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三国、写三国的人不少,《曹魏豪雨》的作者,青年学者锋云独辟蹊径,通过对《三国志》、《资治通鉴》等古籍正史进行系统梳理,创新性地提供了一个独特的历史研究视角,他说:三国的历史是聊天聊出来的。
锋云在书中详述了搅动三国风云的64位精英人物和56场关键性聊天,深入剖析每一场对话的深意和弦外之音,从聊天入手,全景式地展现曹操从无到有,从能臣变成英雄,又从英雄变成奸雄以及曹魏随之崛起又逐渐消亡的全过程,让读者得以更清晰地了解三国、把握历史脉络。
现在来让我们探讨一二,看看他们都聊了些什么,我们又可以从中得到哪些启迪。
首先,创业就要有归零的心态。公元189年初冬,孙嵩听说好友曹操正在襄邑招兵买马准备起兵,就跑去投奔他。孙嵩进到城中,到处打听寻找,终于在一个铁匠铺里见到曹操,此刻的曹操正和一群赤膊壮汉一起,在熊熊燃烧的火炉边抡起锤子打铁。真是太出乎他的意料了,孙嵩不禁用带有讥讽的口气问道:“孟德兄,您这样一个干大事的人,怎么也有时间和铁匠们一起打刀啊?”曹操毫不在意地回复他:“能小才能大,这有什么要紧”。当时大汉朝廷上是董卓当权,曹操变姓易名从京城逃到襄邑,有幸得到资金资助,正处于率众起兵前的蛰伏状态,此时的曹操只是一个寂寂无名的江湖草根,从一个受人尊重的朝堂官员变成一个从零开始创业的民间人士,拥有正确的心态尤为重要。心态决定命运!由小变大,需要的是实力和机会,当自身处于劣势时,能拿得起放得下才是成就大事的重要前提。要开创自己的一番事业,那就要放下身段、脚踏实地从头做起,既要关注大事,还要重视小事和细节,正如人们常说的那句话:“从小事看成败,从细节看人生”。
其二,“奉天子”还是“挟天子”,一字之差,天壤之别!要成就霸业,需要天时、地利、人和。
公元192年,曹操已有了立足之地和一班人马,但仍然缺乏名重天下的威望、划地而治的天堑,就连起决定作用的人才优势也尚未具备,这样的曹操实在没实力去和袁绍、袁术和刘表竞争。幸运的是,曹操迎来了毛玠,曹操与毛玠的一番聊天为曹操的事业奠定了基石。毛玠先对天下形势作了分析,说大汉王朝已经风雨飘摇,君无定所,民不聊生;然后毛玠又对有实力争霸天下的诸侯作了点评,认为袁绍、袁术和刘表虽然看上去实力强大却没有深谋远虑;接着他提出了自己的建议,用现代的话说就是“舆论先行,经济为辅”,软硬实力两手抓。如何实施呢?毛玠给出了具体的解决办法,他建议曹操“奉天子以令不臣”而不是采取沮授建议袁绍的“挟天子以令诸侯”,“奉”与“挟”,一字之差,产生的效果就如天壤之别!“奉“是恭敬地捧在手心里,“奉天子”这一举动从民望、显忠心,直接占据了道义的至高地,让天下民心尽归于己;而“挟”则是轻率地夹在胳肢窝里,在“皇权至上”的封建社会里,“挟天子”一招就已经将自己置于民心的对立面了。再者“令不臣”,是对政见不一的有拉拢有打击,采取的手段机动灵活;而”令诸侯“,则是高高在上,藐视天下,无形中给自己树立了无数潜在政敌。虽然“奉天子”和“挟天子”两者的实际目的相同,但对“天子”的价值认可和自身的定位却全然不同,最终产生的效果也必不相同。自古有言:“得民心者得天下”,所以,毛玠此言,让曹操霸业有望!
此段聊天的启示为“价值在于发掘”,再珍贵的宝物得有识货人并摆放在正确位置才能发挥其最大价值。
第三、“行非常之事,乃有非常之功”,成大事要跳出原有框架公元196年,曹操进入洛阳,见到了神交已久的董昭,两人见面就开聊,主题直奔如何实施“奉天子”的计划。董昭一针见血地指出问题所在:对整个洛阳朝廷的大小官员来说,曹操是外来户,他们各有私心,难免会有很多掣肘,曹操如果留在洛阳匡扶天子,形势对他不太有利,他建议曹操将天子移驾至许县这个曹操的大本营,但“移驾”有弊端,朝廷好不容易安定下来,再次迁都可能会招人非议。那么曹操到底该怎么做呢?董昭直言:“只有干非常之事,才能有非常之功,希望将军权衡利弊,早下决断。”曹操听后心有所动,但仍有疑虑,因为在天子身边的杨奉正掌控着兵权。董昭又详细分析了杨奉的性格特点,又对杨奉的行为举动进行了研判,建议曹操可对杨奉实施安抚与瞒天过海的双重计策。这一番聊天,有理有据,既有谋略又有具体方案,说得曹操心服口服。之后曹操按计实施,把汉献帝成功移驾至许县,牢牢地掌控住大汉天子,进而逐步实现自己的霸业。
锋云在《曹魏豪雨》让我们看到,历史上翻云覆雨的种种细节就是散落在不同史书中的那一场场聊天记录。而锋云对三国人物每场聊天的细致剖析,既让读者看到古人的智慧和战略谋划,又能契合时代话题进行深层次的思考,实属难得。
还没有评论,快来发表第一个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