙古没有国土被淹、海军兵力不足的担忧,但却让蒙古更加干旱。有数据显示,从1940年至今,蒙古年平均气温升高了1.8℃,而且还在升高,气温上升带来的是更剧烈的蒸发和更长时间的干旱,荒漠化就更是一发不可收拾。
所以,蒙古不是不想治理黄沙,实在是人在自然面前太渺小,根本没有人定胜天的实力罢了。
但不得不承认的是,虽然蒙古320多万的人口很少,但“主动创造”沙漠的能量可不小。虽然全国一半多人口都聚集在首都乌兰巴托,但另一半的破坏力早已“事半功倍”。
本来,蒙古的森林覆盖率仅为10%左右,其余80%属于高山草原、干旱平原草原和沙漠草原。但经过蒙古民众的共同努力,蒙古的荒漠化面积已经占到了国土面积的76.8%,面临荒漠化的草场比率为90%,完全的温带沙漠地貌更是占到了国土总面积的40%以上。
因为蒙古荒漠化的一发不可收拾,其每年的沙尘暴天数早已从60年代的20天增长到2010年的100天,可以说蒙古每年的1/3时间都在沙尘暴中度过,首都乌兰巴托更是黄沙漫漫。
虽然沙漠化先让蒙古欲哭无泪,但其溢出效应对我们的威胁无疑更大。而蒙古沙漠化的不断加速,蒙古民众可谓功不可没。
而蒙古民众之所以能为沙漠化做出不可逆转的巨大贡献,根本原因在于蒙古为农牧业和采矿业为支柱的经济结构。
苏联时代,虽然吃上了苏联的救济粮,更加入了苏联面向东欧国家的经互会,但苏联有令,坚持社会主义大家庭分工,蒙古只种地和放羊就行。
对此,蒙古没说不行,毕竟说了也没用。但为了供养人口,蒙古不仅可劲儿地开垦,更往死了扩大牛羊群。结果就是,粮食产量没增加,只能再把草地挖;牛羊数量还不够,只能拼命把数凑,蒙古本就脆弱的生态环境更加雪上加霜。
然后,苏联解体,蒙古连活命的救济粮都吃不上了。只能在长时间的冥思苦想后,创造性地提出了“挖矿续命”的新思路。于是蒙古这个虽然表面贫瘠,但地下富裕的国家,开始了卖矿为生的日子,重点出口南方邻国。
于是,本就脆弱的地面再度千疮百孔,蒙古挖矿的收入,根本不够恢复地面的费用。如今蒙古主动作死切断对华煤炭供应,甚至想通过地道或火箭与美国展开稀土贸易,更是让本就不穷困的国家更加一贫如洗。
所以,蒙古的沙漠化,除了少量的自然因素,人文因素是根本原因。而因为越沙漠化经济越穷困,因此就算美国等国家愿意给蒙古提供最基本的救济,蒙古也无法挣脱沙漠化带来的恶性死循环。
而因为分属两国的限定,蒙古根本不可能被“三北”防护林“保护”,只能继续荒废下去。而沙漠化越来越失控的蒙古,相比于此前疯狂南下劫掠中原的草原骑兵,无疑更加可怕。
但愿未来蒙古认祖归宗,我们定以愚公移山的奋斗精神,彻底打破蒙古沙漠化的困境,让广袤的北方重新郁郁葱葱。
多有疏漏,烦请斧正。
我是静夜史,期待您的关注。
还没有评论,快来发表第一个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