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28课|《故事天才》2:编牛逼故事需要的心智能力

第028课|《故事天才》2:编牛逼故事需要的心智能力

00:00
11:49

BOOK 09

《故事天才:如何利用脑科学超越大纲,写出精彩故事》

Story Genius: How to Use Brain Science to Go Beyond Outlining and Write a Riveting Novel

作 者: Lisa Cron

出 版 社: Ten Speed Press

出 版 时 间 :2016-8-9

ISBN:1607748894



作者简介

丽萨·克龙(Lisa Cron),长期在出版业工作,也是电视剧制片人,同时也是华纳兄弟的故事顾问;她可以说是一位「故事医生」,给故事看病的,专为小说手稿和电影剧本挑毛病,告诉作家和电影编剧他们写的手稿和剧本里有什么缺陷,然后建议怎么修改。


书籍简介

《故事天才》是继丽萨·克龙第一本爆款书《你能写出好故事》后的第二本重磅新书,二者是姊妹篇, 都是丽萨·克龙用自己多年来做故事医生的经验和思考汇集而著;



《你能写出好故事》已经在国内出版了,而这本《故事天才》是2016年才出版,目前还没有中文版;这两本书是市面上仅有的引用了心理学和神经科学原理的写作指导书;前者比较偏重于原则,而后者更偏向于实操;


《故事天才》能指导我们如何运用认知叙事策略搭建一个场景大纲,从而写出有吸引力的故事;通过故事顾问丽萨·克龙对故事结构如何构建到大脑架构中的科学洞察力,本书向大家展示了如何将原始想法的基本细节融入到逐个场景中,从而有机地产生故事。


本书第二讲

编牛逼故事只需要想象力?Naive!


本讲要点

1、从金庸的一句话解读出作家的大脑;

2、莎士比亚的牛逼之处。


本讲心理学原理

1、工作记忆

指的就是头脑里用来实时处理浮现在意识里的各种信息的工作平台。


2、高阶意向性higher-order intentionality思维

一阶意向性思维就是意识到我自己在想什么,「我知道我很讨人喜欢」;

二阶意向性思维,多了一个人,推测别人的想法,「我知道你喜欢我」;

三阶意向性,那就是涉及三个人,「我知道你以为小王喜欢我」;

四阶意向性,就是再多一个人,「我知道你以为小王知道小李喜欢我」;

五阶意向性那就是还要再多一个人,「我觉得你在推测小王想要说服小李相信小张喜欢我」。

根据化心理学大牛罗宾.邓巴的分析,五阶意向性是成年人意向性思维的平均上限。再多一层,很多人就彻底断线、跟不上啦。


本讲精华内容

从金庸的一句里解作家的大

今天我们来说作家应该具备一颗什么样的大脑,换句话说就是——编故事需要什么样的心智能力。


在上一讲,我提到全世界人民都喜欢「听故事」,几乎没有例外。照理说,需求既然这么旺盛,那是不是也应该跟得上才对呢?


可是实际情况是,人们听故事的需求跟编故事的能力好像不太相称。需求虽然旺盛,但供给不力。


欣赏故事,人人都会,虽然欣赏水平有高低,但肯定都能过线。比如上一讲说到的「英雄之旅」那种套路就能通杀全世界,没什么人听不懂。但是编故事的能力,可就非常稀缺啦。


人类编故事编了成千上万年,可是你看今天银幕上的电影、书店里的小说都是些什么货色啊?别说每年那么多国产电影里有多少烂片,情节的基本逻辑都说不圆,就连好莱坞出产的电影,一年下来能有几个故事让我们记得住?


但凡人类在编故事这项技能上稍微争点气,我还吐槽什么小鲜肉呢?小鲜肉们又不是要跟自己过不去,非演烂片不可?还不就是好故事实在太少,轮不到小鲜肉们来演吗?


为什么编故事的能力那么稀缺呢?当然是因为编故事这项技能对某些心理能力的要求相当之高啊。


你觉得从心理上来说,作家最需要什么能力呢?我猜你十有八九是要说「想象力」吧?没错,作家一般都要有超越常人的想象力。


写故事是一种创造嘛,所以我们在《超凡物种》那本书里提到的各种创新要素,包括想象力在内,对于写故事全都很重要。但这里就不再重复说了。


我们接下来要说的,是两种大家很少跟写故事这件事联系起来的能力。


我最早意识到它们对写故事很重要,是因为看到金庸的一个小段子。这个段子我是从《赖声川的创意学》这本书里看来的。


我把那一段原原本本读一遍,赖声川是这么说的:

有一次我和金庸吃饭,问了他一个只有金庸迷才问得出口的笨问题:“你的小说是怎么写的?”问完,我后悔了,因为我自己也很讨厌别人这么问我。但他很大方而仔细地回答了我。他说他花非常多的时间建立角色,在他脑中想好所有角色,角色完整到已经完全有生命的地步。他说,只要角色到了这个地步,把他们放在任何状况里,“他们自己就会跑”。


这一段话的重点好像是说——作家应该把主要精力放在建立角色上,这当然没错,赖声川记录这段故事的用意也就在这里。但是我的关注点在另外一个地方:这段话里结尾,“他们自己就会跑”,这几个字把我给惊着了。


让一堆人在脑子里面自己跑起来,自动在那儿聊天,在那儿互动,这对金庸来说可能根本就不算什么。听金庸聊天的赖声川,他自己也是一位故事大师,他可能也觉得没什么,所以这句话轻描淡写地就过去啦。


但在我这样一个不会写故事的人看来,“他们自己就会跑(起来)”这个小细节简直惊心动魄!


“他们自己就会跑(起来)”,这意味着什么?这意味着你脑子里得有个足够宽敞的地方让他们跑得开才行啊。


我们先撇下怎么创造角色。我们来想一想,当角色已经被创造出来之后,两个角色在对话,他们怎么能自己对起话来呢?


那必须得是所有跟对话有关的信息都得在作者脑子里「同时在线」才行——比如这两个角色内心的欲望是什么、他们的动机是什么,他们的性格怎么样,他们在对话开始的时候经历过什么,正处在什么精神状态,以及两个人之间的关系是什么,它们处在什么环境之中。


你不能说——这个角色我是创造出来了,但是我把它记在本子里了,或者是埋在我脑海深处——这可不行。角色身上的重要信息,都得同时摆在大脑当前的运算平台上,角色们才有可能合情合理地「」起来。


所以,作家的大有一种能力可能超越常人,那就是同理大量信息的能力。


如果把大脑比作一台计算机的话,那作家这台计算机的特别之处,就是「内存」特别大。我们知道,cpu和内存,是影响计算机运算能力的两大决定性因素。打个比方,CPU就是一个武林高手的功夫有多高,而内存就相当于你比武的这块场地有多大。


你说:我功夫好,一次能打十个,但你在一条特别窄的巷子里跟人打架,你面前一次最多只能站一个人被你打,那你功夫再好也显不出来啊——这就是内存的重要性。


对作家来说也一样,如果脑子内存特别小,一次只能想一件事——能把主角的身世提取到眼前,就顾不上他刚才做过什么;能把男主角的主要信息提取出来,就顾不上女主角那边,那你把人物构思得再好,他们也不可能自己跑起来啊。


大脑里面的这条内存,也就是你当前在想事情、在思考的这个空间,它叫什么呢?


术语叫做「工作记忆」。它虽然叫记忆,但不是那种记得小时候掉过坑里那种记忆,它指的就头脑里用来实时处理浮在意里的各种信息的工作平台。


大家还记不记得我们在说《冥想新科学》那本书的时候,提到人的头脑其实是一出舞台剧,大脑里有一堆小人,他们轮番占据舞台中央。「工作记忆」其实就是舞台中央那个位置。


而作家要做的是什么?他们相当于是要在舞台中央这么小一点地方再搭建出一个舞台,不像那个大舞台,除了中间这一块,其他地方都没有灯光,中间这个小舞台上,每一个人物身上都是灯光充足,这可不容易。


说到这里,我们就明白了,作家的大脑需要的,首先是一个容量足够大的「工作记忆」。


莎士比的牛逼之

然后,我们再接着往下分析。舞台是搭起来了,那舞台上在演些什么呢?


世界上很少有故事是纯粹的独角戏,所以我觉得至少80%以上的时间,舞台上是在演「人与人之间的互动」。


而要理解人与人的互动,有一种能力就特别重要,叫意向性(higher-order intentionality)。这个名词很拗口。它是什么意思呢?我展开说你就明白了。


一阶意向性思维就是意识到我自己在想什么——


「我知道我很讨人喜欢。」这就是一阶意向性。


二阶意向性思维,多了一个人,推测别人的想法——


「我知道你喜欢我。」这就是二阶意向性。


那只要有两个人之间发生互动,二阶意向性就是必不可少的。


接下来是三阶意向性,那就是涉及三个人:


「我知道你以为小王喜欢我。」


这在人际互动里也非常常见。对吧?


四阶意向性,就是再多一个人:


「我知道你以为小王知道小李喜欢我。」


五阶意向性那就是还要再多一个人:


「我觉得你在推测小王想要说服小李相信小张喜欢我。」


听到五阶意向性的时候,是不是已经开始有点晕了?晕就对了。


根据化心理学大牛罗宾.邓巴的分析,五阶意向性是成年人意向性思维的平均上限。再多一层,很多人就彻底断线、跟不上啦。


我们上一讲说过,故事是一种教材,里面展示的生活困境是要比现实更困难一点,更复杂一点的。所以很多好故事,里面角色的互动就得有四阶意向性。然后再加上观众这一阶,那就正好达到了五阶的上限。


罗宾.邓巴说,很多好故事就正好需要读者和观众调用五阶思维。


他举过一个例子:观众要调用五阶意向性才可以理解莎士比亚的《奥赛罗》:我(也就是观众)相信埃古想要奥赛罗相信苔丝狄蒙娜爱西奥,并且西奥也爱着苔丝狄蒙娜。


这对于听故事的观众来说,难度其实刚刚好,比实际生活中遇到的很多情况稍稍复杂一点,但正好还在理解范围之内。


可是,对于莎士比亚来说,就至少有六阶意向性啦:我——莎士比亚要通过我的描写让观众相信埃古想要奥赛罗相信苔丝狄蒙娜爱西奥。


何况还有更复杂的,因为故事中明显呈现出来的虽然只有四阶的人物互动,但故事中隐藏在表面背后的人物关系可能更加复杂。


这些更加复杂的东西在故事里可能只是暗示一下就过去了,但作者自己脑子里可得门清啊。那就是往七阶、八阶思维去啦。一般人到这里早就绕晕了,能把握住六阶意向性思维的只有不到20%的成年人,更何况七阶、八阶思维。


我们读金庸小说,很轻松,很过瘾。那是因为他在呈现情节的时候在复杂度上有节制,很少会超过五阶思维。


但他在构思故事的时候,他的思考阶数肯定是很高的,是很困难的——比如他可能要去思考郭靖是怎么理解黄蓉对于郭襄因为听杨过讲他苦苦等待小龙女而爱上他这件事的态度的。


晕不晕?晕,挺正常,毕竟我们没当成作家嘛。如果刚才这句话你居然没听晕?那恭喜你,你很有当作家的潜质啊。


只有在如此高阶的意向性思维之上思考角色的举动,任务之间的互动才有可能合情合理。所以你看,那句轻描淡写的“他们自己就会跑(起来)”,背后其实隐藏着多深厚的功力。


然后,我们再想一想,能在头脑里运行高阶意向性思维的前提是什么呢?


一次性在脑袋里思考那么多重人物关系,前提其实就是你的那个工作平台得足够宽敞啊。七阶意向性思维,不就是一次打七个吗?说到底,还是回到了「工作记忆」,内存条足够大,是最关键的基础。


于是下一个问题就来了:如果你的内存条天生偏小,一根筋,一次只能想一件事,那有没有办法加一条内存呢?可以的。工作记忆可以训练。怎么训练呢?且听下回分解。


最后做一个说明:今天的内容除了参考丽萨克龙的《故事天才》和《你能写出好故事》那两本书之外,我还翻阅了一堆其他的资料,所以这期节目是我这段时间综合思考的成果,并不局限在那两本书里。我参考的这些资料都列在文稿里了,大家有兴趣可以去翻看。


本期参考资料:

1. 赖声川《赖声川的创意学》

2. 托克尔·克林贝里《超负荷的大脑:信息过载与工作记忆的极限》

3. Dunbar, R.: Why are good writers sorare? An evolutionary perspective on literature.J. Cult. Evol. Psych.3: 7-22.

4. Why Shakespeare’sbrain is better than yours

https://curtainly.wordpress.com/2014/05/07/why-shakespeares-brain-is-better-than-yours/

以上内容来自专辑
用户评论
  • 正言锋语zyfy

    如果真的尝试过自己动笔写故事,当写到一定程度或阶段的时候,人物就是会自动跑起来的。所有的理论都是要化为实践才能真正体验的,所以有时候我们不一定要对看上去玄奥的理论感到恐惧或者膜拜,而是要积极去实践。

  • 光之十月

    你预判了我预判了你预判了我的预判

  • 9x4pv9opg8x52b16v1wc

    那个是谁呢打不进去啊怎么

  • 9x4pv9opg8x52b16v1wc

    医院医院简介广州军区

  • 有尖角的小蚂蚁

    我的疑问是,据我的理解,普通人只有专注做一件事才有可能把这件事做好。 同时干三四件事,怎么集中注意力,把事情最好呢? 我就只能用心做好一件事。

  • 有尖角的小蚂蚁

    这应该算是联系能力吧? 人不是只能一次做好一件事吗? 我可能不太理解。 我就只能一次做好一件事。 作家做的我理解的是逻辑,他们把逻辑勾的很好

  • 奥粒薇

    这个“内存条”特指工作记忆吗?我觉得描述和流体智力非常相似,且涉及的能力范围更广。

    魏知超 回复 @奥粒薇: 我回复晚了 我这里的内存条的确就是指工作记忆,后面的节目接着就提到流体智力了。工作记忆跟流体智力的确是高度相关的。流体智力那些任务,对工作记忆的要求都不低。

  • 听友93704617

    装载一条内存一定是漫长的过程,就像看完《故事天才》后仍然有很长一段时间写不出好故事一样。记得刘慈欣谈到创作瓶颈时说,故事不是凭着努力就能写好,不是你努力灵感就会来......

    贺豪振 回复 @魏知超: 是的

  • 木木_易art

    (⊙o⊙)哇,讲的太棒太棒了!

    魏知超 回复 @木木_易art:

  • 月光画墨竹

    点赞!点赞!点赞!把知识点梳理讲解得如此清晰明了,魏老师掌握的背景知识广度,理解转化为自己的深度,都让人惊叹❗️绝对的深度思考,深度理解后的结果,所以我听一遍,再看一遍文字,还要再整理一遍成为自己的笔记,即使这样,也不知能吸收到多少⋯⋯

    魏知超 回复 @月光画墨竹: 感谢夸奖 好开心 其实还是海外这些研究者牛啊,主要的结论还是来自罗宾邓巴这些大神们的论文,我只不过再结合了一些我自己到处看到的故事、段子。