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1亿拿下民生证券背后,“中信教父”东山再起

91亿拿下民生证券背后,“中信教父”东山再起

00:00
15:28

一场法拍,改变了中国资本市场未来十年的格局。

经过三小时延时激烈竞拍,162次轮番出价,泛海控股持有的民生证券34.71亿股份最终以91.05亿元高价成交。

赢得竞拍的,是无锡市国联发展(集团)有限公司(下称“国联集团”),该集团旗下还有另一家上市券商——国联证券,是近年证券业后起之秀。

过去连年,国联证券业绩大幅跑赢行业整体水平,踏入2023年,更是展露出加快扩大版图的野心。

今年2月初,国联证券发公告称,拟通过收购控股管理规模过千亿的中融基金;仅一个月后,控股股东国联集团又斥巨资拍下民生证券股份,市场普遍预期两家券商将进一步整合,甚至名字都有网民想好了——“国民证券”。

国联证券快速壮大背后,离不开“中信教父”王东明。在王东明号召下,近年从中信证券离职加入国联证券的员工数量达两位数,国联证券被坊间称为“小中信”。

在“中信帮”集体加盟的2019年,国联证券归母净利润当年就增幅超900%;随后,国联证券重启IPO,不到半年“火速”过会。

廉颇老矣,尚能饭否?

巨资拍下民生证券股份背后,是年过七十的王东明再展雄心壮志。未来中国金融大变局,由此拉开序幕。

民生证券一直是泛海核心资产,此次惨遭拍卖,源于泛海被山东高速集团追债。

2019年4月,泛海控股地产板块子公司武汉中央商务区股份有限公司,向山东高速环球融资租赁有限公司申请一笔20亿元“过桥贷款”,期限三个月,最终借款违约。

2021年7月,山东高速集团冻结泛海对民生证券持股,后在武汉、济南两地连环诉讼,最终得以通过济南市中院将启动拍卖。

京东法拍平台信息显示,本次法拍的起拍保证金高达5亿元。在拍卖开始前,有三大买家报名,其中包括上市公司东吴证券和浙商证券。

拍卖前夜,东吴证券和浙商证券相继发布公告称,拟参与竞拍泛海控股持有民生证券的上述股权。

东吴证券表示,参拍交易将有助于提升公司整体规模,整合客户资源,提升业务收入和市占率;浙商证券则称,参与本次竞拍旨在进一步提高证券业务的影响力和资源整合能力。

不过,最后一个买家迟迟未揭开神秘面纱,此前不少声音认为,上海国资有意参与。直到拍卖结束后,市场才发现原来花落国联集团。

拍卖当天下午六点,国联证券发公告称,收到公司控股股东国联集团通知,后者通过司法拍卖竞得民生证券30.3%股份。

资料显示,本次拍卖的起拍价约58.65亿元,折合每股1.69元,市净率1.25倍;从结果看,91.05亿的成交价比起拍价高出32.4亿元,对应市净率约2倍,远超起拍的1.25倍估值。

市场不乏声音认为,“国联这次买得并不便宜”。

可供参考的是,截至3月17日,A股券商市净率中位数仅1.19倍。

此外,在近年券商收购案例中,也少见2倍市净率的高估值。

2020年,天风证券收购恒泰证券,市净率为1.48倍;同年,民生证券引入上海两级国资委股东,市净率仅为1.19倍;

2021年,泛海向上海沣泉峪等转让民生证券股权时,估值只有1.3倍市净率;

2022年,国新资本收购华融证券、武汉金控收购九州证券估值分别为1.48倍和1.77倍市净率。

值得注意的是,与泛海同样存在债务问题、涉及自融的“当代系”,此前向湖北国资转让天风证券股权,估值同样是1倍出头。

国联证券高价竞拍背后,打的是什么算盘呢?

早在2020年9月,国联证券就计划合并国金证券。但因消息在市场不胫而走,相关板块异动数日后,两家公司才发公告证实传闻,引发内部交易猜测,最终合并交易宣布告吹。

两年半后,国联证券又有机会和另一家券商合并。尽管民生证券规模不及国金证券,但若顺利整合,国联证券依然有机会向头部券商发起冲击。

2022年中报显示,国联证券营收和归母净利润分别为12.73亿和4.37亿,在上市券商中排第36名和第27名;

民生证券没有上市,根据评估报告数据,营收和归母净利润分别为15.4亿和4.26亿,与国联证券规模相当,放在上市券商中排名分别为第33名和第29名。

简单做个加法,若两家券商顺利整合,营收和归母净利润将提高至28.13亿和8.63亿,放在上市券商里分别排第19名第17名,意味着由小券商变身为二线券商。

当然,除了直接提升规模,对国联证券更有吸引力的,是民生证券投行业务的优势。

据财联社统计,2022年,民生证券实现IPO保荐承销收入共9.79亿元,排名行业第8位;IPO承销保荐金额共计126.54亿元,排名行业第9位;

2022年,民生证券过会IPO项目26家,IPO项目过会数量排名行业第六;发行上市16家,行业排名第八位;在股转系统挂牌21家,排名主办券商第一。

相对而言,国联证券的优势是财务管理业务。

2020年第一批获得基金投顾业务资格的7家券商中,国联证券是唯一的中小型券商,该公司近年还提出加快向泛财富管理业务转型的战略。

2021年业绩说明会上,被问及财富管理转型期的规划和目标时,国联证券总裁葛小波称,要将公司打造成高净值客户、中小银行与私募的优质金融产品提供商,成为市场上有影响力的财富管理专家。

与财务管理业务相比,国联证券投行业务则逊色得多。

2021年,国联证券投行业务收入仅5.09亿,在上市券商中排第25名;同期,民生证券投行业务实现20.62亿收入,是国联证券的4倍。

在全面注册制下,投行业务对券商的重要性不言而喻。以2021年数据为例,若两家券商整合,投行业务收入合计25.7亿,将超过招商证券,位居上市券商第7名。

除了横向整合,国联证券还在公募牌照上发力。

2月7日,国联证券发公告称,拟收购中融基金100%股权。国联证券表示,收购中融基金能够快速获取成熟的公募牌照,促进业务整合提升和泛财富管理转型,形成新的利润增长点。

由于上海融晟持有中融基金49%股权中有24.5%股权处于质押状态,未能按照约定时限解除质押,国联证券随后发公告称放弃全资收购,收购比例由100%降至75.5%,但控股公募牌照的大方向没有改变。

该收购酝酿已久,有媒体报道,中融基金办公室早在2022年8月从北京望京搬至国联证券北京总部所在的中粮置地广场,国联证券在4层,中融基金在11层;待交易最终通过监管审批后,中融基金将更名为国联基金。

截至去年末,中融基金旗下26名基金经理共管理公募基金143只,管理规模为1107.54亿元;

财务数据方面,截至2022年9月30日,中融基金资产总额12.29亿元,负债总额1.23亿元,净资产11.06亿元;去年前三季度实现营业收入3.36亿元,净利润624.92万元。

加上国联证券持股33.4%的中海基金,待此次收购完成后,国联证券将实现公募牌照的“一参一控”。

同时,国联证券还在2022年4月宣布,拟出资10亿元设立全资资产管理子公司,目前监管层已允许券商资管子公司申请公募牌照,国联证券有望实现“一参一控一牌”。

国联证券背后的军师,是中国金融“教父”级别的人物——前中信证券董事长王东明。

1995年中信证券成立时,王东明就担任总经理,并于2002年5月出任董事长直至2015年退休。

此外,王东明亲兄弟王波明,同样是中国金融传奇人物,被称为“中国证券市场主推人”。

多年前,正是王波明等人创办了“证券交易所研究设计联合办公室”,亦即著名的“联办”。

90年代初期,“联办”相继主持或参与深交所、上交所和中国证监会的设计、创办、组建。可以说,没有王波明等人,就没有今天的股票市场。

同时,“联办”还创立包括《证券市场周刊》、《证券市场红周刊》、《财经》等资本市场最重要的媒体。时至今日,王波明仍保留《证券市场周刊》、《财经》社长身份。

王东明和王波明的父亲,是原中国外交部副部长王炳南。

就这样,身上流着“红色”血液的两兄弟,一个掌权国内最大券商,一个手握财经“笔杆子”,成为了中国金融圈影响力最大的家族之一。

转折点在2015年,股灾爆发后,中信证券发生史无前例的大地震。

当年8月25日晚,新华社突发消息,称中信证券徐某等8人涉嫌违法从事证券交易活动,被公安机关带走要求协助调查。当晚有多家媒体确认,徐某为中信证券董事总经理徐刚。

9月15日晚,总经理程博明被查的消息再让中信证券元气大伤。次日,证监会主席助理张育军落马。

由于张育军和程博明师出同门,与徐刚为大学校友,市场上有关其与中信证券“内幕交易风暴”传言四起。当时市场的焦点,自然也落在中信证券灵魂人物、任职董事长13年的王东明身上。

不过,尽管中信证券10多名高管被“一锅端”,但王东明并没有“出事”,而是于当年“因年龄原因退休”。

黯然“退休”的王东明,并没有真正闲下来。在无锡相关领导邀请下,这位金融教父以顾问身份加盟国联证券,市场视为其“东山再起”的信号。

在王东明“号召”下,诸多中信证券旧部开始投奔国联证券,如中信证券原财务负责人葛小波、原人力资源部执行总经理王捷、原信息技术中心副总经理汪锦岭、原首席执行官尹红卫、原首席风险官李钦等。

尤其是葛小波的加盟,震惊市场。

葛小波在1997年入职中信证券,曾在2018年获得超过1500万年薪,位居中信证券高管薪酬首位,因此也获得金融界“打工皇帝”称号;但获千万年薪次年,葛小波就突然提出离职,并在两个月后加入国联证券。

据国联证券2019年财报,葛小波加入当年薪酬为333.5万元,即使为半年薪资,年化后也与上年的1500万相差甚远。业内人士猜测,葛小波主要是报王东明知遇之恩。

“中信系”加盟后,国联证券迎来巨大转折点。

2019年12月,国联证券宣布重启A股IPO,不到半年即“火速”过会。此前,国联证券曾于2016年12月和2018年1月两度向证监会报送招股书,苦等三年都没有进展。

此外,在“中信系”加盟前,国联证券业绩逐年下滑。

2016-2018年,国联证券营收分别为18.36亿、12.63亿、9.9亿,同比下跌40%、32%、21.6%;归母净利润分别为6.1亿、3.61亿、0.51亿,同比下跌58%、40%、86%;

但在2019年,“中信系”集中加盟当年,营收立马增长63%,归母净利润增幅达到惊人的930%。

疫情爆发后的2020-2021年,国联证券营收和归母净利润依然都能实现正增长,营收增幅分别为15.87%和58.11%;归母净利润增幅分别为12.76%和51.16%。

2022年前三季度,受行业整体环境恶化影响,上市券商营收和归母净利润分别下跌21%和42%;但国联证券基本持平,营收和归母净利润同比增长率分别为0.04%和-2.03%。

踏入2023年,经历完加盟过渡期后,王东明对国联证券的定位显然不再满足于中小券商。无论是控股千亿公募牌照,还是母公司巨资竞拍民生证券,都预示着国联证券要“更上一层楼”,也宣告年过七十的王东明要东山再起。

国联证券是否会成为下一个中信,势必影响着未来中国的金融格局。

以上内容来自专辑
用户评论

    还没有评论,快来发表第一个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